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与经济转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篇
低碳经济和中国林业

李育才:国家林业局原副局长、中国林业经济学会理事长

朋友们、老师们、同志们!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就当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交流。今天我演讲的内容主要是生态环境和当前经济的辩证关系。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命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之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全社会正在逐步树立起来,这是党关于发展理论的升华,是对生态与发展关系认识的飞跃,是执政理念的重大转变,也是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中国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物质财富实现了空前聚集,但大自然遭受到了空前的破坏。掠夺式的开发、急功近利地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资源、环境付出了沉重代价,带来了环境恶化、生态欠债等一系列问题。全球的环境恶化、生态功能弱化、自然灾害频繁、淡水资源枯竭以及沙漠化的加剧,表明自然生态系统已渐失平衡,今天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很难找到未受环境恶化影响的净土了。

不久以前,日本东北沿海发生9.0级大地震,地震引起的海啸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的同时,还破坏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所造成的核泄漏对整个北半球的生态都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影响。一直到现在,日本政府和全球的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比较妥善的对策。日本曾一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先进”的核电技术大国。全球有超过30个国家拥有核电站,总数近500座,我们不禁要重新审视号称“最清洁、最安全”的核电未来的前景。日本在反思,德国也在对核问题进行反思,并且采取了措施。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报复我们”。现在看来,恩格斯的预言不幸言中,现在就是人类兑现大自然的惩罚的时候了。今天在这里所讲的,绝不是危言耸听,下面我将分五个方面与大家谈一谈生存、发展的问题和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一是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球的灾难;二是客观估量我国的生态情势,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三是生态环境恶化给我国造成哪些巨大恶果;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发展与生态双赢的必由之路;五是保护森林、植树造林的意义。我的核心观点是:决不能牺牲环境换经济繁荣,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把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首先和大家交流的就是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球的灾难。科学家的研究表明,现代工业世界的经济体系依赖于将从生态环境中开采的大量物质作为原材料。随后是加工过程,最后以最终产品的消费而告终。除了实际得到的矿物质,还留下尾矿和矿渣,建筑当中移开了大量的表土,这些都是对原始自然资源的破坏。在使用的工业原材料中平均75%属于非再生资源,25%属于可再生资源。工业产品中只有6%在消费中被保留下来,其余94%在开采后一两年内便被变成废物,进入环境,不仅有固体,也有气体和液体。在生产过程中还需低熵的能源,它们在被利用后以高熵的低温度热能被排放到环境中。工业的新陈代谢难以长久维持,对全球生态造成了危机。具体来讲生态危机在全世界范围内突出表现为:

