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闲职
马车辚辚,一路悠然而行,雄浑古朴的江西行省治所洪都渐渐呈现在刘伯温的面前,虽然他因为公务曾经数次来过洪都,可那都是行色匆匆,没想到时过境迁,他竟然有机会来到这里长期工作。高安和洪都的规模、繁华程度都相差甚远,这里是一个商人云集、文人墨客众多、富裕繁华的大城市。
洪都,古代南昌的别称,同时也是元明时期正式的区划名称,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明朝建立后因南方繁荣昌盛才改名为现在的南昌,这里一直都是府、州、省、道治所。唐才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让这座城市声名远播。
洪都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濒临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西南岸,自古就有“粤户闽庭,吴头楚尾”“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之称,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同时它也是下游集庆(南京)的门户,也是扼守长江的重要命门,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后来陈友谅与朱元璋决一死战的战役中,洪都恰好成为一个雄关,不仅死死拖住陈友谅大军60余天,更是让其损兵折将,士气低落,这足以证明洪都军事地位的重要性。
洪都具有“西山东水”的自然地势,自古就是一座水城,城市因水而发,缘水而兴。南昌市古民谚就有“七门九州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赣鄱”之称。洪都周边水网密布,赣江、抚河、玉带河、锦江、潦河纵横境内,湖泊众多,有军山湖、金溪湖、青岚湖、瑶湖等数百个大小湖泊。洪都自身水系主要由城外四湖(青山湖、艾溪湖、象湖、黄家湖)和城内四湖(东湖、西湖、南湖、北湖)组成,可以说,洪都城在湖中,湖也在城中。
洪都城水路四通,商船、渔船、花船、富豪的游船云集于此,热闹非凡,同时这里山川特秀,文人骚客遍地都是。自古以来,洪都风俗即“士好经学”,故多青史留名的硕儒、名士,当朝文坛泰斗、刘伯温的忘年之交揭傒斯即为洪都人;两宋江西诗派的创作中心也在洪都。置身于具有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的人文地理环境之中,这对刘伯温增长见识和锻炼才干大有裨益。
刘伯温这次调任省城,表面是高升了,实际上行省职官掾史还是八品官,级别并没有提升,只是换了个岗位而已,而且掾史多由长官自行辟举,这里面有很多私人情感体现,就像现在某个领导从基层调上来一个人做自己的秘书或者助理一样。因此刘伯温的品秩没变,所做之事也无非是抄抄写写,或者和领导谈论一下诗词歌赋,偶尔也代领导起草奏章等事务。
关于掾史一职的地位和作用,元人赵汸有一段十分精彩且深入骨髓的论述:
国朝以科目取士,参用于中外百司,其秩八品。而以才名称者,则行中书得辟为掾。掾之员,多者数十,命士半之,由进士来,每不过四五人。公卿大夫,好恶旨殊,则获上之道难;刀笔绮纨,品流趣异,则取友之义阙……众簿书期会,米盐杂集,月更季谢,虽俊杰无所置才,以儒者为之,动无不宜,仅能免过。一毫发罥(juàn),吏则群言鼎沸,蹙蹙不得安视。夫栖身末僚,掣肘下邑者,尤难居矣!
