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迫于环境压力,我国正努力减少煤炭使用。在新能源难以大量供给的背景下,油气资源,特别是天然气,因其相对清洁性将成为我国未来几十年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我国油气开发无法满足国内需求,2018年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0%和45%,均创历史新高。因此,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油气资源对我国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末,伴随着一系列的科技创新,一场能源革命来临。从1821年北美最早的页岩气井在纽约州被发现开始,人类逐渐意识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被埋藏在页岩中。然而,从20世纪30年代利用酸溶解岩石提取原油开始,人类一直没有找到大量开采页岩油气资源的有效手段。直到1998年,美国米歇尔公司发明了水力压裂法,以及2001年,美国戴文能源公司发明了水平钻井技术。两项技术革新解锁了页岩资源的应用,引领了新的能源革命。
页岩能源革命率先触发了美国能源复兴。首先,在天然气方面,得益于页岩气的规模化开发,美国于2009年取代俄罗斯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随后,页岩技术应用于石油产业,美国石油产量从2009年的日均500万桶倍增至2017年的日均1000万桶,超过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其石油对外依存度从2008年的61%骤减至2015年的24%,近年来更是开始大量出口石油。以米歇尔公司和戴文能源公司为代表的油气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帮助美国抢占国际能源变革先机,并在地缘政治、社会经济、气候问题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这对我国能源行业发展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2009—2011年,我进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主要进行美国新能源政策评估。通过两年的研究,我发现新能源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障碍和挑战,使其无法在短期内取代碳氢能源,成为保障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能源。同时,正在席卷美国的页岩能源革命,让我看到技术创新如何在金融危机之后,将石油天然气这个美国的“夕阳产业”重塑成“朝阳产业”。因此,硕士毕业后,我选择进入美国莱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能源经济学,并将研究重点放在石油天然气产业。
2011—2016年,我在被称为“世界能源之都”的美国休斯敦学习、工作和生活。除了在莱斯大学经济系攻读博士学位,借助休斯敦的区位优势,我还通过其他途径去观察和分析这场能源革命。2014年8月,我进入全球四大石油服务公司之一的威德福国际(Weatherford International),在副总裁凯伦·戴维格林(Karen David-Green)的手下,主要从事能源市场的宏观分析和金融分析工作。也许是巧合,2014年第4季度石油价格开始暴跌,市场格局开始发生变化。这段工作经历,让我有幸近距离观察这场国家间的博弈、新旧企业间的博弈,也让我重新认识到页岩技术革命的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一年之后,我进入美国贝克公共政策研究所能源中心,在这个全球第一的能源智库,以研究者的身份,关注整个油气市场的兴衰和变迁。贝克公共政策研究所由担任过美国财政部部长和国务卿的詹姆斯·贝克创建。贝克先生服务过福特、里根、老布什、小布什四任美国总统,主导了“广场协议”和德国统一协定,并在苏联解体和海湾战争等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贝克公共政策研究所吸引了全球各国政要来此参观和演讲。这也给了我许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特别是能够和各国政要讨论能源政策和能源战略的机会。例如,美国能源部前部长、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Steven Chu)就给了我许多关于博士论文的建议。这篇关于全球油气企业竞争力分析的博士论文,获得了莱斯大学杰出博士论文奖。研究结果还通过凯伦·戴维格林交至威德福高层,对其兼并收购战略提供了重要信息。
本书就是以我的博士论文,以及之后发表在能源经济三大刊(Energy Journal,Energy Economics,Energy Policy)上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创作完成的,由上、下两篇组成,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全球油气市场。上篇是油气市场宏观分析,由四章组成:第一章是全球油气行业的总体分析;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介绍页岩革命背景下天然气市场和石油市场的发展情况;第四章分析我国页岩油气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下篇是油气企业微观分析,由四章组成:第五章和第六章基于全球油服企业数据,分别探讨页岩技术对企业效率的影响以及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七章和第八章基于全球石油天然气企业(包括中国“三桶油”)数据,分别探讨企业所有制对油气生产的影响和油气企业间的竞争情况。
近年来,关于页岩革命和油气产业的书籍大量出版,这正说明了这场革命的重要性。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我认为本书主要有四个特点。首先,本书的学术性较强。油气市场宏观分析部分由四篇独立的中文论文构成,油气企业微观分析部分由四篇发表在SSCI一区期刊上的英文论文翻译而来。其次,本书的逻辑性较强。虽然八章是独立的八篇学术文章,但其内在联系紧密:上半部是宏观市场研究,先介绍全球市场整体情况,然后分天然气和石油两个市场展开研究,最后结合国际经验探讨我国开发页岩油气资源的前景和路径;下半部是微观企业分析,分别研究油服企业和油气企业这两类企业的生产效率。第三,本书数据的质量和时效性较强。本书分别利用Rystad Energy的UCube数据库构建1990—2030年全球油气宏观数据,利用Spear的OMR数据库构建1996—2014年全球114家主要油服企业面板数据,利用Energy Intelligence的百大石油企业数据库构建2009—2016年全球54家主要油气企业的面板数据,上述三个数据库均是全球权威数据库发布的最新数据。第四,本书的受众群体较广。虽然本书学术理论性较强,但多篇论文都是为解决作者在油气业界工作时遇到的实际问题展开的,例如本书给出了全球油服企业和油气企业的竞争力排名和各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名单,从而科学地回答了企业管理中“谁是我的竞争对手”和“我是谁的竞争对手”等问题,除能源经济和产业经济领域的学者以外,能源行业从业者和管理者、能源投资者也将是本书的目标读者。
本书的出版,需要感谢美国莱斯大学社会科学学部部长安东尼奥·梅洛(Antonio Merlo)教授,经济系罗宾·西克尔斯(Robin Sickles)教授、唐勋(Tang Xun)教授和胡亚·埃拉斯兰(Hulya Eraslan)教授,商学院古斯塔沃·格鲁伦(Gustavo Grullon)教授,威德福国际副总裁凯伦·戴维格林、资深分析师邵彬(Bin Shao)和苏珊·尼曼(Suzanne Niemann),贝克公共政策研究所彼德·哈特利(Peter Hartley)教授和肯尼斯·麦德洛克(Kenneth Medlock)教授,美国密歇根大学赵金华(Jinhua Zhao)教授和金松青(Songqing Jin)教授,浙江大学郁建兴教授、郭苏建教授、黄祖辉教授和钱文荣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王敏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能源经济系宋枫教授,自然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赵先良书记、王越研究员和王陆新研究员,以及美国能源部前部长、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Steven Chu)和诺贝尔奖得主罗杰·迈尔森(Roger Myerson)对本书的指导和建议。还需要感谢我在浙江大学研究团队中的学生张书睿、王硕、章楠、许金凤、张启正、韩雨晴、赵嘉欣、徐慧敏、贺桢妮、袁菱苒对本书的翻译和校稿。对本书的不足之处,恳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2019年4月18日于浙大启真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