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全球科创中心: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依托
一、全球科创中心的基本内涵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型城市,特别是高等级的全球科创中心,是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和核心依托。例如,美国硅谷以不到美国1%的人口创造了全美国12%的专利产出,吸引了全美国超过40%和全世界14%的风险投资。纽约集聚了全美国10%的博士学位获得者、10%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以及近40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占全国的10%左右。英国伦敦集中了英国1/3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每年高校毕业学生约占全国的40%。东京集中了日本约30%的高等院校和40%的大学生,拥有全日本1/3的研究和文化机构,以及全日本PCT专利产出的50%和世界PCT专利产出的10%。[1]
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都没有对“全球科创中心”作明确的界定,但是与“全球科创中心”相类似的提法却很多。早在2000年7月,《连线》(Wired)杂志就提出了“全球技术创新中心”(Global Hub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的概念,并认为构成全球技术创新中心的要素至少应该包括四个:地区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培训熟练工作人员或创造新技术的能力、能带来专门知识和经济稳定的老牌公司和跨国公司的影响、人们创办新企业的积极性和获得风险资本以确保好点子成功进入市场的可能性——创新的环境。[2]2001年,联合国在《连线》杂志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成长中心”(Technology Growth Hubs)的概念。[3]这一概念与《连线》提出的全球技术创新中心比较类似,它是指将众多的研究机构、创业企业和风险投资集聚在一起的地区。
在我国,2004年北京工业大学黄鲁成教授提出了“国际研发中心”(R&D Hub)的概念,认为国际研发中心就是国际研发资源与活动的聚集区域。这种国际研发中心可以集聚大量的高成长公司,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克服周边资源贫乏、市场规模小的发展“瓶颈”,有利于吸引人才,有利于科技信息的获取和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所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4]与此同时,华东师范大学的杜德斌教授提出了“国际产业研发中心”概念。所谓国际产业研发中心,是指一个城市或地区集聚众多的跨国公司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研发机构,因而成为世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创新源地。[5]此外,还有很多学者提出了“世界科技中心”“世界科学中心”等相关的概念。
这些概念和提法,既有共性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理解“全球科创中心”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主体看,全球技术创新中心、技术成长中心、国际研发中心和国际产业研发中心通常是指一个城市或区域,如日本的东京、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新竹等;而世界科技中心、世界科学中心则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如14-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18-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法国和德国,以及20世纪以来的美国等,也有学者预计,21世纪的世界科学中心将转移到中国。[6]从内涵看,技术成长中心、国际研发中心、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则较多地关注技术发展和产业创新;世界科技中心、世界科学中心则更加侧重新思想和新理念,比较关注科学研究层面。
与现有的这些概念和提法相比,上海要建设的“全球科创中心”的内涵更加综合和广博,涉及科技创新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因此,可以将其定义为: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创新实力雄厚、创新文化发达、创新氛围浓郁、科技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科技发展潜力和人文自然环境、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城市或区域,是全球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创新源地和产生中心之一。事实上,2015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就明确指出,上海要建设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世界创新人才、科技要素和高新科技企业集聚度高,创新创造创意成果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善的综合性开放型科技创新中心”,是“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和国际性重大科学发展、原创技术和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二、全球科创中心的构成要素
全球科创中心本质上是多要素组成的区域创新系统,但并非一般的区域创新系统,而是一种进化到顶极状态的区域创新系统,它是多因子共同作用、多层面相互叠置形成的结果。全球科创中心的组成结构可归纳为三个层次八种要素:人才是最高层次的要素,它渗透到其他各个要素之中,是全球科创中心形成的核心要素;主体层次包括企业、大学(含科研院所,以下统称“大学”)和政府三个要素,全球科创中心的形成需要若干世界一流大学的支撑,需要一批创新“引擎”企业的引领,需要一个奋发有为政府的推动;支撑层次的环境要素包括许多方面,其中四个最主要的要素包括创新文化、创新资本、创新基础设施和专业服务等(图1-1)。
第一层次核心要素,主要是人才。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是全球科创中心形成的核心和关键,而其他创新主体要素和创新环境要素的功能都是以人才要素为核心展开的。人才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唯一执行者,始终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全过程,直接参与到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产品创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图1-1 全球科创中心的构成要素
