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控制,知易行难
理性人不会因为实际执行偏离了计划而感到懊悔,那是因为,他们的计划均能得到有效执行。然而,现实中人们发现,实际执行总会与计划存在偏见。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实际结果与计划保持一致呢?
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1930—2018年)曾进行了一个著名的棉花糖研究[22]。实验对象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实验的内容是看看这些小朋友的自控力到底有多强。在一个房间的桌上放着棉花糖。工作人员对小朋友说,他要离开这个房间,并交给小朋友一个铃铛,告诉小朋友现在就可以吃一块棉花糖,但是如果小朋友能够等他回来,就能吃两块。在工作人员离开期间,小朋友可以通过摇铃铛让工作人员回来,那样他也只能吃一块。
面对诱人的棉花糖,小朋友们会做出什么举动呢?
研究发现,有些小朋友们没有办法抵挡这种诱惑,平均坚持了3分钟就摇动铃铛让工作人员回来,选择只吃一块棉花糖。尽管这些小朋友知道如果他们一直坚持,最终一定可以获得两块棉花糖,但是他们还是选择了放弃。
在诱惑面前小朋友很难拒绝,这就好比魔鬼的声音在小朋友耳边萦绕:赶紧,不要再犹豫了,赶紧把工作人员叫回来,这样马上就可以吃一块棉花糖。与此同时,会有一个天使的声音告诉小朋友:再等等,这样你又可以多吃一块。可惜,小朋友们在魔鬼与天使的诱惑与劝说下,还是选择了前者。
魔鬼与天使其实是存在于人脑中的两个不同的系统,一个系统激发你的冲动,另一个系统让你三思。在棉花糖实验中,有一些小朋友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他们竟然坚持了15分钟以上,此时工作人员是自己回来的,并奖励小朋友们两块棉花糖。
这些坚持了很长时间的小朋友们是如何做到自我控制的呢?一些孩子用手挡住了脸,采用“非礼勿视”的策略,看不见棉花糖,也就眼不见心不慌了。还有一些孩子开始通过幻想其他场景,让自己处于一种神游状态,就像动画片《樱桃小丸子》中的主人公小丸子一样。还有一些小孩子将棉花糖想象成不能吃的物品。总之,这些举动让小朋友们抵制了诱惑。
此后,工作人员对这些参加棉花糖实验的小朋友们进行了后续的调查,发现那些能够抵制诱惑的小朋友们长大后无论是品德还是成绩,均显著优于那些工作人员刚走就要将其召唤回来的小朋友们。
不仅仅是小朋友,面对“棉花糖”的诱惑,成年人也应该很难抵御吧。下面给你两个选择,看看你的自控力。
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情形1:
A.从今天开始的一个月后给你10000元;
B.从今天开始的两个月后给你12000元。
你会选择哪种方案?
情形2:
C.今天给你10000元;
D.从今天开始一个月后给你12000元。
你会选择哪种方案?
研究发现,在情形1中,大部分人选择B,即两个月后拿12000元。然而在情形2中,大部分人选择C,愿意今天就得到10000元,不愿意多等一个月拿到12000元。情形1和情形2有一个共同之处:多等一个月,能够多拿2000元。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情形2中的10000元是立即能够得到的,理性人认为它们是没有区别的,然而,很多人面对“立即获得”的诱惑是无法抗拒的,因此,他们更偏好得到今天的10000元。
理查德·塞勒曾邀请一些经济学家去他家吃饭。饭前,理查德·塞勒端出了一大碗腰果款待客人,然而不到5分钟,大半碗腰果就被吃完了。理查德·塞勒担心影响吃饭时的食欲,果断地端走了腰果,大家认为这真是明智之举。理查德·塞勒也通过这件事,构造了一个理性人与普通人的对话,颇具趣味:
A:为何要拿走腰果?
B:因为我不想再吃了。
A:既然不想再吃,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将它拿走呢?你不吃不就行了。
B:我拿走腰果,是因为如果还在我眼前,我可能忍不住会再吃的。
A:如果你再吃,说明你其实是想吃的,所以拿走腰果是愚蠢的。
从上面的对话中,你能够猜出哪位是理性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