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金融:技术变革重塑金融未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节
改变世界的技术力量:区块链的独特价值

在互联网诞生前,人类使用文字、数字等原始方式记录和传播信息。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迭代创新应验了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惠勒关于“万物源于比特”的预言。在有了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后,自然就出现了对与之匹配的价值传输系统的需求,区块链也就这样应运而生。

抛开各种对区块链的过度宣传炒作,区块链技术本身尽管还没有全面成熟,市场化和商业化总体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国内外已形成广泛共识,区块链是价值互联网2.0时代及后续数字经济创新的重要底层技术,甚至有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技术新贵,其前景不可限量。

以中国银联与中国光大银行合作构建的多中心可信POS电子签购单系统(联盟链)为例,其采用趣链科技的底层区块链技术,从测试结果看,区块链技术推动了业务表单无纸化和数字银行转型,实现了在线鉴定电子凭证真伪、防止电子凭证滥用(设置电子凭证使用次数与范围,杜绝多重支付)以及对电子凭证摘要、流转记录等信息的可追溯,可以解决信任瓶颈,满足监管要求。从技术上看,该系统还可拓展到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积分、票据等其他场景。多中心可信POS电子签购单系统(联盟链)框架如图1-5所示。

图1-5 多中心可信POS电子签购单系统(联盟链)框架

麦肯锡2018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仅仅2017年一年时间,比特币总市值从不到200亿美元暴涨到超过2000亿美元,增幅达到10倍以上,比特币作为区块链第一个产业化应用,引起了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广泛关注,多个国家政府发布了关于区块链潜在影响和应用前景的调查报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调查预测,到2027年,全球10%的GDP将通过区块链技术存储和实现。2017年,风险投资公司(VC)对区块链创业公司的投资超过10亿美元,通过数字代币(ICO)募集资金飙升到50亿美元;IBM投入超过1000名员工、2亿美元进行基于区块链的物联网研发。

据此,我们对区块链提出了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的定义。

从技术维度来看,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方式组合形成的链式数据结构,以密码学方式保证数据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分布式系统架构。

如果综合技术维度、商业维度、社会维度来看,区块链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验证和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安全、利用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编程和操作应用功能的分布式信息基础架构与网络计算机制。区块链也可以延展为共识、信任、共享等价值观带来的全新社会思潮,是技术、理念、模式、运营的深刻变革创造了区块链经济(也有学者称为通证经济)新模式。

区块链主要技术特点如下。

1.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

区块链系统采用分布式存储和计算,技术原理上不存在中心化服务器或管理机构,链上任意节点都有全网共识分配的权利义务,数据由链上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共同维护,任一节点停止工作或者遭遇网络攻击,都不会影响系统整体运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私有链、联盟链中,并非绝对去中心化,而是点对点、去中介化进行连接和应用。

2.去信任(Trustless)

区块链系统中节点之间交易无须建立预设信任机制(如交易对手彼此熟悉、签署纸质合约),这源于分布式数据库和区块链网络运作公开透明,在系统的规则和时间范围内,节点之间无法彼此欺骗。

3.开放性(Openness)

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其他数据都可以实现对链上所有用户公开,用户通过公开接口(API)查询链上数据和开发相关应用(如在公有链上开发私有链)。

4.共识(Consensus)

区块链共识机制的目标是使所有诚实节点保存一致的区块链视图,某诚实节点发布信息也会被其他所有诚实节点记录在自己的区块链账本。以联盟链为例,如果超过半数的利益不相干节点对某个应用、项目、交易完成验证、确认和共识,则可被认为全网各成员达成共识。

5.自治性(Autonomy)

区块链采用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使全网所有节点能够在去信任环境下、按照共识规则来记录、共享分布式账本,以及交换、交易数据,将对人的信任转变为对机器的信任,减少人为负面干预。一些区块链项目还形成了链上社群、社区,基于应用场景实现了自我开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运维。

6.集体维护(Collectively Maintain)

区块链系统由其中所有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用户)来共同维护。由于与己利益相关、全网共同监督,各个节点对维护系统的积极参与,可体现出主人翁意识、股东意识、志愿者意识。

7.信息不可篡改(Information can not be tampered with)

一旦信息经过验证并添加至区块链,就会被永久存储在分布式账本中。在不能同时控制链上超过51%的节点的情况下,某个节点单独对数据库(分布式账本)修改无效,因此区块链的数据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8.可靠数据库(Reliable Database)

由于区块链系统每个节点(分布式账本)都储存最新基于权限的完整数据库拷贝,修改某个节点的数据库无效,此外系统会自动比较,核实最多次出现相同数据的记录才会确认和数据上链。

9.匿名性(Anonymity)

由于节点之间数据交换遵循固定算法,相关程序规则会自动判断数据交互是否有效,因此交易对手无须通过公开身份等方式让对方对自己产生信任,从而有助于信用确权、评级和价值最大化。

