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
重点难点 问题解析
一、如何把握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国精神,是指生发于中华文明传统、积蕴于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近些年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中国精神之中包含了两大支柱、六大基石和五大体系。
两大支柱: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发展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共同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意识。在悠久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始终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最有效的精神支柱。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和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进步观念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就我国而言,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因此,改革创新成为我国时代精神的核心。
六大基石: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五大体系:目标(中国梦)、信仰(中国力量)、灵魂(中国精神)、实践(中国故事)、法律(中国法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渗透着中国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故事、中国法治“五大元素”。这五个概念是根据问题导向提出,在逻辑上逐步展开的,有很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理论支撑,并且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提升。“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中国梦的提出,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革命先辈治国方略中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中国力量”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即信仰的力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不强,不仅在于经济实力,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实力,也就是能够凝聚各方力量的共同信仰。“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体,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天为则、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天人合一。“中国故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承载者,讲述中国故事,生动再现中华民族古老智慧和崇高价值,形象描绘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繁荣的绚丽画卷,能够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触摸中华文化脉搏、感知当代中国发展活力。“中国法治”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就是要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优秀的传统,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主要内涵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和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统一的、稳定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精神状态,并通过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道德、心理等各方面得以展现出来。
第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深深地扎根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之中,是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中华儿女凝聚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奋斗,克服万难,生生不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新时期的宏伟奋斗目标,也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历史主题。因此,“爱国”是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这些都说明,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第二,团结统一。它是指中华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维护统一、顾全大局、互助合作的精神。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牢固纽带,是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之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学习,在相互交融中不断发展,从最初的团结统一的意识,发展成为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共识。这种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不论是在祖国顺利发展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都在捍卫国家主权和维护民族尊严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第三,爱好和平。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维护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精神。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不仅表现在中华民族各兄弟民族之间以和为贵、携手共进等方面,而且表现在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休戚与共上。以和为贵、追求和谐、爱好和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主要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
第四,勤劳勇敢。勤劳勇敢是指中华民族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勤勤恳恳,努力不懈,勇于拼搏,敢于斗争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最早形成的民族性格和伦理精神。自古至今,它贯穿于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在中华民族德行的各个方面。依靠这种精神,使中国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能够饱经沧桑而不倒,历经磨难而不亡,创造了为世界称道的灿烂文化成就,为世界的文明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第五,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指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思想,成为激励人民变革创新、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统计,人类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先后曾出现过26种较有影响的文明。然而,由于外敌征服、内部消耗或自然灾害等原因,大多数文明先后消亡,只有少数几种文明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并得到发展,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中华民族所创造和传承的文明。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创新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在处理民族内部各兄弟民族之间、各民族成员之间关系上的要求,也是爱国主义的最基本的要求。因为祖国的统一和全中国人民的大团结,才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成员得以繁荣昌盛的基本条件。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扩展和延伸,是在处理本民族与世界其他国家各民族之间关系上的要求。任何民族的发展都不能是封闭的,只能是开放式的发展。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力量支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得以不断发展延续的保证。这五种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爱国兴邦这一主题,在五千年的发展中,铸造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之魂。
