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金融:技术变革重塑金融未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区块链赋能重塑金融未来

过去十年发生了什么?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二大数字经济体。我们的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90万亿元人民币规模(2018年)。即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一些阵痛,我们的“新四大发明”(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购)还是做出世界第一的成绩,并在计算机出货量、手机出货量、网民数量、电商交易额、移动互联网、双创、移动支付等数字经济细分领域成为世界第一。

过去十年还发生了什么?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科技爆发式成长,大数据让贵州这样一个欠发达省份成为世界焦点;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战胜了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和柯洁;机器人索菲亚在沙特有了“公民”身份;云计算让计算从有形服务器飞跃到“无形”云端。

还有一个就是区块链。

2008年,全球陷入经济危机,一位叫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编程专家于同年公开发表了名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论文,描述了一种被他称为“比特币”的电子货币及其算法。

2009年,他又发布了首个比特币软件,正式启动比特币金融系统。时至今日,中本聪所定义并构筑的比特币系统还被作为区块链较为完整的理念、技术、模式、运营标准。2010年,他逐渐淡出并将项目移交给比特币社区其他成员。据一些媒体报道,中本聪可能持有100万个比特币,市值在今天高达几十亿美元。

这是一个“代码变金凤凰”的灰姑娘神话,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中心化机构掌控的普世社会,去中心化共识、信任、平权、共享、共赢等乌托邦社会开始有了实操的技术路径,这也宣告了价值互联网时代的真正到来。

总体来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容量服务器等软硬件的升级,区块链技术成为新热点和新场景。区块链技术和背后的数据主权、普通用户主导、去中心化等商业模式创新,颠覆了传统的金字塔型利益分配机制,因而受到饱受中心化机构压榨的中小投资人、网民、普通公众的青睐。

对于区块链应用,全球各国总体处于同一起跑线,还没有出现技术垄断和赢家通吃,中国完全可以凭借用户基数、应用场景、生态体系的应用优势,通过创新赢得新一轮价值互联网的话语权和支配权。这对于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纵深攻坚的中国无疑是巨大机遇和发展新空间。

这个进程在不断提速。在很多金融场景,一些区块链应用从概念性证明阶段(PoC)落地到实际商用系统,越来越多的金融科技、传统金融、新金融等企业主动思考已有商业模式,尝试拥抱区块链技术。

例如,IPRdaily联合incoPat创新指数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全球区块链企业专利排行榜显示,中国入榜企业占49%,几乎占了半壁江山,阿里巴巴以49件专利总量排名第一。阿里巴巴的区块链专利申请大部分出自蚂蚁金服,并主要集中于区块链底层技术,如共识机制、平台架构、隐私保护和智能合约等。这是中国企业力图从原始创新领跑区块链开发应用的战略体现。

另外,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也有33件专利,居全球第三,体现出金融监管部门对区块链的充分重视和投入程度。

再如,2018年1月,上海票据交易所上线并试运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和杭州银行在数字票据交易平台顺利完成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票据签发、承兑、贴现和转贴现业务。

区块链的开发应用已上升到国家战略。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将区块链与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一道列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

2019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区块链发展历程回顾

(1)1.0可编程数字货币(2008—2014年)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1.0应用实现了可编程货币,价值在于算法、算力、规则创造参与人群的共识公允价值,实现了“代码变金凤凰”。需要注意的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数字货币并没有成为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法定货币,也没有政府部门为其提供担保,还不能全面替代法币,仅仅是曝光度极高、拥有几百万持有人的数字资产(另类投资商品)。

全球几百万比特币投资人中有70%来自中国,这些被比特币疯狂教育的百万级人群构成了区块链应用骨干层,部分群体又裂变去做其他区块链项目,其中既有类似于比特币的依靠算法、共识等的加密数字货币,也有打着区块链名义的换装项目、空气项目。

这类人群对于区块链的技术特点、发展历史、运作模式最为熟悉,相对最能把握市场心理和趋势,推出的项目多包装得高大上,有一定技术含量,也比较容易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大肆“割韭菜”,属于穿着西装的“正规军”。

(2)2.0可编程金融(2014—2017年)

以以太坊为代表的区块链2.0应用实现了数字资产的编程应用,让一切有价物技术上均可资产化。区块链2.0应用加入了智能合约(利用程序算法替代人执行合同),使得区块链从最初的加密数字货币体系拓展到股权、债权和产权的登记、转让,证券和金融合约的交易、执行等金融领域。

需要注意的是,一批经营困难的文化产权交易所、承诺高收益率的集资项目、高杠杆消费的返利平台、P2P网贷等风险型金融机构为了化解泡沫和债务,争取更多生存空间,规避监管,也打着区块链的名义进行换装。这类机构对区块链认识粗浅,只是看中套利机会,忽视合规和风险,高峰时有几千种使用以太坊协议的加密数字货币、数字代币(ICO),催生了系列乱象,成为集中整治对象。

