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游戏,父母怎么办?:别让游戏毁了孩子一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陪玩时忍不住看手机怎么办?

童童妈妈是位年轻的白领,从小成绩优异,就职于世界500强企业,很受领导器重。童童妈妈很愿意接受亲子教育的新理念,她清楚地知道,陪伴孩子的质量比时间还重要。但是每次下班回家陪童童玩时,她却总是刚陪一会儿,就忍不住要看看手机,要么进行一些并不紧急的工作安排,要么跟朋友聊些八卦。

童童妈妈为此十分自责,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没能给女儿最好的爱。可是要真的放下手机,她觉得自己会疯掉。自从怀孕之后,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她冒着不被上司器重的风险减少了加班,也冒着淡出交际圈的风险减少了外出活动以免过度兴奋或染上疾病。对于一个一直追求上进,特别喜欢交际的人来说,怀孕就像孙悟空用金箍棒在地上画的一个圈,把她与外界隔离开来。除了靠手机与朋友的互动,仿佛没有其他办法。

童童出生后,妈妈的个人空间更是被明显挤占。无形地画地为牢,似乎变成了一个有形的笼子,把她关得更严。孩子小的时候睡眠比较多,还可以偷得半日闲。如今童童1岁多了,觉少、爱玩、又黏人,白天姥姥一个人带,晚上只要妈妈一回家就黏着妈妈,睡觉也必须有妈妈陪在身边才睡得熟。童童妈妈本来也想晚上偷个懒,但想想姥姥白天累了一整天,实在不忍心。老公白天上班也很辛苦,希望他多休息注意身体,只能自己多扛一扛。

妈妈陪玩的时候,起初还能坚持尽量全身心投入,但超过20分钟,就忍不住想要看手机,即便手机没有什么未读信息,也不放心,要查看一下。看着妈妈跟手机这么“亲”,童童对手机也很有兴趣,有时候妈妈还没有去看,童童先跑过去主动找手机,两手夹住,稍有吃力地捧过来放到妈妈手里,嘴里还念叨“妈妈要看手机,童童要跟妈妈一起看手机”。让妈妈哭笑不得。更让她生气的是,因为孩子更黏自己,爸爸就有机会“偷懒”,动不动就坐在沙发上悠闲地看视频,玩游戏。不过,童童妈妈怕说出来显得小气,只好找其他事情挑爸爸的毛病,搞得两个人关系也很紧张。

童童妈妈很想知道,在怀孕之前,其实自己并没有这么依赖手机,怎么现在明明想专心陪孩子玩,自己却总是忍不住要看手机呢?

在手机功能日益丰富的今天,不自觉地想要看手机其实是很常见的事情。英国《每日邮报》曾发表文章指出,据屏幕解锁应用程序(Locket)对15万手机用户监测统计发现,普通用户平均每天查看手机大约110次,平均每6分钟就解锁屏幕一次,有一个用户甚至一天解锁手机将近900次。而被调查的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竟然那么频繁地查看手机。所以,童童妈妈觉得自己怀孕前并没有那么依赖手机,也许确实是真实情况,更可能是因为她缺少对手机使用的自我觉察——怀孕前即使常常看手机,也不会带来心理冲突或负面情绪,很容易被人忽视,这种习惯也就延续到了生产之后。实际上,频繁使用手机导致人们的时间被碎片化分割,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也会受到较大影响。被手机所掌控的生活,也会让人失去自主感。这种自主感丧失所导致的无力感,在想全身投入陪伴孩子却无法实现时,才被凸显出来,甚至达到了最高峰。

从怀孕时候开始,童童妈妈为了孩子的健康,主动“牺牲”了自己从工作中得到的认可和在社交中得到的归属感。但这些被暂时压抑的需求不会消失,总会以另外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比如,有意地多加一会儿班才回家,或是回家以后仍用手机处理工作事务,或是稍有人主动联系自己,就不停地与其闲谈聊天。忍不住要用手机的行为,可能正是在提醒妈妈们,你的心理需要没有被满足。妈妈们其实都希望爸爸能承担起相应的育儿责任,当看到爸爸毫无牺牲却没有愧疚感,甚至可以随时做他想做的事情,会进一步激发不被满足的心理需求,进而又嫉妒、又委屈。

在与童童妈妈深度交流之后发现,虽然她也知道陪伴孩子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总觉得陪孩子玩时,自己并没有学到什么新知识,或得到什么精神上的成长,如果再不花点时间用于工作或是维持人际关系,时间就仿佛被浪费了似的。她从小就被教导“学习是最重要的正事,其他都不用管,娱乐或玩耍更是不务正业”,所以,做“陪玩”这个“无用功”时,就得同时做点“有意义”的事,比如工作、维持人际关系、听听微课学点知识。

父母应该怎么办?

有意识地协调好自己的不同角色。陪娃玩的时候想工作,出门聚会又操心家里的事情,其实是角色混淆的表现。工作时就戴好员工的“角色帽子”,踏踏实实工作;聚会时就戴好朋友的“角色帽子”,尽情地享受友情;陪孩子时,就尽情享受父母的角色,见证生命的传承与成长。在每一种角色中,都享受那个角色带来的满足感,充分地享受当下。

要使角色之间不混乱,就需要有意识地去满足不同的角色需求。童童出生后,妈妈就把全部的闲余时间都给了孩子。其实,偶尔照顾自己的需求,跟家人一起分担照顾孩子的责任都是可以的。爸爸妈妈给自己一定的自由时段,比如周末中的一天,或是平时的一两个晚上,跟朋友一起分享快乐时光,或投入自己喜欢的工作项目。如果姥姥和爸爸某一天付出得比较多,再找一个机会让他们好好休息一下就可以。

此外,父母们可以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找到更多与自己相关的责任感。父母对孩子的全身心陪伴,不只是父母帮孩子提升安全感、提高智力水平、增强运动能力的过程,其实也是孩子教父母如何重拾对事物的兴趣,换个视角看生活的过程。用心地观察孩子玩耍,也能让人静下心来,享受为人父母的快乐。

家长也可以借用手机帮助孩子学习新本领,下载一些对孩子心智成长有帮助的APP,例如,播放有声读物,听童谣、儿歌、童话故事、国学经典、趣味英语等,更好地挖掘电子产品的益智功能,成人也可在此过程中复习经典,增长才智。

或者,可以选择其他在社会评价层面有意义的休闲方式,尤其是你希望孩子学习到的休闲方式,并对全家都有帮助。

•动手解决家里的实际问题,修理坏掉的东西,整理杂乱的摆设;

•读读书,拓展单一由网络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有机会沉下心来进行深入思考;

•把运动加进来,做一些简单的加强身体活动能力的事情,在家里做做操,练练瑜伽;

•夫妻两人下下棋,谈谈心,或跟孩子一起聊聊天,创建多样化的沟通方式;

•养点花草勤于修剪,养些小动物悉心照料,也让孩子能够直接体验到生命的活力。

如果父母能够通过以上的调整,显著减少对手机的依赖,不管对自己还是对孩子,都会有巨大的帮助。想想孩子未来的生活习惯会受自己的行为影响,望子成龙的你也许会更有动力去改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