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审视风险承受能力
风险是投资的副产品,当风险显现的时候,波动就产生了。但是通过分散投资,你就可以减少任何一项风险因素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从而缓解短期波动。充分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3.2.1 常见影响风险承受力的因素
评判风险承受能力的因素通常有:结余比率、收入的稳定性、年龄、家庭结构以及性别等。
1.结余比率
即结余/税后收入。它表示了除去各项支出后,您每年或每月能获得的现金盈余是多少。手头有充分的结余,您可以拿来储蓄再投资的钱就更多;能够承受投资失败的能力也就越强。通常,结余率超过30%,说明个人或家庭的收入和控制支出的能力较好。
2.收入的稳定性
除了收入的高低,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收入的稳定性。衡量收入稳定性有一个指标,叫作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比。这个比率越低,您的收入越稳定。同样月收入1万元的两个人,如果一个人的收入全部来自于工资,而另一人的一半来自于工资、一半来自于房租收入,那么,后者承受风险的能力就强一些。因为他即使没有了工资收入,还有其他的收入来源。
3.年龄
正常状况下,年龄越高风险承受能力越低。这是因为年轻人拥有一种叫作“人力资本”的东西。考虑到工资收入的成长性,拥有人力资本相当于拥有了大量的债券类资产。同时,在相同条件下,年轻人能够承受较大的风险是因为当他们在短期内遇到账面亏损时,可以有较长的时间去弥补损失;而老年人则未必能够如此。
4.家庭结构
一个家庭如果家里有老人、小孩需要抚养,那么家庭的日常开支和为老人、小孩准备的应急开支就有可能要增加,相应的生活压力增大,风险承受能力相比单身时会降低。通常来说,个人/家庭的承受能力由高到低分别是:单身>双薪无子女>双薪有子女>单身有子女>单身需要抚养子女和老人。
5.性别
通常女性被认为风险承受能力更低。这是因为:一是她们工资水平相对男性较低;二是承担着生育,以及大部分照顾孩子及老人的责任;三是寿命预期更长。
有趣的是,在实际的投资中,女性确实比男性表现得更谨慎,证明她们对自己的客观风险承受能力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当然,随着女性在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男性的差别越来越小,性别在风险承受能力中占的比重也相应降低。
3.2.2 个人风险测试
知道了影响风险承受能力的因素后,根据投资方向和每个人的风险偏好,我们就可以对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相应的测试。
下表所示为某证券公司对股民的风险承受能力的测评表。
续表
风险分类一般采取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评估相结合的方法,从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财务状况、短期风险承受水平、长期风险承受水平进行评定,将投资者划分为:激进型、积极型、稳健型、安稳型、保守型。
(1)激进型:此类型投资者明白高风险高回报、低风险低回报的投资定律,对未来收入乐观,愿意为获取一定的收益而承受较大的风险。风险承受能力高,期待高获利回报率。
(2)积极型:投资者渴望有较高的投资收益,可以承受一定的投资波动,能够接受自己的投资风险略高于市场的整体风险。风险承受能力中高,期待中高获利回报率。
(3)稳健型:投资者的主要投资目的是在风险较小的情况下获得一定的收益。通常愿意使本金面临一定的风险,但在做投资决定时,会仔细地对将要面临的风险进行认真的分析。总体来看,愿意承受市场的平均风险。风险承受能力中,期待中等获利回报率。
(4)安稳型:稳定是该类投资者首要考虑的因素。投资者希望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基础上能有一些增值收入。追求较低的风险,对投资回报的要求不高。风险承受能力低,期待稳定的投资收益。
(5)保守型:极度厌恶风险,保护本金不受损失和保持资产的流动性是该类投资者的首要目标。宜选择风险较小的理财产品。风险承受能力极低。
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安全型投资者投资很谨慎,保护本金不受损失和保持资产的流动性是其首要目标,应尽量回避波动性较大的投资产品,可以选择货币型基金产品。
保守型的投资者希望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基础上能有一些增值收入。追求较低的风险,对投资回报的要求不是太高,可选择货币型或者债券型的基金产品。
稳健型的投资者对投资知识有一些了解,能够根据个人的投资需求,将资产在高风险和低风险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愿意将一部分资产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以换取长期较高的回报,并将一部分资产投资于低风险收益的产品,以取得投资组合的均衡发展。可以购买混合型的基金产品、指数型基金、大市值股票等。
积极型投资者渴望有较高的投资收益,但又不愿承受较大的风险,可以承受一定的投资波动,但是希望投资风险小于市场的整体风险,适合购买股票型基金、小市值股票或波动幅度较大的金融产品。
激进型的投资者愿意承受高风险以获取较高的回报。比较适合投资创业板股票、分类基金、期货和外汇等。
3.2.3 风险偏好与承受能力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殆。了解自己的风险偏好及风险承受能力就是在“知己”上下功夫。按照孙武的看法,我们如果能做到“知己”,即使我们缺乏相关的理财的知识,仍然可能做到胜负各半。
一个人要“知己”,其实是很难的。利用一些客观量表对自己进行测试,或者求助于一些专业机构,尽量让我们在行动前不输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