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物质的变化·科学探究·实验基本操作
提分导练
提分点一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
【例1】(中考·济南)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图1-1所示的各变化过程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
图1-1
提示:瓷器破碎过程只是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葡萄酿酒、铁锅生锈、木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A
【总结】化学变化是本质性的变化,一般根据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来判断。物理变化只是物理属性的变化,如状态、形状改变等。
【易错警示】(1)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电灯通电放热。
(2)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但不能作为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依据。
(3)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汽车轮胎“爆胎”、蒸汽锅炉爆炸等为物理变化,而火药爆炸、鞭炮爆炸等属于化学变化。
【类题训练】
1.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嫦娥四号卫星,已于2019年1月3号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下列发射步骤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加注燃料
B.火箭点火起飞
C.卫星与火箭分离
D.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2.(中考·宿迁)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成语所描述的变化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刻舟求剑
B.滴水成冰
C.抱薪救火
D.聚沙成塔
3.(月考·淮安)(1)人类生活需要能量。图1-2所示的能量主要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______。
图1-2
(2)化学能可以转化为______、______和______。请你举一个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例子,如______。
提分点二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分
【例2】(期中·北京)下列叙述中,前者属于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
B.镁在空气中燃烧;食物在夏天易变质
C.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汽油燃烧
D.石灰石可以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蜡烛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提示:A项中两者均属于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C项中前者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后者属于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D项中两者均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答案:B
【总结】区分有关物质变化与性质时应注意:
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依据),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同时还可根据叙述中的关键字进行判断,物质性质的叙述中一般有“能”“易”“会”等关键字。
【类题训练】
4.(中考·包头)图1-3所示的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图1-3
5.(中考·阜新)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 )。
A.挥发性
B.不稳定性
C.可燃性
D.腐蚀性
6.(月考·大连)下列描述中,______是______物理变化,______是化学变化,______是物理性质,______是化学性质。
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钢铁生锈;③电灯通电发光、放热;④冰雪融化;⑤煤气燃烧;⑥铜器上出现铜绿;⑦镁能燃烧;⑧氧化铜是黑色粉末。
提分点三 科学探究的方法
【例3】(模考·上海)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请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小婷的妈妈从超市买回两袋食盐,一袋标明是加碘盐,另一袋标明是低钠盐(一种含有氯化钾的盐)。小婷看了包装后想:这两种盐哪一种更咸?于是她开始了探究。
(1)小婷认为可以将两种盐配成盐水,然后分别尝一下,就能知道哪一种更咸了。小婷的这种想法属于科学探究基本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得出结论
(2)按照小婷的想法进行探究,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在配制食盐水时,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
A.取用盐的质量
B.取用盐的颗粒大小
C.取用水的质量
D.食盐是否完全溶解
提示:(1)根据语言描述的特点,小婷的这种想法属于科学探究基本环节中的设计实验方案。(2)为了比较哪种盐更咸,要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在相同质量的水中溶解相同质量的两种盐,这样得到的结论才可靠,取用盐的颗粒大小对实验结论没有影响。
答案:(1)C(2)B
【总结】解答此类题目应明确科学探究常见环节的作用
【类题训练】
7.(期中·连云港)在探究某种古代金属钱币时,有同学认为它和铁一样有磁性,提出“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假设
B.实验
C.观察
D.做出结论
8.(期中·丹东东港市)小华同学做“对人体呼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分别收集两瓶空气样品和两瓶人体呼出的气体样品,进行如图1-4所示的两个实验探究。关于这两个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图1-4
A.实验1中,甲、乙两瓶里木条燃烧的现象不同
B.实验2中,丙瓶里的澄清石灰水没有明显变化,丁瓶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实验1和2都能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减小了
D.小华提出: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设计
9.(模考·常州)某学校九(9)班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的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小明同学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如图1-5①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填“a”“b”或“c”)处最先变黑。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温度最高。
图1-5
(2)如②图所示,小华同学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可观察到现象________;再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现象________。由此推断蜡烛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有________。(填名称)
(3)小聪同学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如③图所示,小丽在蜡烛火焰上方斜插入一个普通漏斗,用一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颈口处,产生黄色火焰,这是由于________。
提分点四 实验基本操作的正误判断
【例4】(中考·宜昌)图1-6中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图1-6
提示: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A错误;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为俯视读数,B错误;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C错误;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D正确。
答案:D
【总结】此类题目结合图示考查实验基本操作。一些常见的实验操作方法可结合口诀记忆如下
(1)固体药品取用:
块状:一横二放三慢竖;
粉末状:一斜二放三直立。
(2)液体药品取用:拿下瓶塞要倒放,手握标签防腐蚀,试管瓶子都斜拿,口口相挨再倾倒。
(3)液体的量取:选量程,放平稳,凹面低处视线平;仰视量少实际多,俯视量多实际少。
(4)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不超三分之一,45°正适宜,管口不对有人处,预防喷溅会伤人。
【类题训练】
10.(中考·广东)图1-7中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图1-7
11.(中考改编·齐齐哈尔)图1-8中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图1-8
12.(中考改编·铜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用嘴吹灭酒精灯
B.把鼻孔靠近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
C.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D.使用过的胶头滴管可以不用清洗直接吸取其他试剂
提分点五 物质称量中的误差分析
【例5】(期中·福州)回答图1-9中实验仪器和实验操作的有关问题。
图1-9
(1)A图中试管夹的作用是________。
(2)B图中的错误操作是________。
(3)C图所示的是称量一定质量的某固体药品,发现指针偏右,则继续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至天平平衡。
(4)如D图所示,量取一定体积的某液体时,仰视读数,则所量取液体的体积将________(填“偏小”“偏大”或“不变”)
提示:(1)在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时,试管夹的用途是用来夹持试管。(2)为了防止化学试剂腐蚀桌面或污染试剂,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3)发现指针偏右,说明右盘的砝码质量偏大,由于是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所以应继续添加药品,直至天平平衡。(4)量取一定体积的某液体时,仰视读数时会造成读数小于实际液体的体积,所量取液体的体积将偏大。
答案:(1)夹持试管(2)瓶塞没有倒放(3)继续添加药品(4)偏大
【总结】在使用量筒或托盘天平等仪器时,错误操作会导致实验出现误差,此类误差分析的题目是中考的常考考点。解题时应明确:
(1)量筒使用误差分析(如图1-10所示)
图1-10
(2)托盘天平使用误差分析
托盘天平应左物右码,若物码放反,物质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类题训练】
13.(模考·南京)某同学用量筒取液体,量筒平稳且面向刻度线,初次平视液面,读数为19mL,倾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液面,读数是11mL,则实际倾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
A.8mL
B.大于8mL
C.小于8mL
D.无法判断
14.(中考·黄石)小红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的质量,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1-11所示,该同学称取的烧杯实际质量为( )。
A.23.g
B.27.4g
C.32.3g
D.32.6g
图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