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口老龄化与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在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老年人保障、长期照护、空巢家庭已经成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议题。虽然长寿正在逐渐成为社会普遍现象,但人类对这一现象的过程及其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影响的了解至今仍然十分有限。在个人层面,进入晚年的人们在身心健康、经济状况和社会关系等方面正在经历怎样的体验以及这些经历对人生的意义并不显而易见。在社会层面,我们不清楚老年人数量的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
城市的发展应是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的统一。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可能起到促进作用,也可能起阻碍作用。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看,一定程度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实现适度人口目标所必需的。老龄化的不同阶段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在人口老龄化的初始阶段,也就是社会负担相对较轻的“人口红利期”,如果有效利用初始阶段的红利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人口老龄化的重度阶段也可以实现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反之,如果不能积极采取措施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机会,没有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准备,就可能使人口老龄化的重度阶段“人口亏损期”的负面影响倍增,从而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发达国家实践表明,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之间不存在截然对立的矛盾,通过协调一切积极因素,在人口老龄化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仍然能够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存在广泛的影响,对世界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一)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最早关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是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意义》一书,该书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参与率、社会需求及消费品分配的影响。此后,这一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阻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下降,不利于经济发展。
根据人口学的基本规律,老龄化使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比重下降和劳动力年龄老化,导致劳动力供给的缩减以及劳动生产率的下降。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结果是,劳动年龄人口群体中,老龄劳动者越来越多,比重越来越大。西方学者研究发现,劳动力人口进入45~5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长,尽管人们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但他们的体力、智力、记忆力等都会逐渐衰减,其敏捷程度和反应速度也会下降,不能适应快节奏的生产活动,特别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中,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些发展中国家主要依靠供应充足的廉价劳动力进行生产密集型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然而老龄化将会弱化这种优势。一方面,老龄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的下降,使劳动力价格上升,产品的成本增加,导致商品价格优势丧失。另一方面,劳动者年龄的增长使其身体机能也会随之退化,体力和脑力都处于衰退状态,降低劳动生产率。法国人口学家索维认为,老龄化人口趋于保守,缺少活力,因而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老龄化所造成的劳动力结构对城市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进而影响市场竞争力。
第二,人口老龄化使老年赡养比上升,加大劳动年龄人口和公共支出的压力。
所谓老年赡养比是指老年人口数量与经济活动年龄人口数量的比值,这一比值的上升意味着用于赡养老人的公共与私人两个方面的支付都会增加。由于老年社会保险金的给付、医疗保健等公共支出的上升,消费与投资结构将会发生变化,这种消费性支出增加,会相应减少生产型投资,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率的降低。
人口老龄化使企业和政府的养老支出受到影响。对政府来说,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养老金、退休金,医疗保障的需求自然会扩大,影响到老年退休金、养老金、医疗卫生支出,老年福利设施和老年服务等国家支出上升,也就意味着政府消费基金的增加。对企业来说,企业要负担一部分离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社会养老基金。另一方面,国家为了缓解养老支出的财政压力,会加大税收,这就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打击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投资,从而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第三,人口老龄化对消费、储蓄及投资水平产生影响。
老年人是特殊生活用品、住房、医疗保健以及护理服务等产品的主要消费者。特别是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现代社会,老年人在满足了物质消费的前提下,也会追求家庭服务、心理咨询、休闲旅游等非物质消费,老年人由于心理、生理上的差异,衍生出了特殊的市场需求。随着老年人所占比例的不断上升,老年消费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消费会作用于现存的消费结构,促使其发生改变。从微观家庭来看,家庭人口老龄化会使家庭收入水平降低,从而影响家庭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因为老年人的收入水平降低,储蓄倾向也较低,老年人口的增加会带来总储蓄水平的降低,这势必影响资本的积累和投资,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有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也有有利的一面,如年长的劳动者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且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状况的改善及预期寿命的延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减少和老化的压力;有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与储蓄水平下降并不必然存在正相关关系;此外,为满足老年人口消费需求的老年产业对经济发展也会产生有利的影响。
总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复杂,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各变量的影响也是相互联系的,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是摆在所有人口老龄化国家面前的重要课题。需要指出的是,在现实中,一些国家或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囿于沉重的就业压力或是为了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选择了低龄退休政策,但研究发现,退休年龄的早晚与退休金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而且退休早晚与失业率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再者,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低龄退休是对经验丰富和尚有劳动能力的人力资源的浪费。低龄退休政策对经济竞争力弊大于利,适度推迟退休年龄才是比较理性的选择[21]。
(二)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对保障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障资金的需求压力急速膨胀。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源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对象。国际资料表明,老年人的人均医疗费用支出是在职人员的3~5倍。老年人口数量的急速增长加剧了社会医疗保障费用支出规模的压力。人口老龄化的后果就是社会养老资金的不断增长,为城市对养老资金的分配提出了新的挑战。
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对长期照料服务需求的压力增加。长期照料服务是指面向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等综合服务。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解决起来难度最大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长期照料服务专业性较强,涉及医疗、康复、护理、心理、临终关怀以及管理等多学科内容,仅靠家庭和政府是解决不了的,因此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要求社会大力发展社会服务性的康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