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儿童图画书阅读与出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图画书阅读中的儿童审美接受

随着接受美学的广泛传播,人们开始摆脱作者和作品中心的思维范式,认为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以作品为中介的“对话”过程,作品的意义只有在与读者跨时空的对话过程中才能得以生成。作品的意义恒量在接受者接受之前只具备势能,而势能只有通过接受行为才能转化为动能做功。一部作品的价值并非完全由作品本身决定,而是取决于阅读者对作品的兴趣,即其对读者的吸引力与意义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91-198.,书籍的价值必然要在互动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童书尤为如此,一部儿童作品无论其思想性、教育性如何,一旦脱离了儿童的审美趣味和心理需要,就难以召唤儿童读者与之对话,那么其意义也将不复存在。在施拉姆(Wilbur Lang Schramm)看来,儿童面对媒介并非被动的接受者,儿童使用或不使用媒介是主动的过程,而儿童选择图书则为了满足逃避现实、快乐诉求、现实性和平静诉求的需要。卜卫.关于儿童媒介需要的研究——以电视、书籍、电子游戏机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3):13-24.这无疑意味着图画书的价值最终需要被儿童读者所接受,图画书的创作、出版与阅读都需要以儿童的审美接受特点为准绳,接受儿童的推敲和检验。图画书受到儿童读者的喜爱,才能最终实现其意义与价值的传递。因此,无论是作为图画书的创作者、出版者,还是图画书阅读指导过程的家长、教师、图书馆员等,都需要了解儿童读者的审美接受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创作、出版图画书,为儿童读者选择适宜其审美需求的阅读素材。

一、儿童喜欢的图画书特质

自图画书出版大繁荣之始,研究者就开始关注儿童的选择偏好,试图通过对儿童阅读兴趣、阅读偏好的研究为图画书创作、出版,以及教师和家长的图画书选择提供帮助。有研究对百年来儿童对图画书的审美偏好进行了综述,发现幼儿所喜爱的图画书往往具有以下特点:Harris, V.J. Selecting Books That Children Will Want to Read[J].The Reading Teacher, 2008, 61(5):426-430.

① 表现方式具有幽默特征;

② 书中包含动物形象;

③ 主人公形象能够充分展现儿童个性,或者说是具有“顽童”特点;

④ 具有冒险情节;

⑤ 完美的结局。

而在题材上,只要符合上述特征,无论现实主义、神秘主义,还是各类虚构题材,或是知识类作品就都能为儿童所接受。而纵观近年来的超级畅销图画书,无疑都具有上述特征。例如,由美国童书作家、插画家大卫·香农(David Shannon)于1998年9月推出的图画书《大卫,不可以》(NO, David!),就是畅销的图画故事书的代表;由周翔创作的《一园青菜成了精》,深受儿童读者喜爱,是童谣图画书的经典之作;由乔安娜·柯尔(Joanna Cole)撰文,布鲁斯·迪根(Bruce Degan)绘图的知识图画书《神奇校车》,自1988年出版以来实现了跨世纪的畅销,卷毛老师也随之成为全世界儿童心目中的偶像。

二、儿童阅读审美接受特征

(一)人物个性设定上对权威的“挑战”

现代阅读理论对于阅读文本意义生成过程的看法,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由作者、文本和读者三者在阅读过程中共同建构的。对于儿童读者来说,阅读的过程也就是其与图画书作品对话的过程,是一种内在的游戏过程。这一游戏是由语言作为最基本的承载物的,其游戏内容主要也会在语言的层面上展开,通过游戏的幽默和快乐来化解儿童现实生活中的烦恼。方卫平.“玩”的文学:幼儿文学的游戏性[J].学前教育研究,2012(6):3-7.因此图画书人物形象往往与儿童读者具有内在的相似性,呈现儿童成长中所面临的共性难题,满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内心愿望。

《大卫,不可以》可谓是现代顽童形象的典范之作,几乎每个家长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自家孩子的影子,大卫的种种“破坏”之举往往让成人伤透了脑筋,而儿童却恰恰是从“让成人伤脑筋”的情节阅读中获得愉悦,产生了一种挑战权威的快感。一个长着尖牙、鼻孔巨大、豆子眼睛,兴奋的时候嘴巴能咧到耳朵,张开嘴巴有半张脸那么大的男孩;一个天不怕、地不怕,能把自己武装成“超人”和“海盗”的顽童,当受到妈妈的批评时,却只能落寞地拉着自己小毛毯沮丧地走进卧室。作者透过大卫的形象出神入化地刻画出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展现了家庭亲子的日常生活,而结尾的“妈妈爱你”又给了儿童读者极大的安慰和补偿,让他们获得“挑战”带来的满足后,回归秩序与平静。《一园青菜成了精》同样带有极强的“挑战”意味,描写了莲藕和萝卜之间互不服气的战争,这种战争与儿童同伴间争强好胜的小争吵异曲同工,孩子们会在“藕王一看抵不过,一头钻进烂泥坑”的喜悦中获得极大的满足。《神奇校车》中的主人公“卷毛老师”所描绘的一个女科学老师、一个可以穿着章鱼服或任何奇怪服装的老师、一个可能带着你去飓风、人体、下水管道等任何地方进行校外教学的老师,无论从身份特征、形象设定还是行为举止上都同样体现了对权威和传统的挑战。