(3)3.0可编程社区(系统)(2017—2018年)

EOS是商用分布式应用设计的区块链操作系统和底层平台,支持多个应用同时运行,在一定程度解决了区块链开发应用延迟和数据吞吐量大的难题,EOS每秒可以达到百万级处理量,而比特币只有每秒7笔左右,以太坊每秒只有30~40笔。形象地说,拥有EOS平台相当于有一套房,租给别人收房租,或者说拥有一块地,租给别人建房,底层系统搭建好后,各种应用通过商业化创造价值。

(4)4.0生态体系(公有链)(2018—)

优化提升底层平台、核心系统、应用系统等各个层面的协议和机制,区块链能够扩展为像水、电、煤等公共产品乃至互联网一样的基础设施,为各类分布式应用(DAPP)提供底层平台和开发环境,实现价值互联。

为区块链浪潮供给理论成果,助力乱象治理和正本清源

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到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技术变革天翻地覆,但指导全球经济发展的依然是近百年来西方主流经济管理思想和规则体系,区块链带来理念、技术、模式、运营等的全新变革,传统理论体系已不能完全指导区块链经济发展,区块链浪潮在倒逼经济金融理论进行创新。

我们也要理性地看到,区块链产业化、规模化落地还比较少,同时加密数字货币乱象频仍,让人联想起互联网刚起步时“黄赌毒”等违法、违规信息传播满天飞的情景,这是互联网经济的普遍规律,借用动力学术语来概括就是“形成、震荡、规范、执行”四个阶段,而区块链开发应用正处于震荡阶段。

以加密数字货币为例,据媒体报道,公开的加密数字货币有8000种以上、数字货币交易所超过4000个、项目方和私募机构高达数万家,形成了从业人员高达百万、中小投资者上千万的灰色利益链条,异化为传销、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系列乱象和违法犯罪行为,抹黑了区块链的科学规范应用,误导了社会舆论,极有可能导致监管一刀切,使正规军踯躅不前,公众丧失信心。

本书旨在为正本清源提供理论助力,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本书素材选取、案例分析和理论研究截稿于2019年10月,较为全面、完整地理清了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独有价值、应用实践、风险挑战和监管体系,将读者从过去通过不同媒介获取的碎片化认知升华到基于历史观、价值观、方法论的系统理解,提升具体区块链项目、企业、产业的创业、就业、投资和应用能力。

其二,基于趋势红利、技术红利、市场红利,“解剖麻雀”式分析研判区块链技术如何赋能改造银行、保险、证券、消费金融、基金、信托、支付、资产管理、互联网金融、征信等金融领域,为经济金融提供新动能。我们从正反两方面比较了相关金融业态传统模式与区块链赋能后的优劣势,梳理了区块链技术与其他金融科技的兼容性和融合提升效应,使得区块链金融改造提升传统金融业态更具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其三,详细阐述了加密数字货币、消费金融、资产管理、支付结算、数字票据、供应链金融、智能证券、智能保险、征信等九大领域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模式、典型案例和实施路径,为相关领域高效规范应用提供镜鉴。我们分别从上述九个领域单独阐述,使得区块链金融应用具有针对性和实操性。

为了掌握区块链在相关金融领域的真实应用情况,而非跟风跟潮宣传噱头,我们深入蚂蚁金服、浙商银行、网易金融、中国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京东数科、中国人保、平安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贵阳银行等上百家机构进行调研,或者在为这些机构提供培训、与其高管在相关论坛会议上交流时,就区块链应用的策略和经验进行广泛互动。同时,我们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福州、佛山、杭州、青岛、贵阳、香港、澳门、台湾等几十个国内区块链应用较为活跃的城市和地区,在相关论坛会议上与参会嘉宾广泛交流,并到泰国、阿联酋、哈萨克斯坦等多个国家调研,通过邮件、微信、QQ等媒介与区块链金融从业者、投资者、消费者互动探讨……积累了大量一手素材,在进行验证、分析后,刊载在本书中,为读者呈现鲜活、接地气的案例解析。

其四,突出案例实证,通过100多张技术逻辑和商业逻辑图纸、50多个重点案例分析、100多个实践案例点评,为读者展示了全景式区块链金融画像和图谱。我们组织专业设计师对区块链金融的模式和策略进行原创图表呈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相关关键领域,其中不乏我们对区块链金融的独到见解。据不完全统计,超过50%的重点案例分析对象我们均进行过实地调研,或者为其管理层提供过专题培训,或者与其高管在相关论坛会议进行过深入交流,因而具体分析具有侧重性、针对性、实效性、借鉴性、新颖性等特点。

