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妈妈都想成为孩子的榜样
你想给的,往往并不是孩子想要的。
在我的朋友圈里,有着一群身份千差万别的妈妈——忙得天昏地暗的企业高管,刚开始追逐梦想的创业者,喜欢手绘的普通上班族,一心为家的全职主妇……
但当“你想成为什么样的妈妈”这个问题被抛出来的时候,答案竟然惊人地相似:“成为孩子的榜样。”
我继续问:“什么叫榜样呢?”
懂得很多,学历够高?
事业成功,赚很多钱?
身材曼妙,有马甲线?
厨艺很好,会做蛋糕?
…………
这些“榜样”都没有错,但我总觉得孩子需要的榜样不仅如此。
《性格的力量》一书中写到,近几年,经济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及神经学家等专业人士不断地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重要的不是给孩子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帮他们形成一系列有价值的品质,如专注力、自控力、好奇心、责任感、勇气和自信心等。
经济学家把这些品质称为“非认知技能(Non-cognitive Skills)”,心理学家将其称为“人格特征”,而普通人更容易将其理解为“性格(Character)”。
在让孩子形成优秀品质这件事情上,成人世界里的物化标准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甚至根本没有那么重要。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儿童发展学院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深入研究了早期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长远影响,发现婴儿在生命初期获得的额外呵护,最终会转化为好奇心、自信、自立、镇定和勇于克服困难等优秀的品质和能力。
神经学家迈克尔·米尼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把成年母鼠和一群幼鼠养在树脂玻璃制造的笼子里,研究人员不断挑选幼鼠实施检验或称量体重。有一天,研究人员突然注意到一个现象:当完成检验的幼鼠回到笼子里时,有些母鼠会特别兴奋,并用几分钟的时间舔舐、抚摸幼鼠;而另一些母鼠则对幼鼠置之不理。奇妙的是,这种安抚行为,会大大降低甚至消除幼鼠的焦虑,平衡压力激素的分泌。
后来,研究人员又进行了多次试验,发现了一个更奇妙的现象——那些经常被母鼠安抚的幼鼠们,更擅长走迷宫,更富有好奇心,有更出色的自控力,更健康长寿,甚至还是优秀的“社交家”。
米尼和研究人员看到这个结果,都傻眼了:这小小的细节,竟然能让幼鼠的行为方式产生这么大的差异。更令人震惊的是,就算不是亲生母亲,换成别的母鼠安抚,也能产生让幼鼠更勇敢、更善于适应环境的效果。
孩子在成长初期最需要的,其实并不是多么充裕的物质,也不是多么丰富的学识,而是妈妈给予他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能让他们满怀勇气地去探索这个新世界。
我想起来有一段时间,儿子很喜欢把他毛茸茸的脑袋凑过来,在我怀里蹭来蹭去。我问他:“这样蹭有什么感觉?”他想了想说:“温暖。”
我心里也跟着一暖。
原来,我们是从爱的人身上获得“温暖”来滋养自己,再转化成能量回馈给所爱的人。当儿子跑过来抱住我的双腿腻腻歪歪地叫妈妈的时候,“温暖”在我心田缓缓流过。这是孩子给我的回馈。
温暖不仅仅是物理层面上的身体感受,更是内心深处涌上来的依恋、满足、安全、踏实……仿佛回到了生命的初始状态,你并不在意自己身处何方,只顾恬然自得地生长。
我很难想象,镜子里这个眼睛红肿、一脸憔悴、满心焦虑的妈妈,能够给予孩子所需要的温暖,能让孩子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成长的喜悦。“成为孩子的榜样”对彼时的我来说,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已。
如果妈妈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并且有能力活成自己梦想中的样子,自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孩子的心灵,慢慢塑造出一个“榜样”。
道理总是如此简单:温暖孩子之前,你得先让自己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