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绵阳市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基本实践
绵阳是四川一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已达2200年之久,历史文化最早可追溯到45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边堆山文化”。自上古以来,绵阳文化积淀深厚,历史名人辈出,域内嫘祖文化、大禹文化、三国蜀汉文化、李白文化、文昌文化等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羌族文化、白马藏族文化等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两弹城、亚洲最大风洞群蕴含的国防科技文化独具魅力,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铸就的感恩奋进文化感天动地,上古文化和近当代的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等交汇交融,特别是近年来军民融合建设,给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绵阳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的文化资源,为繁荣发展具有绵阳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文化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发展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
2018年,绵阳社科工作在省社科联的帮助支持、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委宣传部的有力指导下,全市社科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委和市委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的总体部署,紧扣中央与省委大政方针、市委市政府重大举措、基层社科组织与相关发展需求“三个层面”,充分聚合资源,团结和动员全市广大社科工作者不断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全面推动党的建设、社科规划与评奖、社科普及、学术研讨、咨政服务、社科组织体系、社科阵地平台建设等重点工作,有效促进全市社科事业蓬勃发展,全市社科工作发展态势良好。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姜怡在绵阳市社科联总结报告上签批“绵阳市社科联各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各市州前列,可喜可贺”;绵阳市社科联、江油市社科联荣获“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称号,4名同志获“全国社科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绵阳市社科联被省社科联表彰为综合工作表现突出的市州社科联和信息报送工作突出市州社科联。
(一)组织机构建设
绵阳市社科联准确把握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充分体现继承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绵阳特点,努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推进社科人才队伍建设,推出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成果,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和实力,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幸福绵阳提供强大的思想理论支撑。截至目前,绵阳市9个县市区、7所在绵高校(党校)已建有社科联组织。绵阳市社科联现有专职干部职工10名,内设机构3个:办公室、学会学术部、决策咨询部。成立之初就创办了全市唯一的综合性理论刊物《绵阳论坛》,其成了全市社科界交流研究成果,进行学术探讨,传播社科信息,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以及向省内外社科界进行交流的重要阵地。又先后编印了《绵阳市社会科学丛书》、开辟了《绵阳社科在线》、主办了《绵阳社科信息》等一系列新的社科平台,使社科联更好地适应绵阳社会科学不断发展繁荣的需要。
绵阳市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全市各级党委(党组)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管理,及时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对党中央和省委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督查,成立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和协调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组织协调功能完善、资源配置优化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社科工作格局。加强宣传部门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统筹指导,强化职能发挥。健全市一级社科联机构,配齐专职工作人员,加快推进县(市、区)一级社科联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科联组织的桥梁纽带、组织协调、咨询服务、宣传普及作用。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组织的指导和管理,强化党建工作,探索完善分类管理机制,建立负责人培训制度,激发发展活力。绵阳市组织、编制、教育、科技、人社、财政等有关部门紧密结合各自职责职能,加大力度支持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为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人才队伍建设
