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雁行模式”推动经济集体腾飞
由于亚洲主要新兴经济体和亚洲最大的发达国家日本之间在经济上呈现出强烈的互补性,区域经济合作机会自发地形成。“雁行模式”就是在上述差异的基础上形成的,即以区域协同、阶梯次第发展的方式,实现“从低级技术到高级技术、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过程。亚洲的“雁行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地区的国际生产网络活动如此发达和深化,这个市场网络以日益相互依赖的方式将东亚的贸易和投资关系捆绑在一起。”
“雁行模式”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这一理论由日本经济学家Akamatsu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Akamatsu的学生Kojima根据日本产业发展情况进一步完善和修正了“雁行模式”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雁行发展理论为指导,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践行了该理论。
亚洲地区雁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亚洲各经济体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比较优势差异性。它本质上是一种结构性升级、非对称的追赶理论,这种经济发展方式通过紧密一体化的垂直分工链条得以实现(Ozawa, 2011)。当作为“领头雁”的发达经济体转向高技术产业以后,其会将已经丧失优势的劣势产业或夕阳产业转移到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的、拥有丰富劳动力的新兴经济体。跟随者从领导者那里消化吸收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随着本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日益成熟,又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其他更为落后的国家。这一过程仿佛呈V字形飞行的大雁群,故被形象地称为“雁行模式”。Ozawa(2011)甚至测算出,新兴经济体参加“雁行模式”比“独自飞翔”节约了70%的能量,因此能够完成追赶并且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事实上,作为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工业化经济体之一,日本在亚洲地区的“雁行模式”中长期扮演着领头者的角色,后面的跟随者依次是亚洲“四小龙”、东南亚新兴经济体和中国大陆。这一模式在亚洲地区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得亚洲新兴经济体迅速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需要注意的是,“雁行模式”并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追赶模式。随着中国大陆等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加速前进和追赶领头国家,亚洲的“雁行模式”也在发生变化,逐渐呈现出多头并进的多元化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