区块链系统参考架构如图1-6所示。

图1-6 区块链系统(公有链)参考架构[1]

案例 浙商银行:区块链赋能传统银行转型金融科技银行[2]

浙商银行是全国第十二家股份制银行,与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行、其他股份制银行相比,浙商银行在资产、业务、品牌、市场等方面遭遇了后发赶超的竞争挤压。按照建设“国内一流商业银行”的发展目标,近年来浙商银行快速扩张,但也出现了踩雷乐视、卷入“宝能万科股权争夺战”、浙商产融运作风险爆发等传统模式逆袭所带来的系列问题。

为了大幅进位赶超,浙商银行选择了在区块链等金融科技领域突破,推出了应收款链、池化融资平台和易企银平台,转型金融科技银行。

这些金融服务较传统模式的授信额度、利率、还款周期更有吸引力,表面上看降低了单个客户价值,但是提升了客户流动性服务能力,做大了用户规模和服务场景,对于浙商银行的盈利水平和竞争力都有较大推动作用。

在人员和硬件配置上,浙商银行设置了首席信息官一职,整合了信息科技部、互联网金融部等金融科技相关部门,总行金融科技全职人员达到数百人,相当于一家大型金融科技企业的人员配置。

由于金融科技企业员工绩效工资的弹性大,与银行的员工薪酬体系不匹配,浙商银行就按照项目制和平台经济模式,在总行科技大楼聚合了趣链等一批技术开发企业,并与阿里云、腾讯、华为等科技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建立了专兼职技术人员达到1000人以上的团队,从而具备了较强的、自行主导的区块链应用创新能力。

浙商银行推出了池化融资平台“涌金池”,将不同品种、期限和金额的票据打包“入池”,票据持有企业(融资方)向浙商整体质押,生成池融资授信额度,用于浙商银行向融资方开具纸质、电子承兑汇票或者提供短期贷款。

2017年,浙商银行上线将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的“应收款链”,该系统基于RBFT算法(趣链公司开发的改进型拜占庭容错算法),运用秘钥等密码学方法,将认证企业(会员)应收款信息实时记录确权,以排除人为篡改、伪造以及数据坍塌失效的可能性。

应收账款是供应链金融常见财务类目,其产生的现金收支时间差往往会直接导致上游供应商现金流吃紧。化解企业资金压力的常规做法是将应收款质押再融资,但金融机构面临应收账款单据不实、数据造假等风险,通常需要供应链核心企业(应收账款债务人)提供背书才会认可。核心企业多处于强势地位,如果拒绝提供背书,供应商难以获得再融资。而低成本提升可信度恰恰是区块链的优势,只要应收账款单据上链和单据数据上链达成全网共识,所有操作和交易记录在账本,无须背书也能认定真伪。

浙商银行应收款链还可实现支付自动执行。应收账款的各类交易按约定规则,通过智能合约实现到期自动、无条件执行履约操作,不用依赖人工操作,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人工操作的误差和相关风险。

浙商银行应收款链平台架构如图1-7所示。

图1-7 浙商银行应收款链平台架构

据浙商银行负责人介绍,应收款链还可与其他业务配合,构建可以被视为生态系统和公有链迭代的产品组合,如引入涉及供应链的更多票据产品,添加账单通、订单通、支持资产证券化(ABS)等浙商银行其他服务。

例如,浙商银行与上市公司浙江超威动力能源公司合作,将“应收款链”和“涌金池”结合,打造以超威动力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联盟链。借助浙商银行区块链平台,超威动力向供应商签发承兑应收款,并将相关信息上链,链上企业的交易、债权、债务关系实时记录在分布式账本上。同时,以超威动力为核心,浙商银行设立专项涌金票据池,超威动力签发的商票、电子票据可生成授信额度,然后由浙商银行保兑(为票据提供银行信用背书)。

超威动力供应商在收到由浙商银行保兑的应收款信息后,可将其在“涌金票据池”质押,获得浙商银行再融资贷款,提高现金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截至2018年3月,超威动力通过浙商银行区块链平台签发应收款3.76亿元,向浙商银行融资2.8亿元。

目前,浙商银行应收款链签约100多家大企业,链上资金融通和授信总额均达到几十亿元。这些大企业多为供应链核心企业,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影响力大,过去主要由大银行服务,浙商银行等中小银行竞争难度大。应收款链等区块链的应用开发有助于解决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减少应收款带来的矛盾,有利于营造供应链生态体系,成为吸引大企业与浙商银行合作的关键所在。

区块链应用于国内银行项目的情况见表1-1。

表1-1 国内部分银行的典型区块链应用项目

[1] CBD-Forum-001-2017,区块链 参考架构[S].北京:中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2017.

[2] 姚心璐.浙商银行二度试水区块链[J].21世纪商业评论.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