一是二氧化碳增加和气候变化。根据IPCC第四次调查报告指出,近100年间,由于人类的砍伐,森林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致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约上升了15%。预计到2050年,二氧化碳的浓度将增加1倍,地球表面的年平均气温将上升1.5—5℃。全球气候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南、北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预计到2100年会上升1.4—2.2米,从而淹没长江三角洲和东南亚各三角洲地带中较低洼的稻田。而在荷兰、长岛(美国)、威尼斯、孟加拉,以及尼罗河三角洲等地,洪水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海平面上升,有些太平洋岛国就会遭到非常大的麻烦,像马尔代夫这种小岛国最为紧张。此外,降雨的区域分布也将发生变化,适合种粮的地区和易于沙漠化的地区也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北美产谷带将变得暖和干燥,将给世界粮食供应带来重大的影响。又如,受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祁连山最大的山谷冰川——透明梦柯冰川,以年均6米以上的速度在退缩。中国科学院祁连山冰川与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站的监测表明,50余年中,这个冰川退缩了300余米。这个地方我去过多次,祁连山的冰川问题关系到甘肃一带的农业、畜牧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1996年以来我就到这个地方去过多次,冰川在逐步萎缩,冰川上融化的雪水也逐渐减少。所以气候变化会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二是臭氧层空洞。氧氟氢是一种工业用气体,用作冰箱制冷剂,同样也可以用于空调机。平流层中含氯氟氢的气体,会造成臭氧层空洞。臭氧层起着保护地球免受紫外线伤害的重要作用。紫外线可以使人的皮肤癌变,会引起皮肤癌患者剧增,这在白色人种中更为严重,对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是酸雨。酸雨的产生,主要与发电厂、冶炼厂和汽车燃烧石化燃料产生的硫氧及氮氧化物的排放有关。这些排放物在空中发生化学反应,转换成硫酸盐和硝酸盐后进入雨中降落地面,造成的影响不仅在发生源附近,这些排放物往往可随大气远距离移动,在数百公里外降下酸雨。大家可能都知道四川乐山大佛,这个佛像已经被酸雨和其他有害气体侵蚀成这样一个程度。从国内看,江苏南部工业区、贵州、四川等地均有酸雨降落;从世界看,酸雨在美国西部、东北部以及加拿大大部分地区都比较严重。酸雨可以使森林大片死亡,使水生生物生活环境酸化,使生物死亡,使材料腐蚀,侵蚀建筑物表面和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一定的区域,酸雨使水系和土壤的酸度提高,从而造成生态系统和农作物的破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四是有害的化学物质。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化学物质的依赖程度提高。在商业市场上,约有七万种化学物质,每年还有1000多种新的化学物质投入市场。它们以农产品、服装、机械、汽车、化妆品以及添加剂等各种商品的形式送往世界各地,它们的使用及扩散对环境造成深刻的影响。如防腐剂、包装材料、润滑剂、溶剂、防冻剂、洗涤剂、皂、漂白剂、除垢剂、染料、油漆和颜料、纸张、化妆品、肥料、杀虫剂等,还有许多重金属。这些有毒的化学物质耗散缓慢,不知不觉地进入人体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使癌变和基因突变的可能性加大。现代人有3/4的时间在室内度过,室内的污染如烟雾、建筑材料、各种电器、家具等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据测算,氡气的浓度为室外的20多倍,各种污染物中致癌的物质高达40多种。最近大家在电视上看到云南陆良的铬渣倾倒事件。从这个事件中可以看到,一些地方为了片面地追求GDP而不顾人民的生命安危。事件被曝光后,我们看到有关方面首先是百般遮掩,而不是积极解决问题。其实像这样的污染事件被揭露的只是冰山一角。有一次中秋节,我去一个村里,那里有一个油厂,由于地下水污染、环境破坏,已经有两户居民患癌,但油厂还在继续加工,并且没有环境报告。当地的村民对此反应非常强烈。类似的这种情况都非常严重。

五是有害废弃物质的国际流动。由于各国人民环境意识加强,尤其是发达的工业国家,人民反对在本社区排放有害废弃物。再者,处理、保管有害废弃物的费用十分昂贵。这就使得一些国家或者公司将废弃物出口到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甚至向公海倾倒,还有一些核电站的泄漏及永久性埋藏,都成了国际社会所关注的重大问题。比较著名的事件有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对整个北欧都产生了影响;美国在印度的博帕尔农药厂泄漏事件,死伤者数以十万计,对环境更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破坏;墨西哥湾一油井爆炸,100万吨石油流入大海;而海湾地区的原油泄漏事件,恶果也无法估量。特别是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事件,日本政府和东电公司在未通报周边国家的情况下,就擅自将大量的被核辐射污染的废水排放到大海里,引起了周边国家的强烈不满。最近,发生在渤海湾的原油泄漏事件,持续到今天已经3个多月了。国家海洋局已经给美国康菲公司设定了好几个最后期限了,但是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根据国家海洋局14日发布的消息,监测结果显示,蓬莱19-3油田的C平台附近仍有间歇性油花溢出,并且每天上午都发现有小范围的油带出现。