绵阳市加大国家和省、市人才政策的落实力度,建立规范有序的人才激励和奖励体制机制,健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评价认定、分类管理、待遇落实等制度,在户籍办理、住房保障、配偶随迁、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和“绿色通道”,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截至2018年底,全市建立了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通过单位推荐、社会推介、个人自荐等渠道,把社会各界从事社科研究工作、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学者汇集起来,建立了一个200人左右的社科专家人才库。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一是营造良好学术环境。绵阳市各级领导干部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哲学社会科学,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研究成果,主动同专家学者打交道、交朋友,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二是绵阳市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积极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的使用,选好配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单位和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组织领导班子。三是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绵阳市对学术问题发扬民主、相互切磋,对政治问题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敢于斗争,善于交锋。四是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宣传力度。绵阳市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学术、尊重人才、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良好氛围。五是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建设工程。绵阳市着力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和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着力实施宣传文化系统人才工程,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加强管理考核;建立规范的哲学社会科学培训研修制度,2017年绵阳市社科联组织46名基层社科工作者到浙江大学参加为期1周的社科工作者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定期组织教学研究人员开展省情市情调研和考察,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与相应部门建立机制化的双向交流制度;根据国家和省上有关规定,做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选拔和奖励资助工作,建立规范有序的人才激励和奖励体制机制;加大国家和省、市人才政策的落实力度,规范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岗位聘用、人才遴选和奖励制度,形成人尽其才的良性竞争机制。
近年来,绵阳市继续实施绵阳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推出优秀作品,培育领军人才,充分发挥示范导向作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绵阳市社科联全程参加了全市人才评审工作,2017年社科联2个团体会员单位、4名学者获得市委市政府特殊人才荣誉和资助。其中,市图书情报学会、汇德轩文化公司获“全市第二批文化领军团队”殊荣,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四川历史文化故事普及基地负责人陈清贵获“全市第二批文化领军人才”殊荣,3名社科界专家获“第十批绵阳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殊荣,绵阳师范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蒋平副教授获“天府社科菁英”殊荣。市政协、市政府研究室、市信访办等单位联系市社科联举荐社科人才。北川、梓潼等地开展了优秀社科人才评选工作。
(三)社科研究工作
加强社科研究规划,学术活动蓬勃开展。近年来,绵阳市社科联团结带领全市社科界以绵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重点,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社科研究,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为绵阳市科学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咨询、参谋和智力服务,在绵阳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做好协调策划,积极动员组织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和相关部门行业课题。加强对社科规划项目申报、研究的指导与协调工作。全市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50项,获资助经费1000余万元,西南科技大学实现了文科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覆盖。全市获省部级立项课题400多项。市级社科研究规划项目补助经费从无到有。共规划市级社科研究项目800多项,撬动社会资金近600万元投入社科研究、服务绵阳地方科学发展。2018年,西南科技大学和绵阳师范学院的“美丽中国建设视域下环境共治多元主体内驱力与激励机制研究”“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民办教师公共精神的生活史研究”“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与拉美国家可再生能源合作机制研究”等9项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每项获20万元课题经费资助。西南科技大学“西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等3项课题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四川省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中图书情报机构服务能力研究”“李白与巴蜀文化”“四川丘区县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衔接机制研究”等20项获省社科规划项目立项,涵盖了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绵阳市人民检察院等4个单位和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李白文化研究中心等6个研究基地。西南科技大学获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立项13项,立项经费80万元。立项数同比上年增长225%,立项经费同比上年增长220%,立项数和立项经费创历史新高。
