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皇帝朱元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统一全国

此后,朱元璋建立起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开始了统一全国的伟大事业,中间又率军直取了陈友谅的老巢江州,后来陈友谅被乱箭射死,这次战争被称为“潘阳湖水战”。公元1366年,朱元璋声讨张士诚,发动平江战役。

鏖战陈友谅

此后,朱元璋建立起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开始了统一全国的伟大事业。

当时,长江上游是陈友谅,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东南与方国珍接壤,南方则有陈友定相邻。其中,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后来他杀死倪文俊,并于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接着,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朱元璋于是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唯有刘伯温默不作声,朱元璋于是征求他的意见。伯温认为目前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是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朱元璋同意刘伯温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康茂才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应天郊外的一座木桥——江东桥作内应。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才发现木桥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石桥,陈友谆方知受骗,便下令弃船登岸,而此时埋伏在岸上的朱元璋的伏兵向陈友谆军发动突袭,陈友谅大败。朱元璋收太平,占领信州、安庆。陈友谅败逃九江,次年八月攻下安庆,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

正在这时,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二月,张士诚乘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时,刘福通已被吕珍杀死,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韩林儿,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

朱元璋率主力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认为反攻时机已到,于是率兵进攻洪都。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至正二十三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得知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陈友谅雕像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元旦,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因1363年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

公元1364年四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陈友谅之子陈理最终出城投降。在吞并了陈友谅后,朱元璋的剑锋直指张士诚。

消灭张士诚

张士诚早年以贩卖私盐为业,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1354年在江苏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佑。公元1356年,建都平江。平江即今日的江苏省苏州市。

消灭陈友谅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十月进攻张士诚,一举攻下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安丰诸州县,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五月,朱元璋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朱元璋,平江成为孤城。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战役。

在围城的同时,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来,但在瓜州渡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去世。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1367年为吴元年。

平江战役开始时,朱元璋筑墙围城,并造有三层的木塔楼,高过城墙,以弓弩、火铳向城内射击,还设襄阳炮日夜轰击。城内一片恐慌,张士诚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张士诚反复无常,贪图享受,对部下也十分放纵。平江被围困的最后一天,张士诚弟弟张士信在城头督战,仍不忘享乐,坐在银椅上饮酒,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结果桃子还没到口,恰好一炮打来,脑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劝降,都被张士诚拒绝。张士诚死守平江,粮尽后,便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了,便以屋瓦为弹。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最后,张士诚被俘,解往应天。朱元璋问话,他不搭理;李善长问他,他则破口谩骂。无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卫士以乱棍打死张士诚。当时张士诚47岁,东吴灭亡。

由此可见,张士诚虽然被评价为“反复无常,贪图享乐”、“没有雄心”,但在与朱元璋的对决中,他并非贪生怕死,苟且偷安,而是与朱军血战到底,宁死不屈,直到被俘也绝不屈服。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后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进攻福建。同年,方国珍投降。

同年十月,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期间发布《谕中原檄》,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对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扫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可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则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

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潼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今北京通州区)。同年八月,大军进逼北京,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由健德门弃城北逃,全部逃往蒙古草原。其残余势力则在朱元璋的大军攻来时,全部溃散。

至此,蒙古人结束在中原98年的统治,朱元璋取得了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中国再次回归到汉族政权的统治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