六是核战争的阴影是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从1945年美国在太平洋的比基尼岛试爆第一颗原子弹开始,人类拥有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核武器已经66年了。在近300万年的人类存在历史和近7000年的人类文明中,人类是近60年才拥有了核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对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的惨烈场景至今仍然是人类的噩梦。据估算现在地球上至少50个国家拥有核弹,核弹目前的库存数量约25000枚,正在服役的数量估计达5000枚,这个数字可以将地球表面毁灭5遍以上,可以说下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日就是人类自我灭亡的开始。回顾整个20世纪,人类消耗了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56%的石油、60%以上的天然气和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和大家交流的第二个方面的话题就是客观估量我国的生态情势,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充分肯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指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展了以大规模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水土保护、防治沙漠荒漠化和治理环境污染等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的群众性活动,采取了许多重大举措,兴建了大批的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工程,为抵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保障经济持久、快速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由于种种自然的、人为的原因,特别是粗放、掠夺式的生产方式,我国的生态环境呈现了边治理、边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好转与恶化并存的被动局面,现在我们仍然面临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趋势。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基本特征是全面、整体的,从大气到土壤,从陆地到水体,从森林到草原,各个生态子系统无一不出现问题,而且恶化趋势在加剧,危害程度还在加深。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主要大气污染物甲烷、氧化亚氮、黑炭、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已经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占世界的14.9%,全国522个城市当中39.7%的城市、65%以上的城市人口生活在中度甚至重度污染中。大家长期在北京生活都会有所感觉。北京现在有将近500万辆汽车,污染还是比较严重的。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42%,每年流失的表层沃土达50亿吨。1950年以来,全国因水土流失损失的耕地达267万多公顷,全国荒漠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沙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的18.1%。生物物种持续减少,15%—20%的高等动植物物种处于濒危状态,高于世界5%—10%的水平。在国际公认的640个濒危野生物种中,我国占了156个。冰川融化幅度增长,近40年来我国冰川面积缩小了3248平方公里。我曾先后13次到西藏,数次到了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亲眼目睹永久冰川的最底部逐步融化上升的情景,原来被厚厚的冰川覆盖的区域变成了大面积的裸露石砺区。在过去50年间,全国消失湖泊1000多个,年均有20多个湖泊干涸。有资料显示,素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境内现存湖泊面积仅2438.6平方公里,只有20世纪50年代的29.4%,全省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为217个,比20世纪50年代的522个减少了一大半。原因在于:一是地下水位下降,二是种粮导致了湖泊数减少。另外,地下水超采区遍布24个省份,其中50多个城市出现地面沉降,全国1/3的淡水资源不能作为饮用水。2006年,在全国七大江河水系408个监测断面中,满足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的占46%,28%的断面为四类至五类水质,超过五类水质断面占26%,这就说明地下水严重减少。虽然我国的林木覆盖已达20.36%,但绝大部分是人工林,生态效益相对较低。我国草原占国土总面积的41.7%,由于长期超载放牧,90%的可利用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产草量大幅度下降,每年有133万公顷的草原在退化,草地成为荒漠化土地的主体和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

实践表明,生态承载力取决于一个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而影响自然资源消耗量的主要因素是区域人口数量、生产方式、传统文化和人口消费方式、消费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在人口剧增和粗放的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耦合作用下,资源透支过多,亏空过大。土地、淡水、森林、草原、矿产资源和大气环境等均呈超载状态,也就是说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靠越来越大的生态赤字、环境欠债维系。这种掠夺式的无序开发和资源过度消耗,已经牺牲了太多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我们的确应该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

我和大家交流的第三个方面的话题是生态、环境恶化给我国造成了哪些巨大的恶果。

一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国家减灾委发布的数据表明,1990年以来,我国年均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全国同期GDP的2%,甚至3%—4%。“十五”时期,全国每年平均受灾人口16亿左右,死亡1510人,受灾损失加上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及其衍生危害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约为4537亿元。

二是加剧了贫困。生态脆弱区大都是经济贫困地区。据调查,贫困地区的生态贫困率高达70%以上,其中一部分农牧民不得不易地谋生,沦为生态灾民。

三是危害民生。环境污染的危害不是单一的加减法可以计算的,而是连锁倍增的。所谓食物链中的富集链,意味着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聚集量是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逐级递增的。同样,重金属和残留在土壤或动植物体内的其他污染物,也可以随着农产品、畜产品等转移到人体内,威胁人的身体健康。目前世界上约有10万种化学品,其中许多对人体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据研究人员研究,影响人的健康、寿命的有几大因素,那就是基因、生态、运动、食物、药物、水、空气。除了基因是父母给的以外,其他的六种因素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与生态、林业有关。大家知道树木对于负氧离子产生的作用是其他植物不可代替的。你想你在大森林里面散步和在北京马路周边散步是一样的吗?而且马路边上空气中的细菌含量要远远高于森林区,因为树木本身具有杀菌作用。所以森林、生态对于人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专家研究显示,80%—85%的恶性肿瘤与化学品毒性污染有关。目前我国有农药企业2000多户,年产各种制剂约150万吨,其中相当一部分为高毒性品种,加之使用不当,这些高毒性品种大量渗入土壤、大气和水源,直接、间接污染粮食、水果、肉蛋奶、茶叶、中药材及加工的食品当中,非常地危险。更不用说由于利欲熏心,不法商家在牛奶当中添加三聚氰胺、在猪肉中添加瘦肉精以及地沟油等。根据我国目前的疾病分类分析,目前我国通过饮水发生和传播的疾病就有50多种。所以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定的生活水平是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但具有较高的生活水平的人,其生活质量不一定高,因为生活水平主要以收入和消费水平来衡量,而生活质量还包括卫生、安全、环境、文化和心理健康等要素。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成为生活、生命质量的第一要素,生态、环境的优劣对人的身体、精神乃至受灾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据观测,全球近1/4的人患病、早亡与环境因素直接有关。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一念之差天上地下,理念一变天地宽,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必然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和效果。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资源为代价,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非理性发展观是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重要思想根源。触目惊心、发人深省的环境恶化事实及其他严重危害事件告诫我们,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方式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走科学、和谐、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势在必行。