二是建立社科课题规划机制。绵阳市社科联成立以后,由于财政困难,市政府在很长时期内都无力预算课题规划经费。因此,在市社科联的前五届,基本无法开展社科研究规划项目,只能根据筹措到的经费或领导安排的项目去开展课题研究。2013年以前,社科理论研究课题经费主要依靠向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申请。直到第六届以后,随着政府预算逐步增加,全市社会科学课题规划工作才逐步开展起来。社科规划把研究绵阳重大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把应用对策性研究作为重点,借鉴省里和先进地市的做法,探索实行重大社科研究课题规划机制。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绵阳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并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每年确定10个左右重点规划研究课题,充分借助市内外的智慧力量,促进绵阳难题的破解。对委托研究课题的单位和个人,在完成课题并通过专家组评鉴后,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通过实行课题规划机制,调动各方面人才研究绵阳市实际问题的积极性,提升绵阳市社科研究水平。此外,绵阳市各县、市、区社科联参照市社科联有关做法,积极设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严格落实社科项目承担单位配套资助经费的规定。2018年规划项目143项,其中重点项目7项,一般项目107项,科普读物7项,自筹经费项目22项;2019年规划项目135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一般项目95项,科普读物4项、自筹经费项目26项。
三是强化社科评奖工作机制。从1986年绵阳市社科联成立到2018年,绵阳市人民政府共组织开展了16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活动,累计受理申报成果11000余项,授予一等奖133项,二等奖435项,三等奖1134项,优秀奖(含四等奖)855项。向省政府推荐优秀社科成果15批次,共推荐优秀成果712项,有106项获得省政府和省社科联奖励,居全省市州前列。市社科联组织参与编辑的《绵阳市志》获省政府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绵阳年鉴》连续三年荣获全国年鉴质量评比一等奖。通过社科优秀成果评奖活动,彰显市委市政府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和支持,凸显社科联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极大地激励和支持着社科工作者不断为绵阳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是围绕中心,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绵阳撤地建市以后,由于没有条件建立社会科学院,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强大智力支撑,因而在市社科联建立之初,就把“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充分发挥参谋、助手、智囊团的积极功能”“承办全市社会科学课题研究项目的规划工作”作为主要任务写进章程。30多年来,绵阳市社科联按照章程规定,在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应用课题研究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近几年,绵阳市社科联整合各个系统的社科研究资源,每年都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确定一个主题,与市委宣传系统、党政调研系统、高校系统、社科学会系统、党校系统及有关职能部门开展年度调研活动。如2018年绵阳市社科联到梓潼、盐亭、游仙等地调研社科普及基地、脱贫攻坚和特色文化建设情况,形成了《绵阳市加强社科新型智库建设对策研究》《关于推进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建议》和《关于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的研究与思考》等调研成果。部分成果编印《重大成果专报》和《智库文萃》呈送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
(四)社科普及工作
社科普及工作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绵阳市社科普及工作的发展一直面临着科普经费筹集难、开展活动组织难、科普工作深入难等问题,为有效破解以上难题,推进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发展,绵阳市社科联紧紧抓住开展社科普及周、实施重点社科普及活动计划和群众性科普活动,破解社科普及工作发展难题,初步形成了以大带小、由浅入深的科普氛围,实现了绵阳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全年化、日常化的工作目标,为提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是推动社科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社科素养。绵阳市社科联联动引领各县、市、区社科联举办集中性活动。通过集中组织开展“三月科普活动月”“五月科普活动周”等集中性大型主题社科普及活动,引领科普工作蓬勃开展。绵阳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的2018年度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市社科联在白坭乡政府现场发送《首批四川历史名人您知道吗?》《中国农耕节令与农谚》等500余册社会科学知识普及读本,深受群众欢迎;在省级社科普及基地——绵州历史文化普及基地为群众发送“全民阅读”挂历上千份。绵阳市第二十三届“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启动仪式暨大型集中性科普活动在盐亭县两河镇举行,市社科联向现场群众发放了《平武白马藏族》《绵阳地方文化》等科普读本1300余册,接待群众咨询300余人,在“科技创新,强国富民”科技活动周活动中发放《绵阳论坛》《不动产登记知识普及读本》等社科书籍3000余册,深受市民喜爱。社科普及活动在广泛传播科学理念和科学知识上取得良好效果,为大力推动科技惠民,着力提升科学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以人文社科讲坛品牌“中国科技城·绵州讲坛”统领高校、各县市区等分讲坛。绵州历史文化普及基地作为“绵州讲坛”主场地创新形式和内容,采取当地专家讲述和外地专家讲授相结合,独立举办同联办相结合,现场主讲和视频播放相结合,主报告厅举办同流动播讲相结合等形式,2018年开办了包含历史、哲学、国学、军事、健康养生、民俗文化的社科普及讲坛54场次,受众近万人次,成为绵阳的文化品牌和市民的一道精神大餐。各分论坛举办了“帝乡讲坛”“绵州金融讲坛”“李白文化讲堂”“乡村大讲堂”“法治流动课堂”“公民道德讲堂”等多类别讲堂。鼓励科普基地设立延伸点,探索“一牌多点”打造立体科普基地初见成效。联动省、市、区社科联,在体运村路社区打造全省首家“人文社科普及墙”,成为绵阳市传播社科知识、展示社科工作成果的重要科普阵地。
