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三大家诗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情采横溢的比喻以及与夸张的兼容

比喻与起兴是较为相似的两种修辞手法,比喻可以滋生于起兴之中,以兴为宅,或者比邻而居。因为有些发端的起兴,往往带有比喻的性质,甚至被看作比喻,这种情况就似乎成了兴而兼比。或者说,有时不好分辨彼此。李白喜用比兴是对传统的继承,喜用比喻,则是由联想丰富、明快爽朗的个性生发对明丽美感的追求。比喻在他的诗里是一道璀璨的风景线,犹如一颗颗明珠散落在众多的华章之中,熠熠生辉。

李白对明亮的物象有着特别的关注,明月在他诗里出现最多,据葛景春《李白的宇宙世界》调查,有382首。下面先来看他对月亮的各种比喻。《古朗月行》里有关月亮的许多故事,显示了丰富的想象。诗的开头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里既有童稚般的天真,以盘喻月本为孩儿语,而着以“白玉”的限定,明而圆,光润而莹亮,就像书法的“孩儿体”那样稚嫩;以镜喻月亦为童语,“瑶台镜”则是诗人的妙想,而且必须与仙境的想象相关,当然很浪漫,于是童真的心理和清真飘逸的诗人融为一体。李白诗本来就有天真自然、纯净朗然的特色,这两个连续的比喻闪耀着特殊的光彩,且又与下面诸多神话融润无间。而“飞在青云端”又使静止的喻体变得轻盈飘逸起来,使喻体更加生色。把月亮比作镜子,本来是童稚简单的思维,虽然带有天真的想象,似未越幼年的范畴,然而它在李白诗里反复出现,几乎每次都赋予了新鲜感。《渡荆门送别》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似乎又和汉代民歌《古绝句四首》其一的“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有着依模关系,因为本体和喻体全然一样,后诗只有喻体,属于隐喻。此诗只变作暗喻而已,省略了比喻动词——可以理解为“月之落也,如天镜之飞也”(朱谏语)。李白的本领就在于把月亮描写得那么自然,又那样飘逸!除了明亮的光色,还有“飞天”的动态,又很符合他向往明朗而追求飘逸动态的个性。在他心目中月亮就像世间的镜子“飞”到“天”上一样,几乎使人觉察不出这种比喻的本源。或者说拿出原始比喻的母本,似乎成了多此一举。这正是他化用古句而自然无痕的本领,这也是年轻的李白冲口而出的比喻,似乎还蕴涵着对未来的一种憧憬。

《长门怨》其一的月亮就不同了:“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同样把月亮比成镜子,但不是“飞”,而是“悬”在青天,一动也不动。以往飞动的“镜子”这时凝固不动了,它表现了夜是那么漫长,甚至是永恒的,折磨着“长门宫里人”。动与不动,就像他描写的雪花有大有小,既有“燕山雪花大如席”,又有《嘲王历阳不肯饮酒》的“雪花大如手”,大小的伸缩就和月亮的动与静一样,全都是情感在起着特殊调节的杠杆作用。与之相近的还有《挂席江上待月有怀》:“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把弯月比作玉钩,已见于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的“始见西南楼,纤纤如玉钩”,此又可能来自《西京杂记》所录公孙乘《月赋》的“直圆岩而似钩,蔽修堞如飞镜”,是说满月从弧形圆岩上升起遮住了大半而似弯钩。李白诗以“青天”为背景,“玉钩”的形象更为突出。而“玉钩”本来就与“挂”相关,因在天上仍用一“悬”字,这同样是宁静之夜,以言待月怀人不至“清景不同游”的遗憾,夜自然显得漫长,而有弯月如钩悬挂天上凝止之感。对于月光洁白明净的一面,李白《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开头即说:“月出鲁城东,明如天上雪。”以天空之雪比月,当受到汉乐府《白头吟》开头起兴的“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雪与月都有洁白明朗的特征,故李白以之作为比喻的两端,以雪喻月则是他的创新。以上明月的描写,是把月亮作为本体。月亮在他诗中流泻着永恒的光芒,更见出色的是把明月作为喻体,去描写美好心仪的人物或形貌姣好的女性。