第二层次主体要素,主要包括企业、大学与政府。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导者,而引擎企业或龙头企业是城市和区域科技创新的发动机,对整个城市的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带动和组织作用。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主阵地,是城市创新氛围的塑造者,现代大学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于一体,为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政府是城市和区域发展中的能动性要素,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创新环境的维护者和创新氛围的塑造者。
第三层次环境要素,主要包括文化、资本、设施及服务。创新环境要素构成了整个城市和区域创新活动的背景,是全球科创中心形成和发展的支撑。其中,包容、开放的创新文化与科技创新活动是“鱼水关系”;健全的风险资本市场是全球科创中心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创新基础设施不仅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而且还能通过人才汇聚效应推动全球科创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三、全球科创中心的主要特征
作为人类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业的策源高地,全球科创中心是伴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突破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科学研究的重镇和技术创新的源头,对全球创新活动、产业发展和文化进步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总体上看,全球科创中心具有以下典型特点:
1.全球化的资源配置
全球科创中心通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甚至全球的新知识、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产生中心,是科技创新机构集聚、创新活动发生频繁的区域,国际化和开放性是其核心特点之一。同时,其创新文化发达、创新氛围浓郁,对国内外创新资源和要素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资源扩散和集聚非常活跃,且其范围都是全球或国际尺度的,全球科创中心对全球创新资源流动具有显著的引导、组织和控制能力。
2.全要素的协同整合
按照三螺旋理论,研究界、企业和政府的“交迭”(overlap)才是创新系统的核心单元。[7]作为一个成熟的国际化的创新系统,全球科创中心是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集聚、交融的创新空间载体,在其特定的空间载体中,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辅助配套设施以及文化、制度、服务乃至自然环境等各类创新要素能够高效流动、高度共享,充分跨界融合。
3.多主体的协力合作
一方面,全球科创中心是一个由各种创新资源在空间上集聚形成的区域创新系统;另一方面,全球科创中心并非由一系列行政机构之类的硬性机构构成,而是由众多的创新行为主体及其互动构成的软组织,这些机构和组织之间除了存在产业链上的直接关联之外,还往往会存在一些潜在的人脉和关系网络。每个参与主体都是具有独立意识和主观倾向的个人或团体,都具有很强的互动自反,因而创新的焦点在于各主体之间的沟通、期望的网络重叠和协力合作。
四、全球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
作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枢纽性节点城市,全球科创中心不仅是世界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策源地,而且是全球先进文化和先进制度的先行者,全球科创中心关注的创新内涵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创新三者的有机结合,即同时强调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功能,并延伸至人类社会文明进步。
总体上看,全球科创中心具有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驱动和文化引领四大功能:第一,科学研究功能,集聚众多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集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为一体,是世界新知识产生的重要源地。第二,技术创新功能,集聚大量世界级的科技型企业和跨国公司以及风险投资公司,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产生大量新技术,并通过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带动世界产业变革。第三,产业驱动功能,新技术的发明和市场化不仅会催生新的产业,同时能推动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城市和国家实体经济竞争力。第四,文化引领功能,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会催生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塑造新的商业文化,从而引领全人类的文化发展。
全球科创中心的四大功能具有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推进和升华的内在逻辑关系。科学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变革和转型升级,文化引领则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全球科创中心的两大基本功能,产业驱动和文化引领是全球科创中心的两大派生功能(图1-2)。产业驱动是全球科创中心发展的根本目的,文化引领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最终结果,也是全球技创中心发展的最高境界。
图1-2 全球科创中心主要功能的逻辑关系
[1] 杜德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动力与模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3-14.
[2] 同上书:23.
[3] 张仁开,刘效红.上海建设国际创新中心战略研究.科学发展,2012(11).
[4] 黄鲁成,李阳.针对国际R&D中心的中国城市定位研究.市场经济研究,2004(6).
[5] 杜德斌,张仁开,祝影,包惠.上海创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战略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4).
[6] 张仁开,刘效红.上海建设国际创新中心战略研究.科学发展,2012(11).
[7] 三螺旋是一种创新模式,是指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同时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三螺旋理论由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颇切斯分校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亨利·埃茨科维兹(Henry Etzkowitz)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