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哲学社会科学70年:来自全省21个市州的调研报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70年概况

(一)发展历程

1.绵阳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孕育准备时期

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同年12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解放了绵阳市境各县,并很快组建了人民政权。从此,绵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当家作主人的崭新面貌,为建设新家园和幸福美好生活而奋斗。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绵阳在进入新中国历史后的长达30年时间里,即使是当时先后作为绵阳专区、地区治所的绵阳县城,其社科界也基本上处于“二少一无”的状态。所谓“二少”,就是一少社科研究机构:只有地委政策研究室和专区(地区)文教局教学研究室两个研究机构,且时断时续,很不稳定,主要任务也仅仅是做一些政策服务性质的工作,全面的社会科学研究并没有开展起来。二少社科期刊:只有在1951年,绵阳教育界创办了《教育通讯》期刊,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这个刊物成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前绵阳地区唯一的一个社科刊物,且被局限在传播教育行政信息的范围内,没有刊载过有影响的社科研究成果。所谓“一无”,就是无社科组织,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有像科技界的科协、文艺界的文联那样的具有独立编制的社科群团组织了。

尽管如此,当时的绵阳地区社科界,却并不是静止的,其社科活动的主要表现有:在中共绵阳地委的直接领导下,以各级党的宣传队伍为主导,结合地委和行署的中心工作,不间断地开展各种群众性学习运动,目的是向广大干部群众灌输、宣传、普及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及知识,以及宣传贯彻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这种情况加上当时持续进行的“扫除文盲”运动,再加上广大干部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熔炼,不仅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原则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在社科战线普遍深入人心,并且培植了有利于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生长的文化和思想土壤,在干部特别是宣传思想工作干部和文化教育战线干部中,逐渐地培育了一批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修养的、有一定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潜在社科人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绵阳解放后的前三十年,看作当代绵阳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孕育准备时期,而真正的形成期则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开始的。

2.绵阳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开启形成时期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首都北京召开。这次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新时期一开始,绵阳社科界专业的和业余的社科工作者,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照耀和激励鼓舞下,努力紧跟全国全省社科界前进的步伐,努力紧跟地区内其他兄弟战线前进的脚步,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奋发图强,积极作为,在1979年到1984年8月的短短五年多时间内,使绵阳地区特别是绵阳城区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态势,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绵阳广大的社会科学工作者,通过自觉带头参加地委组织领导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学习、大讨论,进一步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更加自觉地把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做新时期的促进者。

二是社科研究机构在健全原地区文教局教研室和恢复原地委政策研究室工作的同时,新成立了地区现代史资料收集整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地区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室。

三是在绵大专院校开始出现群众性的社会科学研究组织,如绵阳农业专科学校于1983年建立了教学研究室。

四是最主要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已有地区农村经济学会、教育学会、心理学会、农村金融学会、会计学会、质量管理协会、计划学会、机械工业会计学会、商业经济学会、粮食经济学会、企业管理学会等10余个地级社科类群众团体成立,并且尚有20来个地级社科群团组织正在筹建中。

五是一批内部出版发行的期刊相继破土而出,如《绵阳农村经济》、《党史文萃》、《绵阳师专学报》(哲社版)、《史志天地》、《绵阳宣传》、《商业经济通讯》、《粮经探讨》等。

六是开始出现了数十本正式出版或内部印行的教材、教参书、工具书、史料书、志书、行业性专用书,加上此期间绵阳作者在各级公开报刊上发表的数以百计的社科类论文和调研报告,初步显示了正在兴起的绵阳社科研究活动的实绩。

由于绵阳社科界迅速出现了这些转折性变化,加上当时全国省地级社科联组织不断涌现,特别是1983年底前,四川省社科联及当时的达县地区社科联、重庆市社科联、乐山市社科联、自贡市社科联已纷纷诞生,受这些发展潮流和省内社科界形势的直接影响,绵阳地区社科联的组建问题,便日益急迫地被提到地委和地区行署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1984年7月,绵阳地委宣传部受地区农村经济学会、地区商业经济学会、地区计划学会、地区财政学会(筹)和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会(筹)等5个社科组织的委托,向地委提交了关于建立绵阳地区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筹备组的请示。同年9月中旬,中共绵阳地委下达《关于同意成立地区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筹备组的批复》,由于绵阳市社科联筹备组准备工作顺利完成,正式成立绵阳市社科联的条件已经成熟。鉴于这种情况,绵阳市社科联筹备组于1985年12月向绵阳市委提交了关于召开绵阳市社科联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报告,并于1986年1月8日得到绵阳市委的批准。

