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魁”拜师赵三多
梨园屯有十八个年轻力壮的男人。其中的一个,就是我们在历史书中常见的阎书勤。他们都出生于贫困之家,没有读过什么书,不懂什么大道理。他们从小就从父辈的口中听到玉皇庙的争地纠纷,小时候是躲在树后用弹弓袭击教民和传教士,现在,他们决心用行动来捍卫家乡人民的财产和尊严。
而他们的行动,就是诉诸武力。十八个小伙子公开宣言:官已经不讲法,那我们就不守法!
他们不会再上告了,十几年的上告已经被证明是毫无结果的,官府只关心稳定,并不在意何为真正的矛盾纠纷和利益诉求。矛盾很复杂,但地方官府只会用“不允许破坏稳定”的说法来维护稳定,这样的稳定又如何能维持?
“十八魁”就是镇民给他们取的外号,看来照这样发展下去,什么“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一百单八将”也很快就会出现。用专业术语说,“十八魁”是一种“激情型的政治参与”,他们对土地之争的感性认识要远远超过理性认识。他们只知道“要守住祖祖辈辈的土地,不要让它们被洋人夺去”,即使是用武力,即使是用暴力,他们也不会认为这有什么不对,他们自认是在做一件无比正义之事——维权!
因为穷,“十八魁”也并没有什么可以害怕失去的。怕个啥,干吧!
“十八魁”包围了教堂,对教堂发起了进攻,各种长短的扁担飞舞,各种大小的石头横飞,教堂的扩建陷入僵局。然后,“十八魁”冲进教民家,把教民们赶出了梨园屯,直到教民们搬来了救兵。
在这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梨园屯的局势陷入了僵持:只要教会前来扩建教堂,“十八魁”就会率领镇民冒死拆房;而只要镇民试图在地皮上推倒教堂重建玉皇庙,教会则也会出动洋枪队阻止。
无奈的东昌知府只好下了一道命令:双方都不得修,就让那块地荒在那里吧。
这仍然只是道和稀泥的命令,也仍然让双方都不满意。而随着教会势力越来越大,“十八魁”很清楚:要夺回土地,就必须战胜洋人的洋枪!
有什么办法呢?
他们的目光落到了邻县威县(属直隶)一个叫赵三多的人身上。“十八魁”打算前去拜师,而赵三多,是大名鼎鼎的梅花拳传人。
在介绍赵三多和梅花拳之前,我们要先介绍一下当时直(直隶)东(山东)境内的三大民间武术组织。
首先是白莲教。白莲教虽然在清国的北方地区影响广泛,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白莲教算不上是真正的武术组织,而是一个崇尚武力的宗教组织。
它的教义认为,这个世界是有末日的(不是2012年,具体哪天不太清楚),而且这世界末日还不止一次,是有三次——从过去、现在到未来各一次,这也就是白莲教说的“三劫”。由一劫转向另一劫称为“运劫”,此时白莲教信仰的最高神——无生老母就会指派一位救世主(从过去到未来分别是燃灯古佛、释迦牟尼和弥勒佛)降世,信奉白莲教的人们就是在这“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的带领下,“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最终战胜世界末日(不信教的人就不敢保证了)。
白莲教的活动中心在北方,而北方的活动中心在山东,每当人们感觉活不下去的时候,白莲教就出场了,它是被利用得最多的起义旗帜。元末,这里的人们利用白莲教的旗帜反元(给朱元璋帮了忙)。明朝建立后,白莲教又反明。而到大清建立,白莲教竟然又成为反清复明的旗帜,成为一个永远反政府的组织。
对于历代王朝的统治者来说,他们谈白莲教而色变,白莲教几乎就是叛乱的代名词。朱元璋虽然也是混过白莲教的,但他上台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禁教。此后明清的各位皇帝都继承了这个传统。白莲教被定性为历史悠久的“邪教组织”,一旦发现,就会被严厉镇压。
其次是大刀会。它是甲午战争之后在山东地区新出现的民间团体。
甲午战争中,山东内陆的大量兵力被抽调到奉天前线保护陵寝,导致当地兵力空虚。这种情况正是土匪喜闻乐见的,所谓月黑风高夜,谋财害命时,地主家的“密码箱”他们已经惦记很久了。而地主老财为了保护财产,自然要花钱雇用一些武术高强的人做保镖,后来这些人干脆成立了一个组织——大刀会。