第四个方面的话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发展与生态双赢的必由之路。导致我国严重生态危机的总根源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三高一低”为特征。工业如此,农业也是如此。先看高投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拼资金、资源和劳动力实现的。我国资本投入占GDP的比重,2003年高达42.7%,大大高于美、德、法、印度等国20%左右的水平。我国每增加1亿元GDP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六五”时期是1.8亿元,到了“十五”时期就高达5亿元,远高于发达国家1亿元左右的水平。

再看高消耗。我国资源禀赋本来是比较贫乏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等重要的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0%、4.5%、79%和42%。但从主要资源消费指标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来看,我国在煤炭、钢材、水泥、有色金属、化肥、淡水、海洋捕捞等方面都已是世界第一大消费国,一次能源、精炼铝等总消费量为世界第二。这么高的投入和资源能源消耗带来的却是低效益。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3%,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我国单位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倍,是日本的7.6倍、美国的4.2倍、印度的1.5倍;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高投入、高消耗带来了高排放和重污染。目前我国二氧化碳、主要大气污染物、有机水污染物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一。全国2/3的城市人口生活在中度或重度大气污染的环境中,60%以上的河流水质遭到中度或者重度污染,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平原地区54%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用水水质要求。全国每增加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工业固体废物每年增长7%,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增长4%,并且呈加速趋势。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仅反映在工业上,而且反映在农业上。长期以来的过度垦荒、放牧、砍伐、捕捞,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已经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我国农业污染已占全球污染总量的1/3。

现实一再告诫我们,靠拼资源、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走到了绝路,不应当也不可能再延续下去。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是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建设的必由之路。从国际上看,20世纪中叶,先行工业化国家也遇到了环境重度污染、民生深受其害、发展难以为继的问题,他们就是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成或基本完成了从“三高一低”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三低一高”的转变。主要经验就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控制重化工业过快增长、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现在英、美、法、德、日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分别达到73%、77%、75.8%、70%、70.7%,他们的经验可以借鉴。我国环境污染的本质是结构性污染,重化工业消耗了全国能源总量的1/3,经济结构趋向重化工业使资金、资源和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日益明显地向重化工业倾斜。其结果,一是抑制了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二是制约了现代农牧业的发展,三是导致环境“结构性污染”日趋严峻,最终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越来越加剧。

据测算,如果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工业增加值比重相应地降低1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就可以相应地降低约1个百分点;而服务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将下降1.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如果我国的重化工减少几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几个百分点,那么整个经济、资源、环境、民生的状况肯定要好得多。第三产业涵盖了从信息、股票、债券、保险、房地产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交通、通信,再到商业、流通、运销、服务、旅游以及品牌、专利、资源、媒体、法律、社会救助等行业,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特别是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对引导、驱动、促进经济的高效增长,扩大就业机会,具有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更应当加快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有国际组织和有关专家,从不同的视角提出,只有把生态、环境问题纳入GDP核算,才有可能让GDP正确引领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种GDP核算体系统称为“绿色GDP”。目前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正在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我们和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做过这方面的交流。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是我觉得最终衡量政绩还要靠科学、真实的绿色GDP。我国1988年就有学者开始对将自然资源环境核算纳入国家经济体系进行理论方法研究,随后一些科研单位、大学也对绿色GDP核算模式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实行绿色GDP的核算考评制度的优越性在于,绿色GDP是从传统的GDP当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的核算体系,能够更为真实地衡量经济发展的有效程度,一个地区的绿色GDP值越大,意味着其增加的真实财富越多,经济增长的质量越高,人民群众所享受的社会福利越多。

可喜的是我国部分地区、行业、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验,尤其是一些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甚至到了山穷水尽地步的地区、行业、企业,“一朝模式变,从此天地宽”,可谓柳暗花明,枯木逢春。比如,我曾经三次到资源枯竭城市“煤炭之城”阜新市调研,其中一次是随同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阜新原来是个煤都,把底下的煤挖干净后就没有资源了。后来,该市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发展替代产业成效显著。又如,“石油城”大庆市延长石化产业链,发展多元产业。再如,中国“林都”伊春市实施多产业经营战略,由“独木支撑”向林区复合型经济转变。

