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周易》版本考
笔者首先重点分析吕祖谦《古周易》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其他“古易”类著述版本情况。《古周易》卷数多作一卷,然亦有例外,清光绪孙葆田《孙氏山渊阁丛刊》题作《周易古本十二篇》,《中国丛书综录》又未注明卷数。经查原书,实为十二卷。据孙葆田书后跋言:“原本今不可见,予尝得一明刻本,为武昌朱廷立校刊,其篇章分析如右,今辄为繙刻以贻学者,又附刻《音训》于后以符朱子之旧云。”一卷本仅录吕氏分篇章的依据,即只有篇章分析结论而无刊正文。今孙氏本悉录正文且仅言“其篇章分析如右”,则其正文当非明刻本原有,恐是孙氏增益而成。经比对,此十二卷本与今康熙《通志堂经解》一卷本并无区别。此外,孙氏又言:“内府仿宋椠《周易本义》校正,亦间与新刻《音训》不符。”[1]其附刻《音训》,经比对,也全本清代宋咸熙辑本,然无“宋咸熙辑”之名。
作一卷本的版本有:一、康熙十九年(1680)刊刻的《通志堂经解》本(康熙十九年纳兰性德刊《通志堂经解》本);二、乾隆四十一年(1776)四库馆臣纂修的《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以下简称四库本);三、同治八年(1869)胡凤丹刊刻的《金华丛书》本(民国补刊本,又名《金华文萃》)。
这三个版本,胡凤丹《重刻〈古周易〉序》有言,金华本乃是“从《通志堂经解》中录出重梓”,然仅取《经解》中题《东莱吕氏古易》的部分。经解本与四库本的内容完全一致。
金华本乃节选本,不利于研究。四库本与经解本内容全同,唯增卷前四库馆臣的考证。四库本已集中上述两本的主要问题,故本文选四库本作为研究的对象。
(一)撰者考
四库本的《古周易》共收录八段文字,撰者及各段标题[2]如下:
③按:吴仁杰,《宋史》无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未叙其生平事迹。据李裕民《四库提要订误》一书考证:吴仁杰,一字南英,号蠹隐,又号蠹豪。洛阳人,寓居昆山。博洽经史,讲学于朱熹之门。乾道六年(1170)携所解《古周易》候见周必大(《文忠集》卷一七〇《奏事录》)。淳熙五年(1178)进士(淳祐《玉峰志》卷中)。八月,撰《乐庵先生语录后序》。官罗田县令,自刊《两汉刊误补遗》十卷。庆元二年(1196)正月二十五日,时任主管户部架阁文字点检试卷(《宋会要》选举二二之一三)。三年四月初五日,国子录吴仁杰作《释褐记》(咸淳《临安志》卷一一)。四月二十五日,“国子录吴仁杰与签判差遣,坐浮躁嗜进”(《宋会要》职官七三之二三)。六年,嘱方灿刊其《离骚草木疏》四卷(李裕民《四库提要订误》,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页)。
④按:据笔者考证,也并非其《古周易》的全部内容,只是《自序》,此处暂拟标题以便行文,下同。具体见下面考证。
续表
①按:吴仁杰“后记”有言“并二氏篇第颠末三君子后记刻寘诸校宫”,故以上三书皆标《后记》。
②后附叶梦得言“王原叔家得古易本”,《直斋书录解题》言“出翰林学士睢阳王洙原叔家”,《宋史·艺文志》言“出王洙家”。
③按:据叶氏之言,此书“本自《乾》《坤》而下分《咸》《恒》为二篇,但有六爻之文……皆别为卷正十二篇”,是此段仅是王书的“后记”。
④经笔者研究,此段非吕氏《古周易》的全书,乃吴仁杰录吕书的《后记》,文字也有删裁,此处暂拟用其《古周易》的《后记》标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
