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极其不寻常的标志性变化
2010年,世界制造中心转移到中国
2010年,当我们在为中国GDP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欢腾时,还有一个极其不寻常的标志性变化同样值得赞许:这一年中国制造业总量超过了美国,成了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这也标志着自19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在一个半世纪后重新取得了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按现价美元测算,中国制造业总量在2010年首次超过美国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并且中国制造业每年的增加值也高于美国。2018年,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达到28%以上,接近美国(17%)、日本(7%)、德国(6%)三个国家的总和,同时中国的增长速度为4%,美国负增长1%,德国负增长1%,日本负增长1%(见图1-1)。至此,中国真正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图1-1 中、美、日、德、印五国历年工业产值趋势
无工业,不大国;工业不强,大国不兴。一如北大教授、中国现代化理论研究开创者罗荣渠先生所言:“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PTC全球总裁兼CEO詹姆斯·贺普曼也曾表达:“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都应该有很好的工业作为根基,一个失去工业的发达国家仅仅依靠服务业很难再度强大起来,因为国家必须创造真正的价值才能强大。”纵观世界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工业始终处于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不仅是大国崛起的根基,更承载着综合国力。
中国用70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主要工业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取得了巨大成就。
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制造业大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的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多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约971倍,年均增长11%。2018年,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全世界的份额达到了28%以上,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在世界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中国有220余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
发展出完整的工业体系
截至2019年,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0多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的奇迹。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是不可复制的奇迹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国家开始反思去工业化的弊端,西方大国纷纷开启再工业化的进程。从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到特朗普,都想把制造业重新移回美国,然而,到目前为止诸多尝试都未成功。
未来,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有没有可能再从中国移走?施展在《枢纽》一书中阐明了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不会被转移的观点,并给出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原因一:其他国家很难实现中国工业供应链网络的规模效应
(1)中国市场有着超大规模优势。这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14亿人口对应着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这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所在,也是任何经济体都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另一方面,中国所承接的上游发包公司都是面向全球销售的,这就使我们作为下游的承包方也是面向全球市场生产的,我们面对的需求也是超大规模、全球性的。
(2)中国大量中小企业互为配套,企业间深度专业分工。由于网络平台、电商的快速发展,再结合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长尾效应”得到最大呈现,此前根本不可能的分工也逐渐出现,单个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可以达到非常高的程度。每个企业都与众多企业互为配套关系,即使它只生产非常单一的产品,量产也能够达到世界级,供应链网络的效率和弹性得以放大。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促使国内更多专业化分工的出现,还促进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南亚制造能力的加入。
(3)中国形成了庞大的工程师蓄水池,培养出大量熟练工人。中国具有超大规模的人口资源,其中绝大部分个体在这几十年里进入了工业领域。经过多年的培养历练,这些个体构成了中国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和熟练工人队伍,使供应链网络能够高速运转。
原因二:中国不会出现中等收入陷阱
供应链网络效应确保中国在效率上能够不断提升。即使是在劳动力和土地价格明显上涨后,中国工业企业也有不断增长的利润空间,经济依然能够持续发展。以中国为核心的东南亚制造业集聚区的出现,使生产不再以国家为单位展开。集聚区内诸国家之间大规模的半成品贸易,意味着生产活动已经进入工序性跨国分工时代;集聚区的形成以西方创新经济的拉动为前提。如果我们把创意、生产和分销等环节视作价值增值过程中的工序,它们如今也都进入了工序性跨国分工乃至全球分工,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中等收入陷阱这个问题的前提在中国好像不存在。
原因三:全球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做到公有制土地政策支撑的集成工业园区
中国实行的分税制改革激发了地方政府靠建设工业开发区获取更多财政收入的热情。中国的土地财政支持为供应链网络提供了庞大的物理空间,地方政府将大量建设好完备配套设施的开发区,提供给了诸多承接外包的民营企业。其他国家与地区若想复制当年中国承接制造业外包的经历,就必须有已建好但又近乎空白的现成开发区,否则无法建立满足效率与弹性兼备需求的供应链体系。此类开发区的建设以土地没有私人产权为前提,这决定了它在中国以外不可能被复制。
原因四:制造业向东南亚的转移只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工厂区域结构性调整
目前,有的观点认为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会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区域。实际上,目前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制造业以零部件、半成品为主,这些零部件、半成品大多数是在中国完成组装后再向全球出口。如此,东亚、东南亚制造业的发展恰恰体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制造集群的形成。
数字化助力中国由“世界制造中心”向“世界智能制造中心”转变
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这个极其不寻常的标志性变化将引发中国全面的崛起。在200多年的工业发展史中,英国和美国都曾经历这样的道路:首先通过抓住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拥有了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继而成为科技大国。现在中国也沿着这条道路飞速迈进。
中国用行动表达了促成这一转变的决心。中国部署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文件《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以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制造为主线;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截至目前,“中国制造2025”成就显著。我国不仅在高精度数控齿轮磨床、多轴精密重型机床、数控冲压生产线上跻身世界先进行业,还拥有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的能力。标准动车交汇420km/h试验、AJ21客机的商业运营、C919大型客机首飞、AG600水陆两栖飞机总装下线、长征五号升空、量子卫星升空等成就可以说明,“中国制造2025”目标一旦达成,中国在高尖端领域将具备强大竞争力。
中国数字化浪潮带来的数字技术成了擅长生产应用的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加速器”,加速中国升级为世界智能制造中心,由制造大国向世界制造强国更快速地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