三、为什么要以改革创新为时代精神的核心?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改革创新精神简言之就是锐意改革、创新进取的精神。恩格斯说:“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根本途径,它对于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探索其富有活力的新道路,促进社会主义制度各方面持久、稳定、协调的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构成了我们时代的最强音。改革创新精神,表现了一种求得自身进步、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永远不甘落后的心理状态,也体现了一种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更反映了一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力量。坚持改革创新,是时代的召唤,历史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一个风貌。
第一,时代发展的动力是改革创新。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是改革创新,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规律。无论在任何时代,只要重视改革、尊重创新,就获得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如果不思进取,不与时俱进,不改革创新,就会被历史淘汰。秦国因为有了商鞅变法而称霸七雄,统一中国;汉朝因文景之治,唐朝因贞观之治而使中国傲然挺立于东方,直至康乾盛世。因此,墨守成规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繁荣状态的,只有不断向社会注入新的活力,向社会成员提出理性而富有挑战性的新的奋斗目标,才能促进繁荣的深入发展。社会演变是不可能停止的,停止的只可能是人们的进取与奋斗。若一个国家一旦丧失了开拓创新的动力,丧失了努力的方向,陶醉于眼前的繁荣,沉醉于已有的辉煌,各种危机和矛盾就会酝酿和滋生。18世纪就是这样,乾隆皇帝“持盈保泰”的结果,就是集中精力“虎守成宪”,对眼前的问题作小修小补,而用更多的时间享受盛世的繁华,使封建的盛世一去不返。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因此,我们党带领人民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正是依靠这种精神,中国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需要改革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根据我国特定的国情和需求,决定了我国只有通过全面的改革创新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抓住一些重大科技课题,抓紧自主创新,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
第三,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改革创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改革创新。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才能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才能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和谐相处的社会,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必须弘扬爱国主义?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由于各国地理环境、经济结构形式、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对自己国家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一旦国家获得了全民族的认同,这样的国家就是标准的民族国家。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具有多样性,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各不相同,应当得到尊重,世界多样性的现实应当得到承认。民族国家并不会因为经济全球化而消失,只要民族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因为:
第一,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独立主体。经济全球化既会促进民族国家间交往的增多与便利,也会使民族国家的权力开始发生转移,这样便对民族国家的主体地位和功能提出了挑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产生了一大批世界性、区域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在国家主体对环境污染、人口、资源、贫困和人权等跨国问题虽予以关注但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的情况下,一些国际非政府组织,如国际红十字会、绿色环保组织等,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使得国际政治生活中的“无政府的治理”或“无国家的治理”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现实。但是,这些组织的作用其实是对国家间组织的一种补充,它们不能完全替代国家间组织的作用,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家间组织在国际政治生活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国际社会的众多行为主体中,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社会中最具权威的无可替代的主体。无论与一个国家内的任何组织和个人做何种交往,都必须首先与这个国家打交道,并征得它的认可,否则,一切都不可能。
第二,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同的民族国家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只有国家才是本民族整体利益的最具权威的代表者。国家的产生是民族和文明发展成熟的标志。国家不仅能够凝聚民族的意志、代表社会成员的利益、动员全民族的力量、规划全社会的未来,而且是本民族整体利益的最高代表者。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超越国家界限的经济因素和经济理念,如商品超越国界的交易,资本超越国界的流动,以及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大众文化的普及等,这些都使得人们产生了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平等交往的客观要求。但是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并非经济利益一体化,任何一个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即使在一些国际谈判中也不可能轻易做出让步。例如,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各国最终未能就减排等问题达成一项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所以,世界经济全球化格局的产生绝不是在抛弃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的,只有国家才能维护本民族的经济利益。今天的世界,哪个民族削弱了国家的地位和能力,哪个民族将面临毁灭性的生存危机。
第三,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同的民族国家仍然存在利益冲突,只有民族国家才是国际社会主体间最具权威的相互制约和抗衡的力量。经济全球化在为各民族国家提供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为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借机控制世界、控制他国、窃取别国的利益创造了机会和条件。目前,某些西方发达国家企图控制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本国利益的趋势日益明显。1999年,美国名记者弗里德曼在《新型汽车与橄榄树——理解全球化》一书里有一段话说:“在全球化体系中,美国是唯一的和居于统治地位的超级大国,所有其他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从属于它。……我们不是老虎。全球化才是老虎。但我们最会骑老虎,而且我们正在对其他所有的人说,要么骑上来,要么滚开。我们之所以最会骑老虎,是因为我们把它从虎崽子养大成老虎。……全球化的脸明显是美国人的脸。它有着米老鼠的耳朵,吃麦当劳快餐,喝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用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或苹果公司生产的电脑……”这段话充分暴露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全球化浪潮给其他国家安全带来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才是维护本民族利益、抗衡大国控制和掠夺的最具实力的权威力量。这种抗衡大国控制经济全球进程的权威力量是任何其他组织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