李白的最高政治偶像有两类,一是布衣宰相如张良、诸葛亮,或者像谢安那样;另一类就是以鲁仲连为代表有纵横家侠士双重身份,作一番为国排难解纷的大事业的人物。归根结底这两类人物的共同点是功成身退。如此高风亮节正是李白的最高政治理想,特别是像后者出其不意地干出惊天动地的业绩,是他挥之不去的情结。所以鲁仲连在他的诗里不停地闪烁异样的耀眼光彩。《古风》其十就是其中的名篇: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由洒脱不羁的“倜傥”,而发非常不群的烈风英声,最后归入却金拂衣、不慕荣利的放浪自适的高士境界。“李白则以其特殊的个性与气质将之与名士风气融合一身,形成‘道可济物,志栖无垠’的人生理念”,把“倜傥不群为总体特征的行为方式”,“发挥到了极致”[8]。《在水军宴幕府诸侍御》有“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五月东鲁行》曾说:“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至于功成身退的言论就更多了。他把鲁仲连比作明月,一旦乍出海底,光辉灿射,照耀天下。此诗高迈,而这比喻尤为光芒万丈,英气逼人。曹植《赠丁翼(廙)》的“大国多良才,譬海出明珠”,李白之喻虽出于此,然两句一意,精力弥满,更具有光彩四射的出蓝之色。自《诗经·陈风·月出》以月亮“喻妇人有美色之白皙也”(《郑笺》语),宋玉《神女赋》则有“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房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曹植、李白把描写女性容貌的光艳白皙,移作名士的才能与光彩,而且把喻体的一句,以他善于两句一意的才能推展为两句,更显得光耀万丈,才华横溢。《古风》其二十七即以月喻女:“燕赵有秀色,绮树青云端。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眉弯目亮则切合月之特征。无论喻男才还是喻女貌,均属对美好人物的赞美。

以上均为以实比实,还有以虚比实。《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所赠》:“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何当移白足,早晚凌苍山?”此为怀友之作,“白足”一典是对僧人会公的美词。此用月之高不可攀喻友人远不可见,在语言形态上属于解释性,然本身似乎还可以看作喻中含喻,即喻中生喻,把友人比作明月。于是月之明与高都成为比喻的相似点。其实喻友为月亦见于李其他诗,《哭晁卿衡》说:“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明月可以从碧海升起,那么也可以落入其中。所以,就把日本友人溺海遇难的误传比喻成“明月不归沉碧海”。溺海为不幸,而友人又是有才华的学人,故以明月喻其人,用美丽的比喻写悲伤之事,就像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说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属于美丽的哀伤,或者是哀伤的美丽,在悲恸中而不失美感。这种以物喻人的方式,倾注一定的思想感情。以上是“方于貌”或“譬于事”。月之圆缺、明亮、高远都涉及了。《越女词》其五:“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相绝。”上文己及李白写月之东出为“明如山上雪”,这里的月与雪的对喻,均就明莹洁白而言,或前者是把“月光如水”的常语的本体与喻体作了颠倒调换,女之与水、雪、月交相辉映,所以有“光景两相绝”的美感。这不仅出现了一种新辞格,而且喻体彼此之间相映生辉而焕发出一种美趣。而如此对喻的两喻体的相似性,对烘托景物的整体气氛具有重要作用。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似不用力,天然超妙,同李白最为相近。前已所及喻吴地少女除了“眉目如星月”,还有“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亦具有同样效果。《幽州胡马客歌》的“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转月”,古今注家均不作解。收词最多的《汉语大词典》亦失收,当为李白创词。常言弓如满月,此却言“转月”,似乎以月之转动形容拉弓渐至张满,虽相似性尚欠明晰,但也说明了李白对月之喜爱,想方设法以之作为喻体形容各种事物。

