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游戏,父母怎么办?:别让游戏毁了孩子一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别的小朋友有的我也要

圆圆的爸爸下班回到家,正准备像往常一样给女儿来个抱抱,迎接他的却是小公主的泪眼婆娑和委屈又充满期待的声音:“爸爸,妈妈不给我手机玩,你快把你的手机给我,我要玩手机。”

原来,圆圆今天跟妈妈一起去邻居家玩,邻居家的小姐姐兰兰跟圆圆一样刚上幼儿园,玩的却比圆圆的玩具“高级”得多,爸爸妈妈手上最新一代的iPad和iPhone都是随要随得。为此很有优越感的兰兰总是很大方地跟圆圆分享玩具:“这是我爸爸和妈妈的手机,里面装了好多让我玩的东西。你如果想玩就一起玩吧!”兰兰边教圆圆玩游戏,边跟圆圆炫耀:“你知道吗?这个手机是最新款的,可贵了!可是只要我想玩,爸爸妈妈就会给我用,有时候他们还会用备用的手机工作,把新手机让给我玩,对我可好了!”在兰兰的指导下,圆圆玩得很过瘾,妈妈叫了三次该回家了,圆圆依然对兰兰的玩具恋恋不舍。

回到家以后,圆圆就显得闷闷不乐,对自己的洋娃娃、毛绒玩具一副嫌弃的样子,妈妈猜出了女儿的心思,却不愿意惯出她想要什么就得什么的毛病,所以对女儿的“暗示”装糊涂。圆圆见暗示无效,便挑明了也想要“高级”的玩具,希望妈妈的手机也能经常给自己玩。妈妈严肃地给圆圆讲道理:“小孩子不能玩手机,对眼睛不好,玩多了会上瘾的!”圆圆小眼睛、小鼻子就泛了红,泪珠很快聚集到了眼眶里,汇成了小瀑布。此时,爸爸上楼的脚步声吸引了圆圆的注意,然后便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爸爸一边看着委屈的女儿,一边看着严肃的妈妈,心里十分犹豫,到底要不要直接把手机交给孩子玩呢?

每个家长都遇到过被孩子缠着要东西的情境,有时候是好吃的,有时候是好玩的,有时候是好看的。曾有家长抱怨自己家的孩子“只要看到喜欢的,就都想要,实在是太任性了”。但实际上,见到吸引自己的东西就产生想要据为己有的想法,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心理过程。成年人见到豪宅、豪车,不也会在某一瞬间,产生“如果我也有,该多好”的想法吗?只是成年人会很快地告诉自己,这个想法是否符合现实,是否可能实现,幼儿则未必能具备这样的自控能力。把心里想的直接说出来或者直接用行动表示,也是婴幼儿阶段的一种正常现象,家长们可以给予理解,别着急给孩子贴上“任性”的标签。

但在有的场合,如果你只把孩子要东西的行为理解为对那个东西的喜欢,那可就过于简单了。理解孩子的行为,不仅要看外显的“内容”,还要有意识地去了解孩子背后的心理需要。圆圆平时在家其实很少玩手机,偶尔跟爸爸妈妈一起看个视频,却也没有那么大的兴趣。这次在兰兰家玩了一天手机,回来之后也希望爸爸妈妈给自己手机玩,除了确实是玩了很多好玩的游戏,其实还另有隐情。兰兰所说的那句“我要什么,爸爸妈妈就给什么”,才真正激起了圆圆内心的“羡慕嫉妒恨”。孩子表面上攀比的是拥有物,实际上却在攀比谁在爸爸妈妈心目中更有地位、更有权力。

圆圆在家其实表现一直都挺乖,爸爸妈妈常常对她强调要懂礼貌、守规矩,这个5岁的小女孩平时很少彻底放开去玩,陪妈妈一起逛街的时候,也很少主动提出来要买什么东西。其实最早的时候她也曾缠着妈妈想要一套很漂亮的芭比娃娃,但当时妈妈特别严肃地教训她“你这么小,哪能买这么贵的玩具,玩不好就弄坏了,太浪费了,不能买!”这一次教训深深地印在圆圆的脑子里,除非遇到真的特别想要的东西,她再也不敢提“非分的要求”。这次要手机,实在是心里太希望能玩自己爸爸妈妈的东西,而不是玩别人的。

当然,圆圆妈妈如此强调规矩也有她的原因。她在女儿提出想要什么的要求时,心里第一个冒出的念头就是“不能惯着孩子要什么有什么的坏毛病”。在与她交谈中,细致了解后就不难发现,在她小时候就很少能顺利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她的妈妈,也就是圆圆的姥姥,就常常告诉她“小孩子,不能这样惯着”。所以她自然而然地继承了妈妈的风格,在不知不觉中,用同样的方式教育着自己的孩子。

能像圆圆妈妈一样,为孩子设立限制当然是有很多好处的,比如能够为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帮助孩子建立起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也会让孩子学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但孩子提出的需求如果总是不被满足,就会成为“未满足的期待”,对孩子始终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家长应该怎么做?

究竟是孩子任性不知足,还是父母给的关爱不足以满足孩子的需求?父母可以反思一下:这次孩子跟你要手机,你不愿意给,如果下次孩子要的是别的不太高的需求呢?你会痛痛快快给他(她)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也许孩子会感觉得不到爱的满足,这种失落感,会在与其他同伴的对比中更加凸显。

当孩子提出要玩手机等需求时,可以让孩子多澄清一下他(她)内心的想法,小孩子讲话常常是很真诚的,就像圆圆会说“兰兰可以随时玩她爸爸妈妈手机,我也想玩。那些游戏真的很好玩”。她的话语中透露着两种需要:玩游戏,和兰兰一样得到爸爸妈妈的宠爱。

在适当限制的条件下,满足孩子的需求。例如,与孩子约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手机给孩子,如吃完饭、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后。同时告诉他(她)可以玩什么内容,如可以玩儿童游戏APP,不能乱动爸爸妈妈手机里的其他内容,以免影响工作与交际。还要跟孩子约定好,可以玩多长时间。毕竟孩子还在生长发育阶段,长时间玩手机很容易导致视力受损,甚至可能影响注意力等其他认知能力的发展,所以玩游戏的时间以一次不超过20分钟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