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FOREWORD
多年以前阅读一本名著的前言,一直令人难以忘怀。前言中开门见山地写道:一本书总是有一个前言,前言虽然总是置于全书的最前面,通常却是完成于全书的最后,它或是用来解释一本书的创作目的,或是用于……。在全书完成之际写前言,以说明本书编写的特点及目的开始,应当是有益的。
编写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强调整体性,强调总体标准和系统架构。本书以ITU-T Y. 1231——IP接入网的总体标准为纲,认识新兴的IP接入网与传统的电信接入网的本质区别,构造IP接入网的系统架构,提出基于传送、控制、管理等三大平面的IP接入网参考模型。这一切都是希望从一开始就使读者能够具有掌控全局的高度,并以全局性的观点贯穿始终掌握IP接入网的关键技术。以总体标准为纲,提纲挈领,可以使本书结构更为清晰,描述全面而简洁,知识组织的系统性更强。
第二个特点是全面强调技术标准的重要性。很多人都相信一流的企业做标准,在学习专业课程中尽早接触标准,是十分有益的。本书各章都介绍相应的技术标准,包括标准系列与标准发展。观察标准发展之路有助于认清技术的演变,有助于选择跟进有价值的技术,当然也有助于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自觉地、深入地参与标准制定活动。
第三个特点是分析认识技术细节背后的支撑理念。本书在相应的章节中适当地包括一些深入的议题,例如802.3标准中的载波一致性准则和802.11标准中的信道掌控理念。提供对这些议题的辨识,希望读者能在网络协议的枯燥文本中,得到更为深刻的认识;在知识获取和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受到更为深刻的、能够伴随一生的启迪。
第四个特点是内容涵盖主流的有/无线接入技术及应用系统。不仅分析各种接入技术原理,而且分析与运营网络一致的典型的综合接入应用系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希望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培养技术和工程应用能力。
授业解惑固然必要,传道更是根本。录先贤之言,愿与诸君共勉。
内容安排
本书的内容组织为4篇,共11章。
第一篇包括第1、2章。第1章主要讨论接入网的演进,可以视为全书的绪论。第2章介绍一些重要的预备知识,包括数字传输、网络系统结构与参考模型以及MAC协议基础。
第二篇包括第3~5章。第3章讨论基于传送、控制、管理三平面的IP接入网架构。使用三平面概念描述IP接入网可以更简洁、更清晰,理解也更为准确、容易。在IP接入网中引入三平面系统架构,是本书一个重要的基本观点。第4章讨论IP接入网的接入控制架构。接入控制是IP接入网与电信接入网的重大差别,也是IP接入网的技术关键。第5章讨论一系列IP接入控制协议。多个控制协议相互协同实现完整的用户接入控制功能。
第三篇包括第6~9章,主要讨论基于有线介质传输的接入技术,包括以太网接入技术、光纤接入技术、电话铜线接入技术和HFC接入技术。
第四篇包括第10、11章,主要讨论各种无线接入技术,包括无线局域接入技术和无线广域接入技术。
本书内容较多,作为教材使用时,建议课程为48学时,也可简化部分内容适合32学时的教学。
编写与致谢
本书由雷维礼、马立香主编,设计全书内容架构,把控全书整体内容;由雷维礼教授、马立香副教授、彭美娥副教授、杨宁副教授和吴凡副教授通力合作,共同编写完成。经彭美娥副教授核对,雷维礼教授和马立香副教授统一全书风格并最终完成定稿。
本书曾以书名《接入网技术》于2006年出版。十多年来,接入网技术迅速演变,在长期教学研究中,我们提出并完善了IP接入网系统架构及其参考模型,更新、补充了近10年的技术发展资料,终于完成本书。
接入网涉及面广、技术发展快,IP接入网正在蓬勃兴起并对接入网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本书疏漏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诚恳希望各位读者不吝指正。
若有对本书的建议或有意愿开设接入网课程,请联系:wllei@uestc.edu.cn,lixiangma@uestc.edu.cn,mepeng@uestc.edu.cn。
编者
201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