要和大家交流的第五个方面的话题是,保护森林、植树造林是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保证。

大家知道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以森林为背景、依托森林而存在和发展起来的森林文化,是人们不断认识、调整人与森林、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必然产物,历来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地记录了人们对森林和大自然的认知过程。森林是绿色的金库、生物制氧机、太阳能的储存器、土壤的保育员、天然的蓄电池、地球的肺脏、江河的源泉。森林是最直接影响人类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生态要素,它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以此平衡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比例。据估计,世界上的森林和植物每年生产4000亿吨氧气。森林是造雨者,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绝对影响。森林不但影响降水量,更控制了山坡上的土壤侵蚀。哪个地方的森林多哪个地方的降雨量就大,这是一个自然规律。森林能像湖泊那样对河流和农田产生作用,如果高山上尽是森林,就相当于有了深度为树冠平均高度的水库,这个森林型“湖泊”因为有相当大的弹性而优于真正的山地水库。就是说降雨降到树冠上之后,通过树再延伸到土壤当中,整个的系统就能把降雨吸收一部分,或者说储藏相当大的一部分。例如,由于亚马逊河上游支流两岸生长着世界上最大面积的阔叶林,因此这里的河流水量丰富,且终年变化不大。

森林一旦存在,立即就会出现各种生物,如飞禽走兽、昆虫细菌,以及众多的野生生物,形成一个生态世界。森林存在的时间越久,其中的物种越丰富,关系就越复杂,这种复杂性就是生态系统之谜。事实上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不仅保留了大量的物种,成为人类最宝贵的资源,而且在大气平衡、地球气候变化、水循环等过程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滥砍滥伐对蒸发过程和降雨过程都有严重影响,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就会导致大气中的水平衡失调,直接影响气候,还将导致生物多样性严重衰减。科学家断言,假如森林从地球上消失,全球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陆地上90%的生物将灭绝,生物固氮减少90%,植物放氧减少60%,同时引发一连串的生态灾难,地球的生态平衡就将无法维持。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它们都发源于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的地方,又都衰落和消亡于大量地砍伐森林、严重破坏自然之后。可以说没有森林人类就会失去生存基础,失去未来,失去一切。最近100多年来,由于人类对木材和耕地的需求,人类对森林的破坏达到了十分惊人的程度。全球森林面积已经从人类文明初期的76亿公顷减少到20世纪末期的34.4亿公顷。正是由于森林的大量减少,导致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罗马俱乐部的科学家呼吁,要拯救地球上的生态,首先要拯救地球上的森林。英国科学家指出,森林的大量破坏,已经使人类生存的地球出现了比以往任何问题都难以对付的生态危机问题。生态危机有可能取代核战争,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进入了恢复和加快发展的时期。以1978年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为标志,生态建设逐步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林业投资大约为10.6亿元,2011年林业投资可以增加到1100亿元左右。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启动了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防护林建设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这些工程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覆盖82%的国土面积,总投资达4300多亿元,惠及全国25个省份的1.24亿农民,其投资之巨、惠及人数之多、覆盖面之广、周期之长、影响之深远,堪称世界生态工程之最,是我国21世纪再造秀美山川的伟大壮举。我在《中国的退耕还林工程》一书中做过详细的论述。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全国森林覆盖率由第六次调查时的18.21%提高到20.36%,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由过去的367万平方公里下降到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首次实现了逆转。河北省以太行、燕山山系为主体,在总面积4000万亩的山区地带实行封山育林,累计封育成林面积达2000多万亩,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40%以上,封育成的天然林木蓄积量达到5200多万立方米,占全省活立木蓄积的60%以上,使京津周边的生态状况明显好转。北京大学方精云院士针对森林碳汇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单位面积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每公顷136.42吨增加到21世纪初的每公顷150.47吨,同期以森林为主体的中国陆地植被碳汇大约抵消了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6%—16.1%。

森林在维护气候安全、生态安全、物种安全、木材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林业被提到了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前途与命运的战略高度。联合国粮农组织前总干事萨乌马指出,“森林即人类之前途,地球之平衡”。因此,应广泛宣传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公众参加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林业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林业措施,实践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

总之,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是一项关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当前的现实需求。改变发展方式、走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充满希望。当我们真正认识到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意义,并付诸行动去努力实践时,一切期望的结果将在我们的奋斗中产生!

今天就和大家交流这么多,希望同志们、同学们、老师们有个别问题再进一步交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