三是持续编撰系列科普读物。绵阳市社科联将社科普及读物纳入年度社科规划课题项目,编撰了《走近文昌文化》、《红色文化读本》红军篇和三线篇、《心理健康手册系列读本》6册,联合平武县社科联、四川民间文化科普基地编印《平武报恩寺》《图说四川农耕工具》等读本。北川县禹羌文化普及基地编印了《羌族日常用语》《大禹文化》等彰显禹羌文化特色、聚焦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科普读本;安州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社科普及基地编印了《乡村大讲堂之“一带一路”》、《安州史话》《“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学习宣讲手册》等5册辅导读物;江油市社科联编印了江油故事系列丛书——《我们的故事之传统优秀文化》《我们的故事之红色革命文化》等科普读物。在第23个世界读书日期间,绵阳市社科联举办了“绵州飘书香·大众浸阅读”“社科书籍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向学校、部门、基层免费发送万余册《盐泉苏氏概览》《智库文萃》等社科书籍,深受社会各界和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
四是强化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建设与管理。2018年省社科联对已满三年的2家省级社科普及基地进行了复查验收,禹羌文化普及基地被认定为优秀等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社科普及基地获得良好等次。省社科联党组成员、秘书长李泽敏带领成都市社科联一行20余人到绵阳市李白文化和“两弹一星”红色文化等省级优秀社科普及基地开展调研,对绵阳抓社科普及基地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基地特色和科普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绵阳市社科联举办2018年绵阳市社科普及基地建设工作研讨会,各县市区、高校社科联科普工作负责人和2018年社科普及立项项目负责人共计50余人参加,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社科普及工作重点。注重打造特色基地,提升现有基地质量,支持禹羌文化普及基地打造“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 “两弹一星”红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创建全国爱国主义文化示范基地。为提升科普项目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创新开展社科普及工作项目化管理,2018年在24个省市基地和社科组织申报的115个项目中评选出25项予以立项,结项24项。
五是省市县联动开展特色科普活动。2018年天府人文讲坛和“中国科技城·绵州讲坛”联合举办纪念“5·12”灾后重建10周年感恩系列公益讲座。在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之际,省社科联和市社科联联合主办“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爱国·感恩·敬业·筑梦未来-书香天府·四川社科阅读”活动。与会人员一行参观了北川七一职业中学校园和灾后重建“三基地一窗口”建设,省社科联党组成员、秘书长李泽敏一行向学校赠送了1万元购书和感恩教育经费。省市社科联赠送社科书籍800余套。
(五)社科阵地建设
绵阳市社科联按照依托阵地、整合力量、搭建平台、服务发展的工作思路,以课题为牵引,组织同行业或跨行业开展课题研究,推出一批服务改革发展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以活动为抓手,搭建多层次多形式学术交流与研究平台,推出一批创新价值高、前瞻性强的理论成果;以示范带动为着力点,健全完善学会制度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形成学会良性发展的激励机制,推出一批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的社科模范学术社团。
一是以社科专家咨询团为依托,深化社科理论研究。社会科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将各方面的优势和力量整合利用起来,才能产生集聚效应,取得更好效果。社科类学会、研究会是学术性社会团体,承担着联系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经济社会等重要职责,在繁荣发展社科事业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是社科界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绵阳市社科联借助在畅通渠道、整合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及时把各方对社会科学的参与需求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资源,成立了绵阳市社科专家咨询团,扩大了合作领域和合作空间,深化了社科理论研究。
二是以社科研究基地为依托,开展重大课题调研。绵阳市高校云集,科研设施和研究力量较强,涌现了一批研究绵阳市的专家学者,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科研成果。为了实现社会与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绵阳市社科联在绵阳市高校建立了社科研究基地。通过社科研究基地,把城市优势的社科力量集中到了支持城市发展的辅助决策服务上,促进了社科成果的转化,也极大地提升了社科联在决策层及社会科学界的影响力。
三是以社科普及基地为依托,扎实开展社科普及宣传工作。社会科学要面向社会、研究社会、服务社会,才能体现社科工作的价值与活力。一直以来,绵阳市社科联根据干部群众对社科理论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渠道,以社科普及基地为依托,加大社科理论普及的力度,使社科理论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四是以“中国科技城·绵州讲坛”为依托,开展绵阳特色研究与宣传,秉承“热爱绵阳,宣传绵阳,提升绵阳”的总基调,为在更大的空间、更深的层次推动绵阳文化的研究、传承和交流,绵阳市社科联与市委宣传部、绵阳市高校共同发起创建了一系列人文绵阳讲坛。
