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攀枝花建市以来哲学社会科学概况
攀枝花建市以来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65年2月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为艰难起步期。这一时期也是攀枝花开发建设初期,全市人民艰苦创业,集中精力建设攀枝花钢铁厂等工业企业,全市没有专业的社科研究机构和社科学术团体,从事社会科学工作的机构主要是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党校系统等少数单位。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开展社科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开展形势任务、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先进典型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例如1965年建市初期,市委宣传部把传达贯彻毛主席、党中央关于攀枝花建设的战略决策作为头等重要任务;1966年,利用《火线报》编排“渡口英雄谱”,大力宣传表彰在攀枝花艰苦创业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和先进典型;1978年8月,大力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广泛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各级党校则主要是举办各种学习班、培训班、轮训班、进修班,对党员干部进行理论培训。
第二个阶段: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2003年12月,为快速发展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攀枝花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一些群众性的社科学术团体发展起来,攀枝花市社科联、攀枝花市委党史研究室、攀枝花市地方志办公室、攀枝花学院等社科工作机构相继成立。攀枝花市社科联的成立使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以社科课题规划、社科课题研究、社科成果评奖、社科知识普及、社科学术交流、社科成果转化、社科刊物编辑等为主的社科基础工作格局正式建立。
第三个阶段:从2004年1月至今,为稳步发展期。2004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发〔2004〕3号)下发;2004年5月,《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努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意见》(川委发〔2004〕13号)下发;2004年9月,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意见,中共攀枝花市委印发《中共攀枝花市委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攀委发〔2004〕24号),并且召开攀枝花市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会,攀枝花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再一次迎来重大发展机遇。这一时期,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经费不断增长,社科学术活动更加活跃,社科工作管理机制逐步完善,社科研究水平不断提升,社科优秀成果大量涌现。
以下将概括介绍攀枝花市哲学社会科学在组织机构、人才队伍、阵地建设三个方面的历史及现状。
(一)组织机构
攀枝花建市初期,全市社科组织机构较少。经过54年的发展,攀枝花市现在已经形成以社科联系统、高等院校系统、社科研究机构和社科学会系统、党校和行政学院系统、党政研究系统、党委宣传系统六大系统为主的社科工作组织架构。社科联系统以攀枝花市社科联、攀枝花学院社科联为代表;高等院校系统以攀枝花学院、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攀枝花广播电视大学为代表;社科研究机构和社科学会系统以攀枝花市委党史研究室、攀枝花市地方志办公室及攀枝花市纪检监察学会、攀枝花市财政学会等市级社科学会为代表;党校和行政学院系统以攀枝花市委党校、仁和区委党校、盐边县委党校、米易县委党校、攀钢党校、攀煤党校为代表;党政研究系统以攀枝花市委政研室、攀枝花市政府研究室为代表;党委宣传系统以攀枝花市委宣传部、东区区委宣传部、西区区委宣传部、仁和区委宣传部、米易县委宣传部、盐边县委宣传部为代表。
(二)人才队伍
由于攀枝花特殊的建设背景,建市初期社科理论人才极度匮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攀枝花市社科组织机构的发展,社科人才队伍逐渐壮大。据攀枝花市社科联2019年初的调查统计,全市社科人才队伍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系统、社科研究机构和社科学会系统、党校和行政学院系统、党政研究系统、党委宣传系统,总数大约5200人。其中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人员大约1000人;本科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85%以上,研究生学历的研究人员共5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理论研究人员31人,博士在读45人;具有正高职称的社科高层次人才约60人,其中省级专家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7人,市级专家28人,四川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理论人才1人,攀枝花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理论人才3人。综合统计情况,攀枝花市整个社科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具备一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实力。
在攀枝花市社科理论人才队伍中,有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扎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开拓创新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洪宝书,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市级教育学带头人,在教育学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著有专著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有2篇被《新华文摘》转载、题录,有9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收录,1篇被收入《中国教育大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卷》,2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5项,攀枝花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6项,撰写的专著《教育本质与规律》在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吴宏放,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攀枝花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党校教学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在《社会主义研究》《理论视野》《理论参考》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期刊发表30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1篇,主编或合作出版专著10部,主持或参与完成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等省部级课题8项,主持完成四川省党校系统重大招标课题、攀枝花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四川省委党校年度课题、攀枝花市软课题等20多项,有29项成果获省部级和市级社科研究成果奖;张旭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物流专家,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5篇,CSSCI期刊15篇,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7部,主持和主研国家、省部级课题15项,获得各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15项,围绕省市多点多极战略形成20余部研究报告和产业规划,为区域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社科阵地
攀枝花市成立初期,社科宣传阵地主要是《火线报》。1985年攀枝花市社科联成立时,全市社科学会的社科理论刊物有10余种。随着社科学会的增多,社科理论研究的加强,社科理论刊物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到1987年增加到21种。之后,经过多次报刊清理整顿,各社科学会和各单位内部理论刊物有所减少,截至2019年6月底,市内保留的社科类内部刊物共有13种,分别是市委宣传部的《影响》(双月刊)、市社科联的《攀枝花社会科学》(季刊)、市委党史研究室的《攀枝花纪事》(双月刊)、市地方志办的《攀枝花史志》(季刊)、市委党校的《攀枝花新论》(季刊)、市教科所的《攀枝花教育》(双月刊)、盐边县委宣传部的《盐边宣传》(季刊)、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攀钢经济管理》(双月刊)、攀钢传媒中心的《攀钢视窗》(季刊)、攀枝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攀煤经济研究》(季刊)、攀钢矿业公司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的《攀矿论坛》(季刊)、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攀西职业教育》(季刊)、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的《铁军魂》(季刊)(见图1)。
图1 攀枝花市部分社科理论刊物
除了上述内部刊物以外,攀枝花市目前还有以下重要社科阵地:第一,《攀枝花日报》,中共攀枝花市委机关报,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第二,《攀枝花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攀枝花市唯一面向国际国内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社科学术期刊,由攀枝花市人民政府主管、攀枝花学院主办,一年出版四期,每期刊登文章20至22篇,每年刊登学术论文80篇左右,2008年,《攀枝花学院学报》创办特色专栏《金沙江文化研究》;第三,中国攀西康养产业研究中心,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扩展);第四,钒钛文化普及基地,攀枝花市唯一的省级社科普及基地,该基地于2014年申请建立,依托攀枝花学院建设,以攀西地区高校师生、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中小学校学生、其他社会群众、地方企业为对象,通过讲坛、论坛、讲座、展板、橱窗、微信、网络宣传、视频、报刊、合办栏目、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等方式,宣传钒钛资源的文化内涵;第五,“攀枝花市民讲坛”,由中共攀枝花市委宣传部、攀枝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主办,攀枝花市图书馆承办的大型公益性讲座,面向广大市民。讲坛创办于2007年8月,每周末定时开讲,内容以传播攀枝花本土文化为主,兼顾文学、教育、历史、艺术、经济、法律、农业等;第六,“攀枝花宣传网”社科工作专栏,攀枝花市社科联于2017年依托“攀枝花宣传网”建立的专栏,是攀枝花市社科联在互联网上对外展示工作的平台和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