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秘书到宰相:张廷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退一步海阔天空

这一天,十六岁的张廷玉正在泼墨挥毫的兴头上时,张家总管捂着额头哭着跑了进来,头上淌落的鲜血比脸上流的泪水还快。张廷玉吃惊地问发生了什么事。张总管说:“邻居吴家建房,侵占了咱们家三尺土地。我过去评理,他们竟然用砖头拍我啊!”

张廷玉怒不可遏,通知了全部家丁、佣人共十余人集合。他心想绝不能丢失祖上传下的一寸土地。张廷玉看一眼这支杂牌军,兵器种类比正规军还多,锄头、菜刀、烧火棒、剪刀……可当张廷玉带着队伍风风光光地来到吴家时,却马上傻眼了,只见吴家数十名家丁抄着清一色的大刀伫立在门前。年少、火气旺、又好面子的张廷玉此时有点儿后悔,但是世上从来没有后悔药,一旦自己带头逃之夭夭,以后还怎么服人?脸往那里搁?张廷玉看到对方挑衅的眼神,便怒吼一声:“给我冲!”张家人目标很明确,冲过眼前这帮人,推倒那堵墙。

然而张廷玉往前跑了几步,却感觉不对,身后怎么这么安静啊?他回头一看,家丁、佣人正一动不动地注视着他。张廷玉相当勇敢,你们不冲,我冲。一出滑稽的场面出现了,他冲过去,被吴家人扔回来;他爬起来,再冲过去,又被扔了回来,周而复始。当张廷玉继续冲时,张总管看不下去了,他是张家的心腹,拉着张廷玉的手臂说:“好汉不吃眼前亏,咱们走吧。”

于是,张廷玉“光荣”地打道回府。在当时那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书法有什么用,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身体的强壮、力量的强大太重要了,他真想去少林寺学几年拳脚,但是几年以后,吴家房子早建成了,说不定房子转手了,你还去找有什么用?

张廷玉是一位有恒心的人。第二天早晨,他带领手下人马(壮胆儿的)又过去,可是吴家的人却已守候多时,有些人正摩拳擦掌,见张廷玉过来,如快递员接单一样开心。张廷玉又开始冲刺,可以想象,他又被扔了出来。

张廷玉,你太年轻,今天又踩中了昨天的水坑。

张廷玉冲了几次,搞得鼻青脸肿,不要说挖墙脚,就连一块砖头也没有摸着。他向大家瞥了一眼,朝另一个地方奔去。张廷玉相信,这个地方必然能够找回自己的尊严。

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熟悉的县衙。当张廷玉气喘吁吁地进入大堂,衙役说丁知县正生病在家。

丁知县是张家的常客。自从张家与吴家争执后,他知道张、吴两家都有人在京城作官,都是得罪不起的主儿。丁知县是芝麻官,但是鬼点子却如芝麻一样多,数也数不清。一直身体健康的丁知县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让自己生病。丁知县做事很认真,为使自己彻底成为病号,他按时定量吃泻药,三天后,丁知县达到了目的,病成了一位皮包骨头、弱不禁风的人。为了保住官位,丁知县确实不惜痛下本钱,连自己的小命也不顾了。

这时,面对三尺土地,张廷玉想到了一个人,只有这个人才能帮上忙。此人就是自己的父亲张英,朝中三品大员。当张英见到儿子千里之外的来信,怒斥吴家的不地道,但是他毕竟是官场老手,没有给儿子回信,而是给当地知府写了一封信,要求父母官秉公处置。这个秉公是加引号的。秉公其实就是不秉公,如果真是秉公,张大人也不必写信关照了。

知府大人深知秉公处置就是不秉公处置,一旦公正处置,下一个摘乌纱帽的就是他。可此时他也收到了吴家的信。吴家也是官宦人家。两家都有人在朝中做大官,都要求关照自己。这确实为难了知府大人,知府大人面对困难和压力,决定将被动化为主动,他使出了一个绝对公平的办法,但是我始终认为这个办法比较缺德,因为他把张家的信悄悄给了吴家人看,把吴家的信也悄悄给了张家人看。知府大人自然成了张、吴两家的好人,还有谁不把知府大人当亲信啊?而知府大人耐心等待好戏的上演。

一场剑拔弩张、你死我活的战火快要被点燃时,一首诗却把这把火熄灭了。这让很多看热闹儿的朋友扫兴,特别是知府大人。这位诗人并非别人,正是本案的当事人——张英。

张廷玉捧着父亲张英的诗,反复朗读这首后来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诗,越读越不敢相信,最后竟持着诗文目瞪口呆。

诗是这么写的:

千里捎书为一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廷玉对父亲的决定不满意,相当不满意。吴家抢占了自家的三尺土地,自己却还要退让三尺,这是什么天理啊?王法何在?张廷玉失眠了。痛苦、难受的他从家里跑了出来,站在那个差点儿让他淹死的湖水边,望着灰蒙蒙的水面,不知所措。这时,一个声音从背后传来,“你父亲也不容易啊,有一位大官给他施压,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啊”。此人就是送信的沈大伯。

这是张廷玉第一次领教官场的黑暗,官大一级压死人。难道权力可以代替正义?为官要替老百姓办实事,但是这类官并不多,自此在他心中埋下一粒种子,我要当官,要当好官,而且要当大好官。

张英这个睿智的让步,解开了张吴两家多年的矛盾和积怨,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张英的诗在朝廷中广为流传,也传到了康熙皇帝耳中。康熙皇帝感觉张英这位汉臣相当靠谱,便对他另眼相看。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吴家及时调转船头,也主动拆除了墙头,将多占的三尺土地退回。两家间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这就是有名的“六尺巷”!

真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