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语音表达
在言谈交际中,说话人的语气、口气以及语流中语调的变化往往能表现出交际者不同的情感、立场和态度倾向(参看劲松,1992;林茂灿,2012)。赵元任是最早讨论汉语的表情语调(emotional intonation)的学者,他认为汉语的语调有中性语调和表情语调之分。他发现,像汉语这样的声调语言,其实际旋律或音高运动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由三种因素构成:每个音节词所独有的声调;这些声调在连贯的言语中的相互影响;以及表达说话者的情绪或态度的音高运动,即表情语调。表情语调除了声音的高低,还包括轻重快慢以及喉音的音程,它们都是表情的因素。赵元任把表情语调(口气语调)按照声学特征分为四十种,发现其中二十七种“以音高跟时间的变化为主要的成素”,还有十三种“以强度跟嗓子的性质为主要的成素”。(参看赵元任,1929、1932、1933)
沈炯(1992,1994)研究发现汉语的口气语调有不同的类型。比如:不满、同情、拒绝等的语调模式是窄带低语调;犹豫、埋怨、亲昵等是窄带中语调;警告、惊慌、求助等是窄带高语调;愤怒、惊讶等是宽带语调。
根据林茂灿、李爱军《汉语语调》[1]有关汉语的表情语调的综述介绍,可以看到表情语调有如下语音特征:
1)情感重音的位置与情感的表达密切相关(李爱军,2005、2008)。
2)表情语调与语速变化相关,比如生气、惊讶和厌恶的语速快,而难过和害怕的语速慢。
3)情感语调的音高与中性语调相比,在调阶和调域上有很大变化,比如高兴、惊讶、生气的语调为高调阶,难过和厌恶语调为中低调阶;高兴和害怕的调域要宽,而难过、厌恶等的调域要窄等。
4)表情语调的边界调也有不同的特点,比如生气、厌恶语调的边界调中,词调后面有一个下降的尾巴;而高兴、惊讶语调的边界调中,词调后面是一个上扬的调。
5)不同情绪态度往往和一定的发声类型(声带振动的不同模式)有密切关系,比如愉快、生气、难过、害怕等分别倾向使用亮嗓音、紧嗓音、紧喉音和气嗓音(陶建华、许晓颖,2003)。
再比如上文介绍过的朱晓农(2004)发现小称变调涉及多种喉部紧张状态(如:喉塞音、超高调、假声、嘎裂声),高调化是小称的“区别性特征”,它多表示一种亲密的情感立场。
方梅(2015)在讨论北京话儿化词语阴平变调的语法意义时提出,儿化作为小称手段,意义和功能都已扩展,成为表达主观小量或者言者亲近态度的手段。北京话里,形容词重叠式的阴平变调音节要求儿化。从其词汇选择看,阴平变调实为高调化,与儿化共现实为小称手段的叠加。
综上所述,在言语交际中,汉语说话人会表达不同意义的情感立场。这些情感立场所表达的不同意义,在重音、语速、调阶和调域、边界调以及发声类型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现。而一些方言里,比如北京话,儿化词语阴平变调与语法、语用意义之间的关联,显示了主观情感立场表达的另一种实现手段。当然,汉语立场表达的语音韵律手段不仅限于这些方面,肯定还有其他方面的表现有待我们今后做进一步地研究。
[1] 详见鲍怀翘、林茂灿(2014),第453-4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