人民币国际化:重构全球经济新秩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消除匮乏经济中的债务

Tún屯

龙居浅水之卦·万物始生之象

管理匮乏经济

在过去的匮乏经济中,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是因为已建立的贸易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商品和现金流。自1980年起,外汇兑换券作为局部可兑换货币发行,主要供外国人使用。在20世纪80年代,它成为限制配给消费品(尤其是进口消费品)的工具,也成为一种阻止中国外汇储备流失的手段。

中国对原材料和技术进口的需求,加上国内消费者对国外产品需求的增长,使外汇兑换券最终成为对国外产品需求和监管机制的一部分,直到1995年停止使用。

中国已将其货币推向可自由兑换的门槛,说明了一系列精心策划的举措的成功,这些举措涉及政策的实验和重新评估。可自由兑换的人民币的出现将明确标志着中国进入世界经济和贸易大国的行列。

管理外汇储备稀缺

人民币过去的不可兑换性必须结合考虑政府对国内资源的宏观调控以及对国家外汇储备枯竭、人民币未来贬值、外债管理的担忧。因此,允许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的政策是基于多方考量后制定的,包括中国的经济改革、与成功的出口扩张政策相关的贸易顺差,以及向外界开放市场的决心。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可能认为这个问题在1997年香港回归后得到了部分解决。香港回归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了国际贸易可兑换货币(港元)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货币的诞生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PBOC)成立,人民币作为中国的法定货币发行。在1949年后,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规定人民币兑换外币的汇率,以促进对外贸易和投资。

然而,在中国的不同地方,物价水平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会设定各自的汇率,而仅是借鉴当时刚刚起步的中央货币政策。

1950年7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被授权统一发布国家汇率,这是中国建立统一货币体系的第一次真正尝试。很快,国有外贸公司开始成立,对外贸易开始通过这些实体开展。

根据当时的苏联式指令性计划经济学,汇率是根据三个互不相关的因素的加权平均值来确定的:大宗出口商品的交易成本、私营贸易商的利润率和四口之家的日常必需品指数。这样做的结果是,只要有必要,汇率就会进行调整,它也会经常出现大幅波动。

用不可自由兑换货币开展的对外贸易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中国的外贸活动大都是由国家规划的。外贸公司以国内价格从工厂购买产品,并在出口时上调价格。这些外贸活动获得的外汇会存入中国银行,而对国内产品的购买用人民币进行支付。

中国当时的外汇政策是维持稳定的单一固定汇率制,当1973年主要西方国家采用浮动汇率制度,允许汇率浮动以应对国际货币市场的供需波动时,中国没有贸然采用相应制度来应对外币官方汇率的调整。

一方面,政策制定者意识到,为了促进对外贸易,人民币的走势必须与国际货币的波动相符。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当时中国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其经济环境仍然较为保守。因此,如果中国屈服于外部压力,它需要仔细考虑如何避免汇率浮动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