其五,从“全民热炒区块链不可取,全民受益区块链大有可为”的普惠角度,突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战略导向和创新导向,提出了理念、技术、模式、运营四大领域应用创新和生态构建的策略建议,以及产品、品牌、营销、团队、风控等微观运营思路。区块链金融应用生态圈如图0-3所示。

基于对区块链金融的技术逻辑、商业逻辑、产业逻辑、市场逻辑、合规逻辑等深入研究和透彻理解,我们开展了区块链与产业金融、金融科技、消费金融等相关职业培训,为受训学员工作绩效提升或企业运营优化提供建议,为几十家企业应用区块链开展了顶层设计、模式优化等系统智库服务,亦为本书创作提供了鲜活素材和案例。

图0-3 区块链金融应用生态圈

其六,总结分析区块链金融存在的乱象及其深层次原因,整理了国内外区块链金融相关扶持监管政策。基于“监管穿透、管控出海、创新包容”的原则,提出区块链金融专项监管建议,包括监管沙盒、产业沙盒、创新孵化器等不乏创新的监管建议,也向有关监管部门提供了专项研究报告,积极推动区块链金融等金融科技合规创新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区块链重塑金融并非利用技术不对称的优势让金融成为“脱缰野马”,而是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立足中国实际,利用区块链带来的理念、技术、模式、运营等创新,促进金融业和金融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消除金融发展“肠梗阻”,提升供给质量,进一步将金融从“华尔街精英游戏”转变为服务大众普惠金融,提升供给总量,构建共识、信任、平权、共享、共赢的中国特色金融发展新格局。

面对中国的国情、经济环境、市场特点,用传统西方区块链应用和金融体系不能解决中国持续发展的问题。区块链尽管缘起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如同其他金融科技一样,中国完全能够凭借全球规模最大的应用创新和生态构建实现后发赶超。在此过程中,我国迫切需要相关经济理论的创新,并体现出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和系统性、专业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能共促共进,相得益彰。

本书可分为技术解码(第1章)、场景应用(第2~10章)、对策建议(第11章)三个部分,通过100多张技术逻辑和商业逻辑图纸、50多个重点案例分析、100多个实践案例点评,为读者展示了全景式区块链金融画像和图谱。本书旨在通过国内知名金融科技专家构建理论体系、分析技术应用、解读实践案例、设计创新模式,帮助区块链金融从业者、拟从业者、投资者、研究者、教学者、消费者以及本书读者,全面厘清区块链金融的前世今生和完整内涵,在新经济新金融盛世中成就未来。

本书部分成果通过几十项智库项目、十多门版权课程和国内外几百场培训会议,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招商银行、浙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徽商银行、贵阳银行、顺德农商银行、晋商银行、中信银行、东亚银行、新加坡大华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花旗银行、瑞士银行、中银消费金融公司、晋商消费金融公司、河北银行、南京银行、北京银行、天府银行、临海农商银行、蚂蚁金服、京东数科、华彩街、中原银行、网易金融、美团金融、美的金融、众安保险、阳光保险、中国人保、泰康保险、新华人寿、平安集团、陆金所、微贷网、点融网、TCL、苏宁易购、四川信托、云南信托、中信信托、腾讯云、阿里云、易宝支付、连连支付等上万家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银行、互联网、电商、保险、证券、消费金融、基金、信托、支付、资产管理、互联网金融、征信等区块链金融相关机构的百万名中高层管理人员、产品经理、技术骨干、投资人、用户所共同见证。

建议各位读者将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区块链金融:技术变革重塑金融未来》《消费金融论》《互联网消费金融》新经济 新金融三部曲结合在一起阅读,以便于更好地掌握、理解和应用区块链金融区块链金融及普惠金融、数字经济等原创理论、工具和方法。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案例系由作者及编写人员通过第三方线上线下调研、资料收集整理和专业分析,相关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目的是研究区块链金融,不作为具体项目投资的唯一决策参考。

随着区块链金融的迅速发展,相关领域从业者、投资者、消费者、研究者的不断增加,有关区块链金融的课程开发、学科建设、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这是区块链金融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本书作为区块链项目开发经理、区块链项目管理师等认证培训和区块链+数字经济移动学习平台的指定教材,对加强区块链金融专业人才队伍培养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我们也将向国内外有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所、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积极推荐本书成果。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借鉴了一些学者、专家、机构的研究实践成果,在此表示真诚感谢。请相关版权所有人与我们联系(邮箱:158950711@qq.com),以便致奉谢意和薄酬。如有争议内容,也请有关人员及时与我们联系,在本书再版时予以调整。

由于时间仓促和作者知识面有限,本书编写错误与疏忽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各位读者及时给我们反馈意见。我们也非常愿意与读者就区块链金融发展各项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本书资料收集、图文编写和成果推广人员有王艳珍、孙淞、郭勇、黎川、李冲、邓超明、冯茂森、崔洪瑞、林森、杨美琼、杨飞。

刘洋
201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