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网络架构与技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2 第二代:三层路由式交换

进入20世纪90年代,网络领域出现两个激动人心的发明:WWW(World Wide Web,万维网)和即时通信软件。万维网于1989年诞生,20世纪90年代开始普及,万维网上精美的网站和主页吸引着大众的目光,人们激动地讨论起多媒体。即时通信软件兼具电话和电子邮件的优点,1996年一经问世便迅速普及,从那时起,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开始越来越依赖各种即时通信软件。万维网需要有足够的带宽支持,基于路由器的园区骨干网无法满足要求。即时通信业务对私密性具有天然的要求,并且每个人都希望接入网络,使用自己的计算机和他人进行通信,而受限于网络规模,不是所有的计算机都可以联网,因此无法满足即时通信的要求。这些都对园区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个背景下,三层交换机在1996年问世。三层交换机集成了二层交换功能和三层路由功能,也被称为路由式交换机。它针对园区场景优化设计的三层转发引擎简单高效,三层路由能力接近或者等同于二层交换性能。三层交换机第一次将三层路由功能引入局域网内部,单个局域网可以划分为多个子网,分别接入不同的三层接口。如图1-3所示,这种结构化的组网方式消除了BD对网络规模的限制,局域网规模不再受限于冲突域或者BD,可以通过子网不断重复的方式按需扩展网络的规模,每个人、每个终端都可以按需接入网络。同时,由三层交换机构成的园区网络骨干使得整个网络的带宽大大提升,用户可以流畅地访问由万维网带来的多媒体世界。各类办公系统也不失时机地迁移到网络上,网络化无纸化办公成为现实。

图1-3 三层结构化园区网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业界很快出现了支持硬件路由查找功能的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芯片,使用ASIC芯片的三层交换机具备了三层转发引擎。使用ASIC芯片的全硬件三层转发交换机性能更高、成本更低,从而迅速普及。全硬件转发的三层交换机和二层交换机一起“统治”了园区网络,受益于低成本的技术,园区网络的市场也出现爆炸性的增长。

与此同时,以太网技术也进入爆发期。1995年,IEEE发布了IEEE 802.3u FE(Fast Ethernet,快速以太网)标准,以太网进入100Mbit/s时代;1999年,IEEE发布了IEEE 802.3ab GE(Gigabit Ethernet,吉比特以太网,也称千兆以太网)标准,以太网可以在双绞线上达到1000Mbit/s的速率。相对之前的10Mbit/s,以太网的速率整整提升了100倍。速率的提升给园区网络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以太网淘汰了同样有竞争力的ATM技术,成为园区网络最主要的技术选择;第二,以太网的带宽发展远远领先于园区网络业务需求的发展,通常情况下,园区网络中链路带宽的使用率不超过50%,一旦超过这个比例就需要对链路进行扩容。低带宽使用率可以简化网络,包括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在内的复杂特性机制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条技术路线和ASIC化转发引擎的优势高度吻合,园区网络的发展方向也就固化了下来,以太网交换机开始沿着ASIC化的高性能方向进化。

此后的很长时间内,除了在2003年引入VLAN技术进一步解决了网络扩展性的问题外,整个园区网络的技术发展全部集中在速率的提升上,10GE、40GE和100GE相继问世。

网络规模扩大后,基于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的网络管理系统被引入园区网络中。但是,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就如同其名称所示,并没有给各个园区的网络维护团队带来太多的帮助,园区网络的维护和故障处理依旧依赖网络工程师的技能。

三层园区网络满足了计算机终端接入园区网络的需求,能够提供高性能的网络连接,满足基于万维网的各种多媒体业务和各种办公系统的需要。结构化组网满足了扩展网络规模的需求。但是,园区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管理性并没有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