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即好”心理——价格翻番的秘密
“不求最好,但求最贵!”这是早年贺岁片《大腕》里的一句台词,听起来让人忍俊不禁的一句话,在现实生活中却有着一定的基础。
有这样一群消费者,在他们的意识里,贵的就是好的,“一分钱一分货”的真理绝对不会错。既然他们认死理儿,那么精明的商人们怎么会错过这样的机会,定价自然水涨船高。
跟北大商学院这些老总聊天时,几乎所有人都很熟悉客户的这种心理。他们不一定知道“影响力”这种武器以及背后的心理学意义,但是在定价策略上却十分精明,绝不会放过这群坚信“贵即好”心理的消费者。
《影响力》是一本在全世界范围内非常有影响力的书,其内容经常被用在管理课程之中。曾有一位北大教授在课上讲了书中的一个故事,大意如下:
心理学教授西迪奥尼,也是《影响力》一书的作者。某天接到一个朋友打来的电话,她在亚利桑那州开了一家印度珠宝店。
西迪奥尼的朋友最近遇到了一件稀奇事,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想到了咨询一下专业人士。她最近进了一批珠宝首饰,然而销量惨淡,最近正好赶上旅游高峰,她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用尽了各种标准的销售技巧。
她让店员把这批珠宝首饰放在了更显眼的位置展示,很轻易地吸引到顾客的注意,然而购买者却寥寥无几;她让店员重点推销这批产品,还是不成功。
“难道是定价太高了?可这批货的价格跟其他店相差无几,非常合理啊。”她寻思着,毫无头绪,最后为了尽快出货,只好吩咐店员降价甩货。
在她出城采购的前一晚,给店员潦草地写了一张纸条,“本柜所有物品,价格乘个1/2”,她不想为这批倒霉的货再浪费时间了,赔本甩出去完事。
几天之后她带着新货回来,发现那批货卖干净了,她并不惊讶,跟店员说道:“还是促销甩货管用。”然而当她看到账本时却惊呆了,所有珠宝首饰都是按原价的2倍卖出去的!一问才知道,由于字迹潦草,店员误把“1/2”当成了“2”。
为了弄清里面的门道,她找到了心理学教授朋友西迪奥尼。教授告诉她,这就是顾客的“一分钱一分货”心理。
由于是旅游高峰期,店里的客人都是观光度假客,他们是来玩的,来花钱的,不是来捡便宜货的。当这批珠宝首饰的定价处于正常价位时,反而低于游客的心理预期,他们觉得便宜没好货,所以没有购买。
一个精明的卖家一定要玩转客户的心理需求,在定价这件事上来说,要根据客人的类型分析及定位。而有一类“不差钱”的客户,他们只想要最好的,认定“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在他们看来,便宜没好货。
面对这类“高大上”的客户时,营销人员一定要跟上形势,摸清他们的心理需求。按照价值规律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越贵,买的人越少,反之则越多。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商品的品质,只要东西好,他们不差钱。
我家附近有一家商场,我晚上经常去遛弯,他们的衣服更多是为中年女性设计的,价格不菲。有一件标价5000元的皮衣在一家店里摆了好久无人问津,为了验证“贵即好”理论,我特意咨询过店员,她说这衣服只此一件。我关注了一年多,这件衣服始终没有卖出去。
然而前不久,店里又摆出了一件质地、款式与其相仿的皮衣,除了颜色,我没看出有多大不同。这件衣服标价12800元,在店里摆了不到3个月就卖出去了。
联想到之前的那个故事,我开始明白,原来还是有钱人多,而且他们坚信“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
抱有“贵即好”心理的消费者,往往对产品不是非常熟悉,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判断标准就是价格。多年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价格贵的产品质量普遍较好,而且这条真理也被无数次验证过。所以,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就形成了固定思维,想要好东西,就要买贵的。
无论是老板还是营销人员,一定要看到这其中的商机,把握消费者的心理,满足他们“贵即好”的购买需求。
北大心理学堂:凡勃伦效应与销售的关系
凡勃伦效应是指商品定价越高,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提出,便以他的名字命名。
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写道:“在任何高度组织起来的工业社会,荣誉最后依据的基础总是金钱力量;而表现金钱力量,从而获得或保持荣誉的手段是有闲和对财物的明显浪费。”
凡勃伦认为:富人希望彰显个人财富,所以在消费方面尽可能选择昂贵的商品,因为在金钱至上的社会文化中财富意味着权势、地位、荣誉和成功。同时凡勃伦还认为:穷人的消费方式也包含了浪费、炫耀性消费的因素,这是由有钱有闲阶级强加给他们的。
富人买奢侈品,穷人买iPhone就是明显的例子。富人通过奢侈品彰显个人价值,穷人买不起奢侈品,但是也会存在炫耀性消费,比如经常见诸报端的“iPhone事件”、卖肾买iPhone、拍裸照换钱也要买……这都是受到炫耀性消费的影响。
1989年,日本最著名的经纪人大佐福吉花费2000万美元购买了西格尔(Siegel)、阿尔普(Arp)、德库宁(WilliemdeKooning)、克莱因(Klein)和沃霍(Warhol)等人的作品;同年11月,日本富豪鹤卷花费了4890万元拍下了毕加索(Picasso)的作品《皮埃雷特的婚礼》……
约翰斯(Johns)所说:“当我们看到梵高所画的加歇医生的面孔时,再不会看到一个常见的忧伤与悔恨的肖像,而是一大堆金光闪闪的迷人的金钱。梵·高、雷诺阿、毕加索这些名字现在已成为了财富和荣誉的象征。”
凯夫斯(Caves)研究发现,人们从事收藏,多少都存在着自我包装的动机,目的是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价值观或兴趣。在人们的观念里,只要提到收藏家,一定有很高的品位以及鉴赏能力。
有钱人之所以疯狂购买艺术品,不仅是这件作品的“物理效用”,更加看重它所带来的“社会效用”。购买艺术品,你就可能从“土豪”摇身一变成为优雅的收藏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