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大都市的智能交通
国际化大都市普遍遇到的顽症之一是交通拥堵(见图2-2)。据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测算,北京市每天因为堵车造成的社会成本达到4000万元,核算下来相当于每年损失146亿元。美国交通运输署发布的报告称,交通堵塞使美国人每年浪费37亿小时;因道路拥堵,各种交通工具平均每年白白烧掉100亿升燃油,相当于每个驾车人每年缴纳850~1600美元的交通堵塞税。即便在城市交通管理上一直作为范本的伦敦,乘客平均每年也有661个小时浪费在堵车中,相当于每人次上下班产生了15.19英镑的额外成本。
图2-2 堵车
关于根治交通顽疾,各国各地区都动了不少脑筋,除了扩张道路基础建设,鼓励公共交通,发展城市快速道和轨道交通外,近些年,如伦敦、新加坡、上海这样的超大规模城市,还实践了诸如收取城区拥堵费和限制私家牌照等措施,这样的疏堵结合也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管理者开始借助计算机系统来提升城市交通效率,在这当中,数据扮演了关键角色。
美国旧金山湾区的快速交通系统(BART,见图2-3)已有大约40年的历史,作为硅谷地区这一美国最繁忙地区的核心交通系统,它担负了巨大的运输承载压力,平均每天大约有40万的客流量。借助硅谷地区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作为运营方的加州政府决定做一项大胆的尝试——将交通系统运营数据开放给大众。
图2-3 旧金山湾区的BART
运营方对整个古老的运营系统进行了现代化的信息系统改造,所有列车、车站及管线道路设备的信息都被数字化,并被汇集到统一的数据平台上,以 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的方式提供给内外部的各种系统和软件调用。很快,旧金山湾区的乘客们发现他们能够从BART 的网站上查到各条线路的运营时刻表,到后来甚至连诸如哪个站有星巴克,哪条线路有故障都能被一一查阅。伴随着智能手机的跃进式发展,开始有手机开发者利用这些数据开发各种移动应用,这带来了对数据访问需求的急剧增加。
BART 的技术专家借鉴了谷歌云平台的设计和运营经验,将整套数据平台移植到了能提供弹性计算能力的云服务上,并通过分发数据访问者的授权码来协调和管理自己的数据平台。很快这些投资不仅提升了应用访问数据的速度,更重要的是一些变化改变了这个行业的思维。由于交通系统的数据远比电视台、电台里的预报更实时、更可靠,越来越多的乘客使用各种智能移动应用来规划自己的出行,当遇到交通高峰或线路故障时,人们会根据自己得到的第一手资料来调整自己的线路。BART 的管理者发现整个运输系统的满意度得到了大幅提升,同时和Embark 这样的应用开发商合作,BART 获得了更多的来自乘客出行行为的数据,这反过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安排时刻表和发车间隔。
在未来的社会,城市的管理者将不可避免地依赖数据来作为他们实施规则的事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