从赵汸的论述可知,掾史作为栖身末僚的“笔杆子”不太好做,没有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就像一个广告设计,只能按照领导的意图表诉文字和设计版面,很难有出头之日。但对于刘伯温而言,这也算是曲线做官,他幻想着可以被行省大臣破格提拔,就任某方实职官缺。
行省大臣很亲切地迎接了刘伯温,还为他设宴接风洗尘,这让他感受到了一丝官场温暖。重新上岗之后的刘伯温虽然工作稳定,每月的薪俸也算说得过去,但是半年之后,他又郁郁不乐起来,行省大臣根本没有提拔他的其他想法,只是把他当作幕僚或者门客一样看待。
刘伯温内心的正义、公平无法实现,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职无权,还要受到幕官的牵扯,无力实现个人抱负,内心并不快乐。对于洪都为掾史的这段历史,刘伯温一直很回避,很少用文字记录这一段经历,想必是觉得没有什么值得纪念和回忆的,究其原因只能是对工作环境和仕途前景非常失望所致。
事实上,刘伯温在行省职官掾史任上也仅仅待了两年的时间,就挥挥手走了,而且是彻底辞去了公职离开的。辞职的原因在刘伯温个人文卷《行状》以及《神道碑铭》中均语焉不详,只说是“与幕官议事不合,遂投劾去”。
按照刘伯温个人的行事风格和满腹的才华,这两年的时间一定是很不得志,或许还有寄人篱下的滋味,从其闪烁隐晦的个别诗词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的窘迫处境。对比那些昔日的进士同窗步步高升,自己却落得为他人执笔捉刀的境地,更显得前途渺茫。
刘伯温对自己的仕途前景很痛心,当时的境遇与自身的人生定位相去甚远。客观地说,他才华横溢,心向朝堂,其志向要比当时的一般文人高出许多,其高标准的人生价值,在其《题太公钓渭图》中就有明确的流露:
璇室群酣夜,璜溪独钓时。 浮云看富贵,流水澹须眉。 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 轩裳如固有,千载起人思。
此诗是刘伯温在鉴赏《太公钓渭图》时,触画生情而作。这是一首写心言志之作,当时很多诗人常常借题画以表明自己的心志,托物寄兴,巧妙地将自己的主观心志寄寓于客观的描述之中。
“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便是家喻户晓的一个君臣际遇典故——《姜太公遇周文王》。这则故事,在《六韬·文师》中有记载,大致意思为周文王将要前往渭水打猎,临行前卜了一卦。卜辞说:“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螭(chī),非虎非罴(pí),兆得公侯。天遣汝师以之佐昌”。后来在渭水边,果然看见太公在垂钓,前往与太公搭话,太公以博学的言辞使文王大悦。于是邀请太公坐同一辆车回西岐,并拜太公为老师。姜太公与周文王的君臣际遇,也是刘伯温日思夜想的,于是他写下了千古绝叹——“轩裳如固有,千载起人思”,意思是姜太公的建功立业如果是天命所指定,引起了数千年后的我(刘伯温)深深的思考。
刘伯温的意图很明了,意思是:假如我也和姜太公一样遇上一位明君,立下旷世之功,在数千年后,也将会引起人们的深深思考。读诗至此,我们可以推测此时的刘伯温对元朝统治者还没有失望,还抱有极大的幻想。他通过反思姜太公在璜溪独钓以及姜太公与周文王的君臣际遇,抒发了自己怀命世之才而不遇的感慨。
中国秦代以后的文人一般都比较内敛,不善于推销自己,像张仪、苏秦那样靠着自我包装、自我推销的纵横家的时代已经过去,其后怀“济世”之才的人,崇尚淡如水的君子情怀,往往不会过于夸耀自己的才华,他们更期待君王有伯乐眼光,主动发现自己。刘伯温没有因为挫折而放弃自己要实现的、抱“济世”的远大志向,而是正在用适合中国历史上那种淡如水的君子情怀去洞悉中国人所谓的“轩裳固有”情结。
不过从《题太公钓渭图》这样的写诗明志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刘伯温对元朝统治者的态度还是有了稍许的转变,这是他彷徨无助之时的一些牢骚之举,正是在这样举棋不定的时刻,也更加表明了他在渐渐走上与姜太公一样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生活的起点,也是他逐渐有了对元朝官制系统不满情绪的历史见证。
此外,曲高和寡的刘伯温在另一首《琴清堂诗》中这样写道:
亭亭峄阳桐,斫为绿绮琴。 絙之朱丝弦,弹我白雪音。 虚堂夜迢迢,华月耿疏林。 凤凰天上来,虬龙水中吟。 曲罢起太息,无人知此心。
此诗显为言志,高处不胜寒之意溢于言表,那种才高八斗却无人赏识的心情不是谁都能体会到的。刘伯温不是那种将心事和盘托出的人,而是精于把要说的话隐藏在诗词歌赋里。他宦游江西前后七年,论才干不可谓不高,且恪尽职守,效忠朝廷,可无论如何就是得不到官僚体制的容纳,也没有升迁的机会,当行省职官掾史这份工作看不到前途时,刘伯温便坦然辞去了这份毫无意义的末流公务员岗位。
刘伯温再次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会怎样安排自己的下一个行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