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需直面的问题
原发表媒体:《中国招标》2018年第11期
围绕高质量发展经济的议题,在此从3个方面与同仁作探讨:第一,如何建立社会经济发展新的指标体系;第二,如何防范系统性风险;第三,什么才是“有效投资”。
一、如何建立经济发展新的指标体系
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经济有质量、有效益地增长,特别需要研讨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现在各界已达成的共识——新的发展阶段不应以GDP论英雄。
不以GDP论英雄,那以什么论英雄?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在宏观经济可用的各种指标中,虽然GDP有明显的缺陷、局限性,但它仍是一个非常简洁的“龙头”指标,表现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景气水平。继之而起的问题就表现为:强调了几年的不以GDP论英雄之后,有关的权威评价指标体系并没有实际确立起来。
在很多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层面,如何论英雄,它们自己的理解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比如,高层领导强调环保非常重要,在有些地方,就要以推行“环保风暴”的形式来追求政绩。地方政府、管理部门追求政绩无可厚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内在道理是对的,公权在手,具备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当然应该出政绩,但是要把环保搞成“风暴”,那是不是就变成了搞“运动”?或者主观上并不想如此,客观上非常容易陷入以搞“运动”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很容易产生副作用。
再比如,风险防范非常重要,紧跟着高质量发展就得考虑如何才能防范风险。而风险控制如果成为一个论英雄的指标,那现在看到的将是各地纷纷在此方面有所表现:政绩要体现在如何加强管理、如何防范风险因素上。任何一个可能的风险之处,都非常严格地予以种种限制,似乎这就是政绩了。
以这种“运动”式的形式达到某一个方面突出的表现而论英雄,并不是真正高质量发展的正路。因此,应尽快构建一个尽量简洁可用的考核指标体系,即把GDP和其他一些可选择的主要指标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可操作的政绩评价指标体系,把实际问题解决好。这是几年来我们反复体验到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二、如何防范系统性风险
金融领域的系统性带有系统性、全局性的特点。“风起于青萍之末”,在防患于未然的角度上,当然要高度警惕,但是不能说哪个地方稍有风险的苗头,就不惜一切代价把它按住,“一刀切”地来严防死守。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一刀切”是违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逻辑要求的。要真正防范系统性风险,包括系统性金融风险,所能奏效的不是过去驾轻就熟、做起来很顺手的“一刀切”——什么都防范、都控制、都加强管理,而应区别对待、优化结构,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
现实中存在“两难”:一方面要去杠杆,这是一个总量指标,宏观杠杆可以用广义货币供应量(M2)衡量,某一个行业或企业的杠杆可以看其负债率;另一方面,还要稳增长。如果去杠杆效果明显,那么稳增长所要求的优化结构、区别对待该怎么处理?防范系统性风险要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结合。也就是说,处理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要把优化结构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需求管理处理总量问题时,更多地聚焦如何找到合理、有效、可持续的区别对待机制。这种区别对待的机制才是优化结构的机制,它配合总量上的需求管理,更多地通过创新解决供给管理面临的挑战型任务。
供给管理、优化结构最根本的是要顺应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由市场规律搭配必要的产业政策、技术经济政策等。政府要让创新的不确定性在弹性空间中有“自调节”机制,而且特别重要的是,政府在其中应做好产权保护工作,并在方向上加以引导,在一些情况下,可以采取事前、事中、事后区别对待的鼓励措施,看不太准的东西放在事后作鼓励。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守正出奇”。
既要遵循市场规律,还要出奇制胜。政策性金融与产业政策是配套的,但要想处理好它,让它真正达到目标,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难题,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系统性工程问题。因而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绝不能“一刀切”地解决问题。否则,名为控风险,实际上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优化结构、消解风险,而且可能制造新的风险。
三、什么才是“有效投资”
中央前几年曾经专门强调过“有效投资”的概念,我所在的研究群体也特别关注“选择性的聪明投资”。如何以机制形成有效供给是最关键的。
投资空间客观存在,如中国100多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升级换代的需求也很清楚:今后几十年是做不完的。北京这些年在努力发展地铁、建机场,在做其他很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如此,全国其他很多城市的情况大同小异。北京机动车中签率不断创新低,从侧面反映了发展潜力和投资空间之大。
如何才能使有效投资可持续?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是周期长,一旦资金链断裂,可能全局皆毁。但如果处理得好,也可能实现超常规创新发展。中国在此方面一定要做好文章。举个例子,有关部门说全中国缺少大概5000万个停车位,按1个停车位投入10万元计算,就需要5万亿元的投资。这件事情肯定要做,但政府没那么多资金,同时还要控制自己的负债率,该怎么解决呢?可以引入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只要把机制问题处理好,投资空间还是非常可观的。
推进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小微金融、普惠金融等事项,都要政府在更好地发挥作用方面“出奇”。若处理不好,就会一塌糊涂;若处理得好,以法治化、规范化的方式并不断总结经验往前推进,高质量发展这条路就可能越走越宽。所以,现在国家在努力推进PPP机制的过程中是要刹车稳一稳,要控制风险,继续让它健康发展,而绝不是要叫停。
PPP方面的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推出更高层次的法律依据,尽快提供法治化、规范化的依据。PPP必然会遇到资产负债方面风险处理的问题。地方政府与PPP负债不可能完全撇清关系。地方政府与企业合作来做公共工程,怎么可能所有的负债都由企业来背?把这个事情处理好、规范化,不是由此阻碍PPP发展,而恰恰能更好地引导其发展。也就是说,在大家对防范风险机制更有信心的情况下,来激励PPP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