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类
《四足动物简史》对猴子的种类做了全面的总结:根据数量和体貌的不同,可以将猴子分为三类,并且以如下名称来命名,即没有尾巴的猿猴、短尾巴的狒狒、长尾巴的猴子。
猿猴和人类的外貌极其相近,身体部位可以发挥与人类同等的作用:它们直立行走,臀部发达,腿后有腿肚子,双手双脚也和人类近似。
狒狒的体貌特征与人类相差略远:大体上,它们需要靠四足行走,除非受到奴役,极少站立。一些狒狒能够达到人类的体长。它们的尾巴短,脸长,眼窝深陷,长相令人作呕,情欲旺盛,生性残暴。
跟狒狒相比,猴子与人类体貌的差异更大。通常,它们的尾巴比身体要长。虽然依靠臀部保持坐姿,它们仍然用四肢行走。它们非常活跃,爱嬉闹也爱恶作剧,喜欢小偷小摸,更喜欢模仿人类的动作,但它们做这些仅仅为了好玩。
克里斯托弗·弗莱克在《进入东印度群岛》中描述了他在印度尼西亚遇到猴子的经历:
堡垒的一边几乎都是树林,每年士兵都要将它们砍下。在这片树林里住着大量的猴子,它们时常发出奇怪的噪音,也许有些人听到这种声音会非常吃惊。我们几乎天天忙于捕捉猴子,把这当成一种消遣。抓捕一只猴子,可能需要一袋烟的工夫。它们非常温顺,与从非洲和美洲带回用于耍把戏的猴类不同。它们体弱到无法适应气候的变化和长时间航海的艰辛。在回程时,我带了几只猴子。但刚刚抵达回归线附近,感觉到气候有变化的时候,它们就开始得痢疾、生病甚至死亡。
弗莱克继续讲述捕捉这种机灵无比的野生动物的细节:
捕捉它们的方法之一,是利用当地盛产的椰子。在椰子上面挖一个猴爪刚好能伸进的小洞,它们走过来的时候把椰子吊到和树同样的高度。一瞥见有洞,它们就想钻进去,于是它们挣扎着往洞里钻,但是由于洞口太小,它们只能探进爪子。可惜,当它们认清现实时,已经没有能力蜷缩双爪从小洞中撤出来了。除此之外,设置这个陷阱的人一边在一旁观察,一边想方设法让它们难以摆脱椰壳。它们从树上往下跑的时候,身体负担着椰壳的重量。
天性顽皮的猴子时常袭击探险家们。莱昂内尔·瓦弗在《新航海及美洲地峡》发现了这一现象,同时也付出了代价:
这里的猴子成群结队,有些是白色的,有些是黑色的,有的有胡须,有的没有。它们体型中等,但是到了水果成熟的旱季,就变得异常肥胖。它们肉质鲜美,可供我们大量食用。印度人曾一度耻于食用猴肉,后来在我们的盛情招待和劝说下,也开始享用。在雨季,它们肚子里会有蠕虫。我们曾在一只猴子腹中找到大量蠕虫,其中一些长达7~8英尺。在我们行军的过程中,猴子们不停地搞恶作剧,小猴子趴在大猴子背上在树枝间蹦来跳去,朝我们做鬼脸,互相交流,如果有机会,还会往人头顶撒尿。
约翰·弗朗西斯·吉梅利·卡内里博士在《环球航海》中同样提到了猴子们顽皮的天性:
在山林里居住着数不胜数且体型庞大的猴子和狒狒。据说有一次在圣博安根,一些猴子用小木棍来抵御攻击它们的潘邦亚士兵。没过多久,这个士兵因惊吓而死。小猿猴在房间里非常调皮。我的朋友D.约翰·戴尔·珀克(D. John del Poco)有一只上了年纪的白猴子,在它观察远处的事物时,会像人类一样把手圈在眼睛上。他告诉我,曾经有一只来自婆罗洲的猴子,哭起来像婴儿一样,靠双足行走,更换寝地时腋下会夹着一个垫子。这些猴子在很多方面比人类聪明。当它们在山上找不到任何水果的时候,会到海边抓螃蟹、牡蛎等海味。
许多对猴子顽皮的天性着迷的旅行家,试图把它们运回欧洲。约翰·莫奎特在《非洲、亚洲、美洲、东西印度群岛及叙利亚耶路撒冷等圣地旅行记航海札记》中描写了把一只猴子驯化成宠物所费的周折:
我用有点类似土拨鼠的动物交换了一只猴子。这种动物更顽皮捣蛋,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印第安人说,从出生时起,动物妈妈就背着幼崽,在它的控制下在树丛中穿梭,幼崽不小心掉落时,妈妈会用尾巴将它拽起。
这些动物在树林附近会发出很多噪音,它们成群聚集的时候声势极大,就像杀猪时发出的声音令人难以忍受。
我拿一支小号换来一只死了的猴子。这是一只母猴子,像女性一样,它的腹部有两个乳头。印第安人把它放在船头时,它的腹部被箭射中,当时背上还驮着一只小猴子,为得到幼崽,我们用一把小斧子作为交换。那段时间它一直待在我们船上,以它特有的方式吼叫,让我们耳根不清净。不久之后,它因不能进食死亡。
在R. E. Esq的《十年游记之欧亚非美主要国家》(Ten Years Travells into the Principal Places of Europe, Asia)中作者描述了一种小型猴子——巴西狨猿。人们把它当作宠物来饲养。
总之,猿是所有动物中最聪明伶俐的,体长接近松鼠,毛茸茸的躯干,体毛浓密的尾巴,脸庞主色为金色,像布莱克莫人一样手指小小的,还会露出傻笑的表情。求偶时,会像蟋蟀一样发出吱吱喳喳的声音。但是运送猿的时候,应十分小心,因为它们太纤小,容易因为空气的变化而丧命。这种动物的到来导致博伦犬不再是名媛膝上唯一的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