第四,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捍卫民族国家利益就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发展使我们认识到,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导权事实上还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美国等少数西方发达国家霸权主义日益膨胀,他们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现行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大力鼓吹和推行经济全球化,其实质并不满足于经济方面的发展,而是要在经济外衣的掩盖下对其他国家进行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与渗透。某些西方发达国家还认为,冷战结束以后,中国的综合国力发展迅速,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上升,已经成为其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以,企图遏制中国,继续分化和西化中国的图谋始终未变,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理论上鼓吹“中国威胁论”。那么,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什么担心中国强大呢?他们的霸权主义的思维逻辑是:强大了以后就要扩张,而要扩张就要向老牌帝国主义挑战。难道强大了就一定要扩张吗?他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自己的思维来猜测别人的想法。
在新时期,中国本着“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拓展互利合作,增强睦邻互信,深化经济交融,周边外交取得丰硕成果。所以,中国即使强盛了也不会称霸。
经济全球化时代仍是经济一体化与民族国家并存的时代,每个民族国家都有自身的主体利益。全球化进程改变不了主权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基本组成部分的事实,改变不了绝大多数人有民族认同的现状,抹煞不了各民族之间的巨大差异。因此,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有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国家的主体性,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参与博弈,才能掌握民族国家的“命运之环”,创造美好的前途。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并存的今天,离开了民族和国家的根本,失去了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所谓全球意识或世界公民也就只能成为一种无本无源的幽灵。
五、如何理解爱国主义是爱国情感、爱国思想和爱国行为的统一?
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
第一,爱国情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性基础。爱国情感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大地、山川、江河以及社会习俗、传统文化的近乎天生的亲切感和眷恋、热爱之情。这种情感既是一种最朴素的情感,又是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直接的激发力。
爱国情感的表现十分丰富。比如,对故土家园的眷恋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对祖国的辉煌成就的自豪感;对祖国各族同胞的依恋感;对维护国家的国格和人民的人格的强烈要求而产生的民族自尊心;愿意为祖国独立统一和繁荣昌盛而献身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义务感。而对损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一切言行的否定、憎恶、仇恨、义愤的情感同样也是爱憎分明的爱国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爱国思想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理性升华。爱国思想是人们对祖国的理性认识。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会爱之切。当我们对自己民族辉煌的昨天有所了解,就会产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当我们对自己民族屈辱的过去有所了解,就会激发奋进的激情斗志;当我们对自己民族今天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有所了解,就会更加坚定信心,激发我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因此,我们只有正确看待祖国的历史和现实,才能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一个具有爱国思想的中国人,有始终如一地忠于国家,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贡献意识;有维护祖国尊严、民族气节的责任意识;有为国为民,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爱国思想具体体现在:(1)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2)自觉处理好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3)关心国家大事,顾全大局,自觉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中国在短短的改革开放30多年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几百年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全世界第二。中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祖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需要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还需要我们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大学生要自觉地将爱国热情化作爱国行动,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的建设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爱国行为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外化。爱国行为是指人们身体力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在任何历史时期和任何条件下,爱国都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只有将爱国情感、爱国思想外化为具体的爱国行为才具有实际意义,才能成为国家实现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的现实推动力。因而,最有力的爱国方式,不是简单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是要将拳拳爱国之心、殷殷报国之志转化为锵锵爱国之行。
爱国行为在当代生动而具体的体现是“保证国权,维护国格,增强国力”。当代中国的任何一个爱国者,只有致力于“保证国权,维护国格,增强国力”,他的爱国思想情感才会产生现实意义。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爱国,在任何历史时期和任何条件下,都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履行好自己当下的责任,就是具体的爱国行动。”
要实践爱国行为,首先,要有坚定的爱国信念。其次,必须掌握过硬的报国本领。有了过硬的报国本领,实现报国之志才有了条件的保障,否则爱国只能是空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当代大学生能够报效祖国的方式更加多种多样,但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报效祖国,都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过硬的本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实际贡献。最后,人们在践行爱国主义时,也会遇到各种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品质,发扬献身精神、自强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在困难面前不动摇。
爱国情感、爱国思想、爱国行为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三个不同层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逐层递进的。爱国情感是爱国思想的感性基础,爱国思想是爱国情感的理性深化,爱国行为则是爱国情感、爱国思想的必然归宿和实践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