1986年1月21日至22日,绵阳市社科联第一次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召开(见图1)。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17人,与会者共计200余人。关于绵阳市社科联的名称、性质、宗旨、任务,大会通过的章程均作了明确的规定:名称“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简称“绵阳市社科联”。它的性质是:在中国共产党绵阳市委领导下,由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有关边缘科学各学会(协会、研究会)联合组成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它的宗旨是:团结、组织全市专业和业余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开展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活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工作;着重探讨绵阳市两个文明建设中提出的现实问题,促进绵阳市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为振兴绵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图1 1986年1月绵阳市社科联第一次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召开

绵阳市社科联的主要任务:

(1)按照有关规定,对绵阳市社会科学各学术团体、内部刊物进行组织、管理、指导、协调;

(2)推动和组织学术活动,调动会员从事社会科学教学、宣传、研究工作的积极性,维护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正当权益;

(3)动员广大社科工作者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开展咨询服务;

(4)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

(5)编印内部刊物《绵阳社联》通讯,向会员提供学术资料;

(6)组织绵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推荐科研成果;

(7)促进社会科学内部各学术团体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团结,加强与自然科学的联系,推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和发展;

(8)接受市委、市政府和省社科联交给的科研任务,根据会员的提议,开展符合本会宗旨的其他活动。

从此,绵阳市社科联作为市委、市政府联系全市各级各类社科组织和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党和政府推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参谋和助手,开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绵阳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完善时期

自1986年1月21日绵阳市社科联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算起,至2016年3月3日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30年来,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侧重抓绵阳市社科联筹建和市级学会建设,全市社科事业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第二个十年,侧重抓重点社科专题研究,组织全市社科界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开展了一系列重大课题研究,强化社科工作服务中心;第三个十年,侧重抓社科研究支持制度建设、社科普及平台建设、社科智库建设,以及县市区社科联、在绵高校基层社科组织等体系建设,拓展了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领域,促进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全面进步。

(二)组织机构概况

绵阳市社科联是中共绵阳市委、绵阳市人民政府领导下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和团结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社会力量,是绵阳市内民办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业务主管部门。截至目前,全市省市级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社团已经发展到73个,省市级社科研究机构31个,省市级社科普及基地24个,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4个,覆盖了文史哲政经等各学科领域,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完善合理,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绵阳市社科联的代表大会,基本上是遵照章程规定,每五年举行一次。因此自1986年1月21日绵阳市社科联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算起,至2016年3月3日,绵阳市社科联一共召开过七次代表大会。30多年来,绵阳市社科联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紧跟党中央步伐,坚持一切事务都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来开展。每一次代表大会都与时俱进地对章程进行了修改,充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的实事求是精神。

1.绵阳市社科联第二次代表大会

1990年9月19日—21日,绵阳市社科联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出席这次代表大会的正式代表123人,与会者共计180余人,市级领导有20余人参加会议。本次代表大会对章程进行了修改,有三处明显的内容改动,如在宗旨部分增加了“坚持党的十三大提出的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并将代表大会“每三年举行一次”的规定改为“每五年举行一次”,以与市人大、市政府等机构的换届时间相对应。

2.绵阳市社科联第三次代表大会

1995年12月26日—27日,绵阳市社科联召开了第三次代表大会,出席这次代表大会的正式代表129人,与会者共计180余人。这次代表大会根据通过的新章程,绵阳市社科联的全称,由原来的“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更名为“绵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仍简称“绵阳市社科联”;并且特别强调了社科联和各社科团体要发挥应有的“参谋”“助手”“智囊团”的功能和起好“桥梁”“纽带”的作用。

3.绵阳市社科联第四次代表大会

2000年1月12日,绵阳市社科联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出席这次代表大会的正式代表136人,与会者共计180余人。

4.绵阳市社科联第五次代表大会

2004年12月27日,绵阳市社科联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出席这次代表大会的正式代表176人,与会者共计200余人。

5.绵阳市社科联第六次代表大会

2010年12月22日—23日,绵阳市社科联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出席这次代表大会的正式代表198人,与会者共计300余人(见图2)。根据这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新章程,社科联的主要任务由原有的5项增加到11项,如“动员、引导全市各社科团体和广大社科工作者求真务实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和对市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发挥 ‘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以及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促进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发展壮大社会科学理论队伍,培养造就优秀社会科学人才”等,充分反映了新的社科形势对绵阳市社科联工作的新要求、新希望。

