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扩频通信的理论基础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想法使信号所占的频谱尽量得窄,以充分利用十分宝贵的频谱资源。为什么要用这样宽频带的信号来传送信息呢?简单的回答就是为了通信的安全可靠。
扩频通信的基本特点是传输信号所占用的频带宽度(W)远大于原始信息本身实际所需的最小(有效)带宽(ΔF),其比值称为处理增益Gp。
Gp=W/ΔF (4-1)
众所周知,任何信息的有效传输都需要一定的频率宽度,如语音为1.7~3.1kHz,电视图像则宽到数兆赫兹。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频率资源,增加通路数目,人们广泛选择不同调制方式,采用宽频信道(同轴电缆、微波和光纤等)和压缩频带等措施,同时力求使传输的媒介中传输的信号占用尽量窄的带宽。因现今使用的电话、广播系统中,无论是采用调幅、调频或脉冲编码调制制式,Gp值一般都在十多倍范围内,统称为“窄带通信”。而扩频通信的Gp值,高达数百、上千,称为“宽带通信”。
扩频通信的可行性,是从信息论和抗干扰理论的基本公式中引申而来的。
信息论中关于信息容量的仙农(Shannon)公式为
C=Wlog2(1+P/N) (4-2)
式中 C——信道容量(用传输速率度量);
W——信号频带宽度;
P——信号功率;
N——白噪声功率。
式(4-2)说明,在给定的传输速率C不变的条件下,频带宽度W和信噪比P/N是可以互换的,即可通过增加频带宽度的方法,在较低的信噪比P/N(S/N)情况下传输信息。
扩展频谱换取信噪比要求的降低,正是扩频通信的重要特点,并由此为扩频通信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扩频通信可行性的另一理论基础,为柯捷尔尼可夫关于信息传输差错概率的公式:
Powj≈f(E/N0) (4-3)
式中 Powj——差错概率;
E——信号能量;
N0——噪声功率谱密度。
因为:信号功率P=E/T(T为信息持续时间);
噪声功率N=WN0(W为信号频带宽度);
信息带宽ΔF=l/T。
则式(4-3)可化为:
式(4-4)说明,对于一定带宽ΔF的信息而言,用Gp值较大的宽带信号来传输,可以提高通信抗干扰能力,保证强干扰条件下,通信的安全可靠。亦即式(4-4)与式(4-2)一样,说明信噪比和带宽是可以互换的。
总之,我们用信息带宽的100倍,甚至1000倍以上的宽带信号来传输信息,就是为了提高通信的抗干扰能力,即在强干扰条件下保证可靠安全地通信。这就是扩频通信的基本思想和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