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与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对世界城市的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发展

1980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委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起草的《世界自然保护战略》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及“持续性”的概念。该文件从植物资源保护的角度提出了要实行可持续发展,即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方针,并认为可持续发展要强调人类利用生物圈的管理,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持续利益,又能保护其满足后代人需求与欲望的潜力。从此,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日渐增多,人们开始大量使用诸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增长、可持续利用等术语,但当时它们的含义不很明确,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使用这些名词和术语。

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划时代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共同的未来》,自此可持续发展才有了为人们广泛接受和引用的定义。它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WCED,1987,Our Common Future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43.)同时,《我们共同的未来》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目标和策略,从而奠定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及战略的基础。这是人类社会有关环境与发展思想从一般地考虑环境保护到强调把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结合起来的认识的重要飞跃。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必须从可持续原则出发,注重维持全面的生活质量,保持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人类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

199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紧急部队(UNEP)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了题为《保护地球》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不超出支持它的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生活质量,并区分了“可持续利用”、“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的含义:可持续利用只用于可再生资源,可持续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产物,可持续社会则要遵循报告所提出的可持续原则、创新原则与合作原则等。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围绕的是环境与发展及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即由单纯重视环境保护问题转移到环境与发展的大课题。会议最后达成共识: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保护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自己的家园——地球,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努力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新观念和新战略。在此基础上,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制定了《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概念和理论推向行动。[8]

总的来看,20世纪80年代末,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可持续发展理论也正式登上了西方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舞台。随着各类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各国、各地区已达成共识,制订计划和采取对策,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如欧美极力推行清洁生产,中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等。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指出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未来发展道路的唯一选择。

美国著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研究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专家赫尔曼.E.戴利在他1996年出版的《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一书中强调,增长是一种物理上的数量性扩展,发展则是一种质量上和功能上的改善,而可持续发展就是一种超越增长的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当前以增长为中心原则的数量性发展观进行清理,建立以福利为中心原则的质量性发展观。他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整个理念就是经济子系统的增长规模绝对不能超出生态系统可以永久持续或支撑的容纳范围”。[9]该论点准确地揭示了生态可持续性这个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即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必须保持在生态系统容许的限度之内,在考虑到其他非人类生命物种对资源与环境需求的条件下,绝对不能超出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提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是被广泛引用的定义,简称为“布伦特兰定义”。

第一,生态属性上的可持续发展,即实现所谓的生态持续性,说明要保持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生态平衡,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对生态环境不断增长的需求,使人类的生态环境得以持续。“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第二,社会属性上的可持续发展,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1991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出版了《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简称《生存战略》)。《生存战略》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并且提出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在这九条基本原则中,既强调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与地球承载能力保持平衡,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样性,同时又提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130个行动方案,着重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该书认为,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各自的发展目标。但是,只有在“发展”的内涵中包括有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获得必需资源的途径,并创造一个保证人们平等、自由和拥有人权的环境,使我们的生活在所有这些方面都得到改善,才是真正的发展。

第三,经济属性上的可持续发展,即不仅要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而且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布伦特兰夫人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经济属性的定义突出强调四个方面:“一是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的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二是突出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三是突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四是突出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和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第四,科技属性上的可持续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除了政府和管理国家之外,科技进步也起着重大的作用。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便无从谈起。因此,有的学者从技术选择的角度扩展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还有的学者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他们认为,污染并不是工业活动不可避免的结果,而是技术差和效益低的表现。

综合上述各个角度,可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表述为: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10]

(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一,共同发展原则。系统最根本的特征是整体性,每一个子系统都和其他子系统相互联系并发生作用,只要有一个系统发生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其他系统的紊乱,甚至会诱发系统的整体突变,这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因此,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整体发展和协调发展,即共同发展。

第二,协调发展原则。协调发展既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系统的整体协调,也包括世界、国家和地区三个空间层面的协调,还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及内部各个阶层的协调。持续发展源于协调发展。

第三,公平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公平发展包含两个纬度:第一是时间纬度上的公平,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第二是空间纬度上的公平,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为代价。

第四,高效发展原则。公平和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轮子。可持续发展的效率不同于经济学的效率,可持续发展的效率既包括经济意义上的效率,也包含着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损益的成分。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高效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等协调下的高效率发展。

第五,多维发展原则。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但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国家或地区又有着异质性的文化、体制、地理环境、国际环境等发展背景。此外,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性、全球性的概念,要考虑到不同地域实体的可接受性,其本身包含了多样性、多模式的多维度选择的内涵。因此,在可持续发展这个全球性目标的约束和指导下,各国与各地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应该从国情或地区出发,走符合本国或本地区实际的多样性、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六,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思想是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这意味着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公平,还要顾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资源和环境,就无从谈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换言之,人类需要根据持续性原则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而不是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发展一旦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发展本身也就衰退了[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