图2 2010年12月绵阳市社科联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全市第十二次社科优秀成果颁奖大会召开

6.绵阳市社科联第七次代表大会

2016年3月3日—4日,绵阳市社科联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218名代表参加会议。

大会充分肯定了绵阳市社科联第六届理事会五年的工作,一致认为,过去五年,在绵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四川省社科联和绵阳市委宣传部的具体指导下,绵阳市社科联紧紧围绕中央、四川省委和绵阳市委、市政府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加强群团工作的有关精神,扎实开展理论政策宣传、社科规划、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评奖、智库建设、社科普及、基层组织建设、阵地建设和自身建设等工作,为繁荣发展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服务绵阳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会议对绵阳市未来五年社科工作进行了谋划,提出“12345”工作思路,以强化服务绵阳科学发展为出发点,着力提升社科研究规划与课题研究、学术研讨水平和社科成果评奖质量,切实履行绵阳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职能,不断强化学术氛围和智库建设;深入贯彻实施《四川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不断增强社科普及工作影响力;继续加强社科组织体系建设,不断增强社科界凝聚力;努力提升平台建设和信息交流质量,不断夯实社科事业发展基础;积极推动枢纽型组织建设,着力打造“社科工作者之家”。

大会号召,绵阳市各级社科组织和广大社科工作者,要按照中央、四川省委、绵阳市委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建设新型智库的要求,认真履行《绵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章程》,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绵阳市社科联成立30年来,历经7届理事会,其机关自身建设的人员配备、机构设置、办公条件、制度规范及培养人才等各个方面,都经历了一个由不健全、不完善到逐渐比较健全、比较完善的发展进程,且大体上是直线式前进的。

(三)人才队伍概况

绵阳市社科组织机构包括市社科联,各社科学会团体和市社科联联系的省、市、县(市、区)社科组织,在绵高校(党校),县级社科联。其组织状况及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如下:

绵阳市社科联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的社会科学学术性群众团体,由本会的团体会员和有关专家学者联合组成。1986年1月21日正式成立,至今是第7届理事会。现有理事会理事104人,常务理事49人,其中,主席1人,副主席2人,兼职副主席15人,秘书长1人,兼职副秘书长12人。市社科联机关现有专职干部职工10人。绵阳市社科联按时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及年会,组织活动开展正常,取得了较大成绩,扩大了社会影响。社科学术团体是团结、组织社科工作者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的群众组织。它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市社科联成立而不断发展起来的。截至2018年底,加入市社科联团体会员的学会有市商务协会、市市场信息协会、市图书情报学会、市档案学会、市国土资源学会、市法学会等69个,会员人数近万人。从学会的类别看,文教类15个,经济类24个,管理类30个。这69个学会都按章程选举了理事、常务理事、秘书长、副秘书长,绝大多数学会都是兼职人员或少量的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运行状态比较正常。据2018年年终统计,有达90%的学会组织过学术活动,有的学会开展过人才培训,有的学会开展过咨询服务活动,有的学会办过报刊内部资料和内部图书资料。此外,市社科联还联系着省、市、县级社科研究机构及相关组织。在绵大专院校、党校14所,有7所大专院校建立了社科联。绵阳市社科联命名或联系的31个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其中,省部级社科研究基地8个,市级社科研究基地23个),绵阳市内(省、市、县)级社科普及基地36个(其中,省级9个,市级16个,县级11个),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4个。全市社科研究人员3000人左右,其中,教授、研究员、编审300人左右,副教授、副研究员、副编审、高级经济师、高级政工师2000人左右。

县市区和高校社科联建设情况。早在1986年,江油就率先在绵阳成立了“江油县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但基本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2009年,市社科联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向市委提出加快推进县市区基层社科联建设的方案,并得到签批同意。同年8月,市编委同意各县、市、区建立社科联,并发文确定了县级社科联的“参公”性质,制定了“三定方案”,落实了编制。绵阳县市区社科联从此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仅2009年当年,就有5个县市区成立了县级社科联(见图3)。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全部成立了社科联。在县级社科联成立的同时,作为基层社科组织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各高校也在绵阳市社科联的积极推动下将社科联组织建立起来。目前,全市高校社科联已建立7个。