(六)激励机制建设
绵阳市社科联加大对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资助等重点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制定出台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加大扶持奖励力度,不断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一是开展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绵阳市委、市政府设立的旨在调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前瞻性、创新性、科学性、思想性内涵,促进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最高奖项。该奖始于1988年,至今已评选了16届。奖项的设立,对于引导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注重重大理论创新、注重社会现实问题、注重绵阳经济文化建设为主攻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政策导向作用。连续16届的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不仅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二是开展绵阳市社科模范社团评比和表彰活动,形成示范激励机制。三是创新平台载体,不断扩大学会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四是建立规范有序的人才激励和奖励体制机制,调动高校智库、社会智库、民间人士出谋划策的积极性,积极吸纳优秀咨政成果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
(七)特色工作
绵阳市社科联自成立以来,努力成为市委、市政府的“智囊团”和“思想库”,成为社会科学精品成果的重要生产基地,成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力量,成为热情为社会科学学术团体、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广大社会科学专家学者服务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之家。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许多特色品牌工作项目,为绵阳市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普及搭建了一系列服务平台。经过多年的创新与实践,形成了一批学术活动载体,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中国科技城·绵州讲坛”“绵阳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绵阳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等。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基本形成学术活动、科普活动、社科评奖、支持团体会员工作等机制。社科活动影响越来越大,成果越来越多,可以用五个字“建”“动”“果”“联”“情”来概括绵阳市社科联特色工作。
绵阳市社科联特色工作之一:辐射力“建”。
加强基层社科联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基础性工作。绵阳市社科联高度重视基层社科联组织建设,主要经验是:第一,积极作为,发挥作用,努力赢得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为基层社科联组织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第二,主动出击,多做工作,最大限度地争取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为基层社科联组织建设抓住着力点;第三,把握机会,用好机遇,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基层社科联组织建设进程。
绵阳市社科联特色工作之二:影响力“动”。
开展活动是社科联的工作之本、活力之源。多搞活动,搞出声色和气势,社科联在社会上才有影响力。绵阳市社科联通过狠抓“四项活动”,大大增强了社会影响力:抓阵地建设活动,形成“书、刊、报、网”为一体的理论阵地格局;抓人才建设活动,建立了社会科学人才库,使社科队伍呈现出既有领军人物,又有后备力量的局面;抓科普科研活动,取得了科普活动全方位辐射、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广泛覆盖、省市级社科研究基地作用凸显的社会效应;抓社科平台建设活动,积极强化社科工作基础。
绵阳市社科联特色工作之三:硬实力“果”。
社科联能否在社会上有地位、有说服力,关键在于多出成果、多出精品,靠实力说话。绵阳市社科联社科优秀成果评奖的成功做法在于:规范评奖程序,提高社科优秀成果评选的权威性,激发了社科研究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服务中心、服务大局为指针,加强应用对策研究,提升了为绵阳地方发展服务的能力;以发挥智库作用为目标,推动了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建言献策渠道的畅通,“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充分发挥。
绵阳市社科联特色工作之四:生命力“联”。
社科联最大特点是“联”,突出优势是“联”,着力重点也是“联”。绵阳市社科联通过充分发挥“联”的作用,彰显了“合”的功能。突出“上联”,主动对接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准确把握领导决策需求,积极找准工作定位;主动“下联”,健全组织体系、加强基层基础、创新方式方法、拓宽服务渠道,实现有效互动;积极“外联”,对外加强与省外学术界的沟通联络,对内举办和参与多类型、多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
绵阳市社科联特色工作之五:凝聚力“情”。
社科联只有竭诚把为社科工作者服务作为重要任务,才能将社科联建成更加活跃、更具吸引力的“社科工作者之家”。绵阳市社科联在工作上注重“情”字,强化自身凝聚力,主要经验是:认真倾听、积极反映社科界的诉求和愿望,社科联的“桥梁”“纽带”作用得以显现;切实加强社科联自身建设,干部综合素质得以提升;认真调查研究,尽心尽力服务,把绵阳市社科联建设成了富有凝聚力和亲和力的温馨温暖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