《古周易》一卷,宋吕祖谦编。“古易”上下经及十翼,本十二篇。自费直、郑玄以至王弼,递有移缀。孔颖达因弼本作《正义》,行于唐代,“古易”遂不复存。宋吕大防始考验旧文,作《周易古经》二卷,晁说之作《录古周易》八卷,薛季宣作《古文周易》十二卷,程回作《古周易考》一卷,李焘作《周易古经》八篇,吴仁杰作《古周易》十二卷,大致互相出入。祖谦此书与仁杰书最晚出,而较仁杰为有据。[3]
据四库馆臣之言,则此书是吕祖谦辑各家之说而成,然而金华本为何仅录吕氏部分?近人多疑四库馆臣之言,只是也缺乏实据,释而不能明[4]。经笔者研究,四库本的《古周易》确非吕氏编撰,因为书中有一条重要内证:前录吴仁杰“古周易”言他从绍兴辛巳(1161)起博求深考,又二十八年而后定,则吴氏此段成文时间至少得在淳熙十五年(1188)后,后录吴氏刻李焘书的《后记》又署“淳熙十六年七月九日”;然而吕祖谦于淳熙八年辛丑即已卒,不可能编此书。因此,此书非吕氏编撰无疑。
(二)内容考
那么,此书是否就是吴仁杰的《集古易》或《古周易》呢?经笔者研究,此书已经后人重编,内容复杂,又因吕、吴二氏之说与他家关系密切,因此,本文下面详考此书的内容及所录诸家的著述情况。
据王应麟《玉海》“古易五家”条下言:
元丰五年,汲郡吕大防始定《周易古经》,分《上经》《下经》《上彖》《下彖》《上象》《下象》《系辞》上下各二篇,《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各一篇,凡十二篇。靖国中嵩山晁说之亦注古文《易》,并十二为八,以《卦》《爻》《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各为一篇。睢阳王氏、东莱吕氏亦各定为十二篇。其后九江周燔又自改更次序,与诸家之说不类。故言《古易》者为五家,吴仁杰集为一卷。仁杰亦分为十二篇。[5]
据此,可知吴仁杰《集古易》一书包括吕大防、晁说之、王洙、吕祖谦、周燔五家及吴氏己说,将上述之言与四库本相比较,两者除次序不一外,四库本还多了李焘之说与吴氏的“后记”。又据南宋俞琰曰:
河南吴仁杰撰《易图说》三卷,又集《古周易》、费直《易》、郑康成《易》、王弼《易》萃为一书,后有吕大防《古易》、晁说之《古易》、王洙《古易》、吕祖谦《古易》、周燔《古易》。端平丙申(1236)吴人何元寿刊于湖广饷所。[6]
上文即是就吴氏《集古易》而言,与今本对比,四库本还是多了李焘之说与吴氏的“后记”。这里不免产生一个疑问,今四库本为何会多出此两段文字,《集古易》一书既非吴氏自刻,那么书中的“后记”,又如何解释?
这个问题,须详考李焘之说与吴氏“后记”的具体内容才能解答。据四库本李焘言:
右《周易古经》八篇并吕氏、晁氏后记各一篇……今八篇次第实从晁氏,总名《周易古经》则从吕氏,若晁氏但名《古周易》也。
据此,李焘刊己书时,附吕氏、晁氏的《后记》。又据吴仁杰“后记”曰:
李仁甫侍郎尝合二氏之说刊焉,今复出此编,世遂有三书矣。后进坐眠前修,无能为役,何敢妄出意见,而《易》则古《易》也,亡一字加损……并二氏篇第颠末,三君子后记,刻寘诸校宫。
据此又知吴氏曾刻李焘《周易古经》全文及吕、晁、李三氏的《后记》,且吴氏言“何敢妄出意见”与“亡一字加损”,则又知吴氏并未将自己著述附入刊行。
显然,以上两段文字乃后人编入,非《集古易》之文;因此,除却此两段文字,此书当是《集古易》全文[7]。然而,吴氏《集古易》与《古周易》两书的关系如何?所录吴说是否是《集古易》的《自序》呢[8]?详考吴说,并不言重编诸说的原委,则此段当仅是《古周易》的《自序》,并非《集古易》的《序》。这就又产生一个疑问,为何《古周易》之《序》会窜入《集古易》呢?其实,此《序》并非由后人窜入,而是吴氏《集古易》不仅只取己书之《序》,他书也仅录其《序》或《后记》,也就是说吴氏《集古易》所录诸文,并非各家“古易”著述的全文,而仅是其《序》或《后记》。何以见得?
