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事与身后名:王安石评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由常平法至青苗法

青苗法即系常平广惠仓法之变相,已如上述。夫宋初之常平法已行之百余年,曷为而必修改乎?据《宋史》载:


神宗煕宁二年九月,制置三司条例司请以常平广惠仓见在斗斛,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可通融转运司苗税及钱斛,就便转易者,亦许兑换,仍以见钱,依陕西青苗钱例,愿豫借者给之。随税输纳斗斛,半为夏料,半为秋料。内有请本色,或纳时价贵愿纳钱者,皆从其便。如遇灾伤,许展至次料丰熟日纳。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民既受贷,则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又常平广惠之物,收藏积滞,必待年俭物贵,然后出粜;所及者不过城市游手之人。今通一路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取利其入;是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之意也。……仍先自河北、京东、淮南三路施行,俟有绪,推之诸路。……诏可。


安石有《答曾公立书》,论青苗事略云:


示及青苗事。治道之兴,邪人不利,一兴异论,群聋和之,意不在于法也。孟子所言利者,谓利吾国,非利吾身耳;至狗彘食人食则检之,野有饿莩则发之,是所谓政事;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不可继,则是惠而不知为政,非惠而不费之道也;故必贷。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则二分者,亦常平之中正也;岂可易哉?


观上述二段,可略知改革之旨趣。盖旧有常平法,虽大备于真宗朝,然救荒之政,本以博施济众为原则;博施济众,尧舜犹病,故持续既久,年有蚀耗,未有不渐形支绌者。故仁宗朝,尝数出内帑以为接济。司马光尝谓:比来所以隳废者,由官吏不得其人。可见此项仓法,陵夷至于神宗之世,实有革新之必要。安石既执政,悬理财之前提,为仓法策久远,于是有青苗钱之变相。其改善之点,计如下列:

(一)民既受贷,则兼并之家,不得邀其倍息。

(二)使农人得以赴时趋事,则兼并之家,不得乘其急。

(三)按年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庶不虞来日之不继;仍以待年岁之饥,而散之于民。

安石尝语神宗云:“修常平法,所以助民。”故原其初意,殊未可厚非。盖旧法必待凶年物贵,而后乃发谷平粜;是国家对于人民,待其饥然后济其食;此消极的救济政策,所谓煦煦为仁也。今以仓谷之出纳,酌量代以现钱,按年推致,费其周转,每届青黄不接之时,招民领钱,俟收成后,依价纳谷。其愿纳现钱者,酌加利息,以济官需。于仓储既无虞蚀耗,于人民可通其缓急。以云上裨国计,下益民生,其谁曰不宜。然而颁行之始,即遭物议,持之数年,迄无大效,何也?请俟详述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