(二)情节上“愉悦”与“紧张”的张弛

儿童时期处于心智发展的过程之中,而注意时长较短、注意力容易转移等问题则是儿童认知发展中的基本特征,因此创设有助于儿童注意力集中的环境就尤为重要。图画书阅读过程中,图画书的情节设计是否能够通过有效的情节变幻召唤儿童读者的认知参与过程,是衡量图画书是否符合儿童审美接受特点的重要标准。

如果说,顽童挑战权威的过程让儿童对图画书阅读与欣赏过程充满愉悦和满足,那么当儿童面对短暂快乐后的“后果”时则会充满了紧张的情绪,越快乐、越紧张,轻松与紧张的变幻是牵引着儿童审美过程的重要因素。正如当长着尖牙的大卫被妈妈批评面壁思过的时候,会用怯怯的眼神,泪汪汪地回头偷瞄母亲大人。作者虽然没有在一个个的冲突场景中直接表现母亲的形象,却通过眼神、表情和动作出神入化地刻画出大卫,也就是产生心理共鸣的儿童读者此时的心理状态。儿童读者则最终通过大卫嘴角上扬,恬静、满足地紧拥母亲的画面,实现了内心松弛、紧张、松弛的心理过程,透过“母子战争”和“浓浓爱意”这两种分别带有“紧张”和“放松”状态的描绘,将母亲对孩子的无限温柔与包容描绘殆尽。这一过程既符合儿童注意力发展特点的要求,也符合儿童文学审美的接受过程。《一园青菜成了精》同样也采用了张弛有度的写作方式,文字和图画共同挟带的故事画面感,将餐桌上的黄瓜、小葱勾勒成一个个顽皮、夸张的人物形象,一群表情各异的“蔬菜大军”形象向儿童读者扑面迎来。在成了精的“两边兄弟来叫阵,大呼小叫争输赢”的紧张气氛后,用“茄子一挺大肚皮,小葱撞个倒栽葱”的幽默语言和形象巧妙地将紧张转化为“幽默”,正是萝卜和莲藕两大阵营的冲突才营造出了张弛有度的情节,让儿童读者既充满紧张和期待,又不断地感受到幽默与松弛。

图1-2 《一园青菜成了精》插图

(三)矛盾冲突从“激烈”到“平静”

文艺作品所表达的是人类深层的心理活动和精神诉求。因而儿童图画书在经历顽童的狂欢后,也必将回归儿童对于美好、幸福、安宁的向往。文学的奥妙就在于可以超越任何现实,给读者以非现实性的心灵依托。黄一斓.论文学经典的心灵依托功能——兼谈否定主义文艺学的经典观[J].文艺理论研究,2009(1):137-141.作为文学的一种独特形式,儿童图画书实际上也需要为儿童读者提供一个短暂的心灵居所,因而儿童读者偏爱那些“灰姑娘获得了幸福生活”的童话故事。

《神奇校车》系列图书从孩子气的童真与想象出发,在“卷毛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一场充满刺激的冒险之旅,将儿童带入极地冰川、大气层、海洋、下水道、人体、电路等等各种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可能到达的场景,让儿童目睹气候变暖,体验飓风和海啸,了解城市的水管,甚至是人体的血液……通过极富冲击力的奇幻场面,通过有代入感的阅读将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妙趣横生的体验,让孩子们在一次次面临卷毛老师不知道又要“带我们去哪儿”的紧张后,安全地、悄无声息地回到操场,仿佛这一切从未发生,却又这样真实。《神奇校车》中的儿童人物设定非常富有个性,让儿童感觉仿佛就是自己身边的某位同学,从而更增强了阅读过程中的参与感和真实体验感。因而《神奇校车》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其带给儿童的不仅是幻想,更是梦想和回归学校、回归课堂后的“安全感”。儿童在阅读中从想象、不安、激烈逐渐回归真实、安全与平静。事实上,无论是《大卫,不可以》中大卫与母亲的温情依偎,还是《一园青菜成了精》从锣鼓喧嚣的场面回归“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郁葱葱”的恬淡宁静。儿童图画书需要让儿童能够在阅读稚趣可爱的各类故事后,在体验冒险刺激和开怀大笑之后,能够感受到真实生活中的阵阵温情。

儿童图画书与儿童读者之间是相依相存的两个主体,图画书只有在读者的参与下才会萌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图画书所体现出的对儿童审美接受特点的尊重,以及对儿童阅读能力的信任,才是其生命力的本质所在。但儿童审美接受特点不仅限于故事审美,他们在绘画颜色、绘画风格、故事结构,甚至题材方面都有自己的偏好。因而无论在图画书创作出版还是阅读过程中,都需要具备“儿童意识”,关注儿童的审美接受特点,避免盲目创作和跟风选择,避免自上而下的道德训诫和知识灌输,而应该充分尊重儿童读者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让儿童通过图画书喜欢上图书,爱上阅读,最终成长为终身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