最重要一条证据即是所录诸书皆言正文,而今本皆无。吴仁杰《古周易》的《自序》言:“凡经传之文,去其后儒所加《彖》曰、《象》曰、《文言》曰及卦名”,“五卦(即《同人》、《履》、《否》、《艮》、《坎》)凡省六字,传不附经,则此五卦在《系辞传》独无卦名矣,于文宜复,今但注逐卦下,弗敢传,盖谨阙文也”。吴氏自言己书有考订正文并附有下注[9]。吕大防于此书中也言“予因案古文而正之”。晁说之《古周易》也曰:“今有所稽考者,具列其异同舛讹于字下,亦庶几乎同复于古也。”[10]王洙《古易》虽家藏,据叶梦得之说,也有具体正文,如“本自《乾》《坤》而下分《咸》、《恒》为二篇,但有六爻之文”。周潘《九江周氏易》言“今将《易传》,凡‘彖’‘象’‘文言’曰等比经皆低一字”,“若为之注解,则将经传连文而疏注解于其下”。即言己书有正文及注解文字[11]。吕祖谦《后记》(即所录的《东莱吕氏古易》)也言:“祖谦谨因晁氏书,参考传记,复定为十二篇,篇目卷帙一以古为断。”吕祖谦用晁书,则无疑吕书也有正文[12]。至于李焘的《古周易》有具体文字,已见上文。
这里仍存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以上诸书仅存《序》或《后记》,为何有些书在《经义考》却云“存”?如李焘的《古周易》。其实,朱彝尊亦未见诸书的全本,其所录也不出后来四库本《古周易》的内容。现将《经义考》所录各书的卷数及存佚情况条陈如下,并附各书提要所录的内容[13]。
⑤《宋志》作《古易》十二卷。
⑥按:朱氏《经义考》原引作十卷,但朱氏后又引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之言,一篇即一卷,明作十二卷。《经义考》著录有误。
续表
以上诸书,《经义考》仅言周燔之书和吴仁杰之书亡佚或未见,而称其他五家之说皆存。《四库全书》的编纂时间距朱氏不远,岂有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上述五家之书皆亡的巧合?显然,朱氏并未见此五家的全本,所见本即使不是《通志堂经解》本的《古周易》,也当与此本同源,故所录内容也不出《经解》本的范围。盖朱氏以《经解》本《古周易》(或同源本)为诸说的合编本[14],故离析众说分附相应的条目下,并误以各书的《序》或《后记》为全书[15]。
此外,还应注意到一个问题:吕祖谦《古周易》,《宋志》才录一卷,而《通考》却作十二卷;吕大防《周易古经》,《通考》作二卷,《直斋书录解题》却作十二卷,两者卷数相差很大,如何解释这一问题呢?笔者以为吕氏《古周易》,《宋志》作一卷,仅录其《后记》,而《通考》所录当是全文。诸家所定《古周易》全文,大抵一篇一卷,如前引晁氏、李氏定“古易”经传为八篇,两书皆作八卷;又如周燔《九江易传》分经传为八篇,书亦作九卷。吕大防书,《书录解题》所录十二卷,据陈氏解题,一篇一卷,当是全文。至于《通考》二卷,盖去其全文,仅择《后记》,又因吕、晁氏二氏《后记》常合刻,故一并收录作两卷。
吴仁杰《集古易》乃集诸书的《序》或《后记》而成,然而吴氏收吕祖谦《古周易》之《后记》也非照录原文。吕氏《后记》又见录于税与权编撰的《易学启蒙小传·周易古经发题》一书,两相比勘,可发现吴氏、税氏于吕书的《后记》皆有所删裁[16]。因属节录,所录《后记》与其《古易音训》相比(《古易音训》复出《古周易》相关内容),《系辞》部分无具体分章及说明,也就不难理解了。
[1] 参见《周易古本十二篇》,(清)孙葆田《孙氏山渊阁丛刊》本,今上海图书馆有藏,每半页十行,行十九字,黑口,四周单边,单鱼尾。
[2] 按:凡书内已有标题则用书名号,无标题者,内容待下文考辨,暂拟标题而以双引号别之。
[3] 据王伯祥断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浙本,第49页。
[4] 许维萍于《吕祖谦与‘复古〈易〉运动’——兼谈〈古周易〉版本衍生之相关问题》(林庆彰主编《经学研究论丛》第八辑,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0年版)认为吕祖谦部分甚少,其他部分盖书贾受《周易本义》的影响而扩充之,并认为此书“属于‘《集古易》’的可能性大于属于‘《古周易》’”。杨新勋《宋代疑经研究》一书则据《东莱吕氏古易》的《系辞》部分无分章,认为吕氏《古周易》已佚(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潘雨廷《读易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则认为此书乃吴仁杰的《集古易》。笔者按:以上各说皆无实据,又不考各说具体内容,忽略此书内容的复杂性。
[5] 参见(宋)王应麟《(合璧本)玉海》第二册,京都:中文出版社影印各宋元善本1977年,第730页。