图3 2009年10月绵阳市社科联组织召开“绵阳市筹建县级社科联培训会”

(四)阵地建设概况

社科阵地是开展理论研究、学术交流、社科普及的重要平台和场所,社科阵地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绵阳市社科事业的发展水平。绵阳市社科联强化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牢牢把握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积极推动理论研究基地、普及教育基地、理论传播和信息汇集发布平台建设,在全市范围内构建起市、县(市、区)上下贯通,机关、科研院所、学校、学会组织分工合作,基地、场馆、媒体融合发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全覆盖的社科阵地网络体系。截至目前,绵阳市社科联阵地建设已经发展到绵阳市内省市级哲学社会科学学会社团69个,拉美研究中心、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四川犯罪防控研究中心、四川网络文学发展研究中心、四川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李白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军民融合战略研究中心等省市级社科研究机构31个,中国“两弹一星”红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社会法制教育普及基地、四川李白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四川历史文化故事普及基地等绵阳市内省、市、县级社科普及基地36个(其中,省级9个,市级16个,县级11个),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4个,覆盖了文史哲政经等各学科领域,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按照依托阵地、整合力量、搭建平台、服务发展的工作思路,以绵阳市决咨委社科专家咨询团为依托,为有效促进绵阳市社科事业蓬勃发展,加快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和理论服务。

创办“中国科技城·绵阳智库论坛”。2014年12月4日市社科联以举办“绵阳市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为契机,以“中国科技城·绵阳智库论坛”(以下简称“绵阳智库论坛”)作为打通学术界和地方党政机关的载体,统领全市社科研讨会、学术交流会,座谈会等,分方面、分系列开展学术研讨和献计献策活动。此后的学术年会,也均冠以“绵阳智库论坛”的名号。

创办“中国科技城·绵州讲坛”。2007年,市社科联制定的社科普及系列“35515”活动方案,其中的一个“5”即是每年以政治、经济、科技、法制、文化五个篇目举办“中国科技城·绵州讲坛”(以下简称“绵州讲坛”)。“绵州讲坛”成了市社科联开展社科普及活动的重要抓手和平台之一。以“绵州讲坛”统领全市社科界开展的社科普及专题报告、讲堂和讲座,即在全市开展的社科普及专题报告、讲堂、讲座,均冠以“绵州讲坛”的名号(见图4)。2007年11月开始,“绵州讲坛”已经在绵阳市图书馆、绵阳市委党校、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开讲,成为提高市民素质的重要阵地;2012年实现“绵州讲坛”电视版、固定讲座;2013年实现“绵州讲坛”人文讲坛、电视台、绵阳晚报“绵州人文”多版互动,使“绵州讲坛”成为开展社科普及活动的重要抓手和平台之一。

图4 2008年3月中国科技城·绵州讲坛邀请四川省社科院院长侯水平作“法学专题讲座”开坛第一讲

深化社科信息工作。为不断夯实阵地建设,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绵阳市社科联以四条措施深化社科信息工作:①通报稿件采用情况传递压力。制发《关于“绵阳社科在线”网站采用信息情况的通报》,对9个县市区社科联、14所在绵高校(党校),骨干市级社科学会(协会、研究会),以及相关部门单位的信息稿件采用情况进行通报,展示成绩,表扬先进,传递压力;将通报抄送各县市区委宣传部和各在绵高校党委、行政,强化各方面抓信息工作的动力。②表彰先进带动面上工作开展。在市社科联年度社科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中,在将社科信息工作纳入综合先进评选的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表彰了社科信息工作先进集体和社科信息工作先进个人。其中,对特别优秀的撰稿人员,还与其单位领导沟通,予以肯定或表扬,从而在全市社科界强化带动作用。③经费支持激励争先创优。对被“绵阳社科在线”网站采用5条以上信息的单位,每条信息给予一定的撰稿补助。积极促成基层社科组织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撰稿人员进行激励,营造争先创优氛围。④搭建平台建立长效机制。改进“绵阳社科在线”网站,更新县市区社科联、社科专家库等栏目,调整充实相关内容,增强点击率,提高各方面用稿积极性。办好理论刊物《绵阳论坛》“绵阳社科界”专栏和《绵阳社科信息》简报,扩大稿件容量。积极与市县媒体加强沟通,提高新闻信息用稿质量。加强与市委信息处的沟通,扩展信息采用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