李白比喻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把夸张与比喻往往兼融为一体,这也最能体现他浪漫不羁的艺术个性。“燕山雪花大如席”,从内容上看属于夸张,其间缺乏相似性,从语言形态看却是比喻,可以称之为比喻性的夸张,或者夸张式的比喻,反正很难分清是夸张还是比喻,而从外在形态、内在意义各取一端。“雪花大如手”,虽然缩小了不少,仍可作如是观。著名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义同犹如,辞格亦属此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似属于强喻,但前句的夸张则表明它亦属此类。其他如《古风》其七:“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去影忽不见,回风送天声。举首远望之,飘然若流星。”末句犹如《西游记》天神远去的特技镜头,是夸张也是比喻,二者互融得非常生动。其十八言公侯“鞍马如飞龙,黄金络马头。行人皆辟易,志气横高丘”,首末两句一为明喻,一为夸张,二者又相互蕴涵,飞扬跋扈的骄横如在目前。《梁甫吟》的“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夸张加上比喻的双重描写,迅疾如秋风之扫落叶。《侠客行》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益气素霓生”,此诗每四句一层,此四句的二、四句都是暗喻,且都置于叙述句后,属于两层夹写,侠肝义胆,豪兴酣畅。《妾薄命》的“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后两句连续分用夸张与比喻,“咳唾”既是前句主语也是后句主语,就把两种辞格紧紧拧在一起。《君子有所思行》:“万井惊画出,九衢如弦直。渭水清银河,横天流不息。”第二、三句分别为明喻与暗喻,而且都具有描绘与领起作用,“清银河”又属夸张,合起来颇具张力。《秋浦歌》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好像是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实际包含了三个辞格,第一句为夸张,次句为比喻式的夸张,末句是隐喻,二十字用了如此多的辞格,即可见出他对比喻和夸张的喜爱。《长相思》凡13句,居中一句“美人如花隔云端”,为单数散句押韵,位置居中,又把前后两个六句分成两段,此句在结构上有分疆划界之作用,犹如一条扁担两头挑起同样重的东西,而“如花”为比喻,“隔云端”又是夸张,一句中连续用了比喻与夸张,因是全诗的主题句或关键句,故加双重形容。《怨歌行》的“十五入汉宫,花颜笑看红”,两句是暗喻。《襄阳歌》的“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前两句为一明喻,而首句又包孕一个暗喻;后两句为假设性比喻,修辞学称为假喻,次句又为夸张。四句全以修辞为手段,多维度描写汉水之清莹与浩茫。《梁园吟》的“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前两句构成明喻,末句又是明喻加上暗喻,修辞学称为联喻。《金陵歌送别范宣》的“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坐成寒灰”,“席卷”为隐喻,“为”与“成”均为比喻动词,所在两句均为明喻。歌行体诗往往四句一层且转韵,此为四句一韵,修辞集中,酣畅淋漓地表现了时代的变革。

就是短诗,比喻之集中亦复如此。《横江词》其一:“人言横江好,侬道横江恶。一日三风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后两句即暗喻式的夸张与强喻连用。其四的“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首句为设问,次句为明喻加暗喻,一个本体连发两喻,是为联喻,前者又为明喻式的夸张,极有气势。《江上赠窦长史》的“人疑天上坐楼船,水净霞明两重绮”,则为明喻与两个暗喻的连用,把水比作天、比作绮为一本多喻,而把水与霞都比作绮又属于多本一喻,修辞学称为博喻与约喻。《江夏赠韦南冰》的“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宁期此地忽相遇,惊喜茫如堕烟雾”,一、三句为叙述句,分别领起的描写句,次句亦近夸张,末句为比喻。从表现手法上看,则是由一点一染两次构成,具有强烈的抒情功能。《寄韦南陵冰……》的“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春风狂杀人,一日剧三年”,“剧”犹言如、似[9],此句与“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意同,故为强喻,前句则为夸张。“花欲燃”意谓花红如火,实为夸张式的比喻亦是由两个一点一染的方式构成。《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的“别君若俯仰,春芳辞秋条。太山嵯峨夏云在,疑似白波涨东海”,首末两句均为明喻,且都具有夸张的特点,次句又属于修辞上的“错位”。《登太白峰》的“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则为夸张与比喻的连用。《望庐山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第二、三句为暗喻的连用。“青天”作为背景,使像“金芙蓉”的五老峰轮廓异常鲜明,就像“削出”来的一样,如此看来此句又是联喻。

综上可见,李白诗审美趋向光明朗丽,因而对明月情有独钟,在修辞上不仅以之为本体,从圆缺高亮的不同角度,反复描写,而且又作为喻体,描写向往的人物与事物,其中有虚有实,并且比喻的两端反复变化。其次,把比喻与他特别擅长的夸张融为一体,或者连续使用,或用叙述句和设问句领起,突出下句辞格描写,或者把它们交错在点染结构的四句里。这种四句组合的句群,多见于歌行体和五古长篇,极尽描写夸饰之能事。比喻与夸张的配合,最能发抒热烈奔放的情感,同时也显示描写富有想象的才能。而且往往带有跌宕的动态性,笔端飞动,加上喻体常出之朗丽的意象,很能展现他的艺术个性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