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京师大学堂师范科毕业仪式的议程安排以及向学部的咨呈。
宣统年间京师大学堂毕业文凭,这是北大最早的毕业证书。
严复(1854—1921),1902年受聘为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总办。1912年2月出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5月改任北京大学首任校长兼文科学长。
1912年5月3日,民国政府批准教育部呈请: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大学堂总监督改称大学校校长,总理校务。分科大学监督改称分科大学学长,分掌教务。图为教育总长蔡元培推荐严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呈文。
1912年7月,当局以水平不高、经费困难为由欲停办北大,引起师生强烈不满。严复写下《论北京大学校不可停办说帖》,强调大学不仅是为了造就专门人才,而且兼有“保存一切高尚之学术,以崇国家之文化”的宗旨。图为民国初年北大最大教室的外景。
马 良
何燏时
1912年10月,政府任命章士钊为北大校长,章未到任,由马良(马相伯,1840—1939)代理。他在就职演说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校舍之大之谓,非学生年龄之大之谓,亦非教员薪水之大之谓,系道德高尚,学问渊深之谓也。”
何燏时(1878—1961),1896年留学日本,1905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06年春回国,历任学部主事兼京师大学堂教习、工科监督、北京大学工科学长。1912年12月至1913年11月任北大校长。
胡仁源(1883—1942),京师大学堂学生,后赴日本及英国留学。1913年任北大预科学长,并代理北大校长;1914年1月至1916年12月任校长。
1914年1月,胡仁源拟订了《北京大学计划书》,提出“开文、理、法、工四科”。要求理工科学生加强实习,毕业生须完成毕业论文,教员分赴欧美各国学习研究,努力培养专门学者。
1913年北大文科毕业生与教职员合影
1913年12月4日,北大隆重举行第一次本科生毕业典礼。大总统特派代表、教育部总长、北大校长等出席。
黄 侃
朱希祖
黄侃(1886—1935),1914年起任北大教授。擅长音韵训诂,兼通文史。著有《文心雕龙札记》《音韵略说》《声韵通例》等。
朱希祖(1879—1944),1905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北大教授、史学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