大刀会的成员中有不少武师,由于他们是奉行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所以他们很喜欢吹牛,比如他们的刀是世界上最快的刀,而他们的身体也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刀枪不入。另外,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加入大刀会,除了要会武术,入会时还要交上一笔“香火钱”,相当于“加盟费”,从此就有资格受雇于地主老财了。
一开始,地方官府对大刀会的存在基本上是默许的,打击土匪盗贼,这也是好事嘛。然而后来官方开始严厉打击大刀会,因为大刀会做了一件给政府找麻烦的事——反教(教会)。
土匪们洗劫财物后,为了逃避打击,纷纷入教。对于教会来说,这只是又增加了几个教民,而大刀会和教会的梁子却正式结下了。
最后出场的是梅花拳,它既没有“反清复明”的宗旨,也没有打击土匪盗贼的任务,这是一个真正属于老百姓自己的传统武术组织,在直隶和山东有广泛的练习者(引自《梅花拳拳谱》:“好练之家可传也,不好练之家仅仅收藏也,不可传匪人也”)。
梅花拳最初是在桩上练习的,因此它又叫“梅花桩”。关于拳法的部分这里就不过多讲述了,它主要包括基本形体(架子)、成拳、拧拳和器械四个部分。大家可以想象,一个原本在桩上练习的拳法,对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的要求那是相当高的;练练它不仅可以减肥,还能在腹部练出像梅花花瓣一样的若干块腹肌。
而梅花拳除了练习拳术套路的“武场”之外,还有练习内功心法的“文场”,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白莲教式的宗教迷信。我曾经看过部分“文场”的词句,看完后深受启发,感觉在尘世中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因为它们简直是另外一个版本的“心灵鸡汤”,比如练武要讲究武德、保持高尚的情操等。
另外,作为民间自卫的武术组织,梅花拳并不反抗朝廷,这是梅花拳和白莲教的一个区别。
平时加入梅花拳的都是普通人,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保护自己,他们不反朝廷,也不像大刀会的成员那样,把武术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梅花拳的武术宗旨强调的是“自卫”,也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以理服人;人若再犯……抡起拳头上去,直打得对方两眼冒梅花!每年春天梅花盛开的时日,正是所有梅花拳传人的节日,各大梅花拳传人都要聚在一起,组织自己的门徒进行拳法套路表演和切磋——亮拳。
作为大名鼎鼎的梅花拳第14代传人,赵三多已经收了近2000名弟子了,面对前来拜师的“十八魁”,他感到很为难。
赵三多很清楚“十八魁”拜师学艺的目的就是对付教会,碍于梅花拳严格强调“自卫”的传统,赵三多并不想卷入与洋人的纠纷中。既然连“六大冤”都因害怕遭到打击报复离开了梨园屯,他这个外乡人更加有理由不去管。
但对“十八魁”的遭遇,赵三多又深感同情,他虽然是外乡人,但梨园屯两代人维权的故事还是打动了他。他很矛盾,他觉得作为一个远近闻名的武术大师,他有必要为乡邻仗义出手。
考虑了很久,赵三多还是拒绝了。没办法,师门的规矩太严格,而洋人的枪又太厉害,自己是没有办法抵挡的。
但是,赵三多不答应,他的弟子们很有意见,因为“十八魁”诉说的冤屈引起了这些热血弟子的同情。他们一起找到赵三多,跪地请求赵三多,然后他们采用了激将法:师父啊,您好歹也是十里八乡的武术大师,怎么会怕洋枪呢?
跪请和激将之下,赵三多终于同意收“十八魁”为徒。梨园屯拆迁事件终于变成了梅花拳师门的事。而赵三多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个决定,将使他再也没有回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