[6] (宋)俞琰《读易举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此书乃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7] 这里还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吴氏《易图说》是否附入此书而行?如潘雨廷《读易提要》认为《通志堂经解》将两书分置两处有误,“《易图说》实附刊于《集古易》”。吴说有言《集古易》有附图,但只说“今侧注初上之文以见覆卦之象,并变卦、对卦、覆卦各为之图”,可知吴氏此书只及四幅图。今《易图说》三卷,卷一五图、卷二八图、卷三三图,此外各卷图后皆附文字解说,完全独立成书。所录内容也逾出《集古易》所言范围。此外,刻者何元寿也只言两书一并刊刻,不言图附入《集古易》刊行。因此,笔者以为两书当分行。只是不知是后人无意刊落附图,还是吴氏本意即让人将此书与《易图说》互相参看。此书《宋志》作二卷,俞琰则言《易图说》三卷,《通志堂经解》本同,然《经解》本后附刊刻者何元寿的《跋》(亦见于《经义考》),并不言此书卷数。因此,《易图说》也可能仅是二卷,或因附入《集古易》的图而成三卷。
[8] 按:许维萍即认为此段乃是《集古易》及《集古易》的《自序》。
[9] 按:《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录吴仁杰《古周易》十二卷,陈氏提要称:“以爻为《系辞》,今之《系辞》为《说卦》。其言《十翼》,谓《彖传》,《象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上、中、下,《文言》,《序卦》,《杂卦》,并上、下《经》为十二篇。”(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页)大抵一篇一卷。《宋史·艺文志》也作十二卷,朱彝尊《经义考》同,但云“未见”。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易图说》言:“《古周易》世罕传本,仅《永乐大典》尚有全文。”为此书有考订正文之明证。可惜四库馆臣无辑出佚文。
[10] 王应麟言:昭素谓:“《序卦》云‘离者丽也’。丽必有所感,故受之以咸。咸者感也。”凡十四字,晁以道《古易》取此三句增入正文,谓后人妄有上下经之辩。吴仁杰亦从王、晁之论。(宋王应麟著,清翁元圻等注,栾保群等校点《困学纪闻》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2页)笔者按:细考《读书志》,十二卷本《古周易》也引诸说校订文字。然晁氏《古周易》,《直斋书录解题》作八卷,又据李焘书从晁氏篇次,作八篇,则大抵一卷一篇;据晁说之《自序》及吕祖谦《古周易》的《后记》,可知晁书有上下经之分;晁氏引王昭素之说又见吕祖谦《古易音训》,因此王应麟所言不误。盖晁公武所录十二卷本为晁氏《古周易》的初稿,而他人所录八卷本是《古周易》的定本。此又可辅证晁、吴二氏之书有正文。
[11] 按:此书可能曾附吴仁杰《古周易》篇末,《直斋书录解题》于吴仁杰《古周易》条下言:“附见吴氏篇末,今古文参用,视诸本为无据。”
[12] 后来朱子《周易本义》取吕氏《古周易》本作底本,更见吕书有正文。
[13] 见(清)朱彝尊《经义考》,中华书局1998年影印《四部备要》本。
[14] 按:此书各《序》单篇别行时仅一两页,因此,朱氏所据本也当是合编本。
[15] 谨按:各家(除吴仁杰外)《序》《跋》前还有一些相关说明,如《九江周氏易》有“《系辞下第八》起八卦成列至失其守者其辞屈”,而《经义考》皆无录,这些附带说明可能是吴仁杰归纳各书主旨,不过这也可能是各家复各书细目起讫的相关说明。因此类说明无关宏旨且爲下文行文方便,笔者将此类附录并作各家《序》或《后记》的一部分。
[16] 税氏《周易古经彖传》部分(即吴本的《彖象传》)有“唐孔氏曰:数十翼亦有多家,一家数十翼云:‘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郑康成之徒并同此说。”吴书无此句。吴书有“唐孔氏曰:卦辞文王所作”及后面“自大哉乾元以下,《彖》之传也,郑康成合《彖》《象》于经,故加《彖曰》《象曰》以别之,诸卦皆然”两句,而税书皆无。其次,吴书“馀卷亦”下注“阙”,又补“有”字,然据税书,此字作“为”,下无“有”字。吴书“始分经传为一尔”,而据税书,“分”字当作“合”。此外,两者文字也稍异,如吴书引“班固谓孔子晚而好易”,税书“好”作“学”。段落字句次序也小有变更,如吴书“司马谈”前有“经文王周公所作也;传孔子所作也”。税书将此句置于该段句首。至于其他部分,税书多删削引文,而吴书则多全引,此不一一细举。(参见《易学启蒙小传·周易古经发题》,康熙十九年《通志堂经解》本,第6页)然而,吴书所删,仅是些引文,故也可称吴书所引即是吕祖谦《古周易》的《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