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形象漫谈:中国动画作品中的神话人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在华夏大地上流行一时。庄子以神话传说为素材,塑造了文学史上最早的神话形象。《庄子·逍遥游》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陆永品:《庄子通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藐姑射山住着一个神人,他的皮肤像冰雪一样洁白,他的神情像处子一样柔和;他不吃五谷,吃的是风,饮的是露水;他外出的时候,乘着云气,驾着飞龙,在四海之外游玩。这描写的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逍遥自在的神话形象。宋玉笔下的高唐神女,塑造了巫山神女的美丽形象,其是文学史上最早的女仙形象。《神仙传》中对神仙等神话形象也作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描述:“或者耸身入云,无翅而飞;或者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者化为鸟兽,浮游青云;或者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者吸食而气,辟谷茹芝;或者出入世间而人不识,或者隐其身而莫能见。”神仙能够纵身入云,腾云驾雾直达天庭;也可化身鸟兽翱翔于白云之中,畅游在江海里,飞越穿行于名山大川。还有些神仙以天地之元气为食,或吃灵芝仙草,或出入于人世之间而凡人却看不出他们是神仙,或隐身而别人看不见。神仙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有神仙,就应有其居住修炼的地方。世人幻想在东海有神仙居住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山上宫殿全部由金银材质筑成,山上有很多珍禽异兽、琼浆玉液和灵丹妙药。神仙等神话形象逍遥自在的生活令人向往,世人是如何看待这些神话传说的呢?

一、孔子的鬼神观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之时,周王室礼崩乐坏,王纲解纽,各诸侯国伺机而动,割据称雄,天下处于一个大的分裂和动荡时期。在当时之人看来,鬼神是同质的,是没有区别的。面对自然的神秘莫测,面对社会的剧烈动荡,一代大儒孔子也逃不了时代的局限性,对鬼神的态度极其矛盾。他既怀疑鬼神的存在,又无法做到在思想深处真正、彻底地予以否定,因此他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这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的很多章节中都有直接的体现。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论语·述而》)


这段话的意思是,年老的孔子有一次生重病,弟子们都很着急,尤其是子路,他还为老师向鬼神祷告。孔子问道:“你认为有鬼神存在吗?”子路说:“有。《诔》里面说:为你向上下神祇祷告。”孔子说:“我自己已经祈祷很久了。”最后这句话非常关键,如果直译,意思是我已经祈祷了很久了。但要从这段话来理解孔子对鬼神的态度,如果直译的话,结合上下文语境应该是有一些出入的。在那个年代,崇拜鬼神的行为很普遍,弟子为生病的老师向鬼神祈祷应该是合乎情理的。但孔子为何还要质疑有没有鬼神的存在呢?这说明直译与原文思想内容有些不相符。孔子当时应该是在感慨向鬼神祈祷是没有作用的,是不灵验的,是不可靠的。那么据此可以推测,孔子对鬼神应该产生了一些怀疑。由于受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鬼神思想的影响,孔子又不可能完全否定鬼神,而仅仅持一种怀疑的态度,觉得鬼神观念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有限。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很鲜明的。他承认人世之外的事,但认为人间的事比鬼神重要。孔子不讨论奇怪的事物如鬼神,而只关注人间事物,关注伦理政治,与这些无关的事基本不讨论,装神弄鬼的事孔子从来不说。对于生死,孔子也认为谈不清楚,谈不清楚的事情就不谈,死后世界、鬼神都不谈。在那个生产力极其低下,迷信思想风行的年代,不可能真正能把这两件事弄清楚,所以应该敬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这是《论语》关于孔子对鬼神态度的最著名的一句话。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


祭祀对有着祖先崇拜的古人而言,是十分庄重严肃的仪式,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待神的态度。他并不是完全否定神,如果是完全否定了就不会有“祭神如神在”一说了。因此孔子对祭祀还是非常虔诚的,不是完全否定神。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


这也表明了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敬而远之”是说要虔诚地相信神的存在,但又不能过分地迷恋,而要更多地关注人世间的事情。

所以,归结起来,孔子既承认鬼神的存在,同时又有一些质疑。这种态度与一些当时的迷恋神话的人甚至是一国之君相比,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人们的人本思想。

二、曹操的鬼神观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神话传说经久不衰,秦皇汉武都做过寻神访仙的事。一代枭雄曹操对鬼神的态度则更为理性和清醒。

曹操的一些诗歌很明确地表达了这种思想倾向。他早年的诗歌时常感叹生命无常、人生短促,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对着眼前的美酒,就该痛饮高歌;有酒不喝,人生岁月又能有多久呢?就好像那清晨的露水一般,瞬间就消失无踪。那逝去的日子,实在是太多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仍有终结的时候;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曹操认为,即使再长寿的生命,也免不了灰飞烟灭,人生苦短,转眼就是百年,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人的生命尽管为自然规律所限,但是人可以充分调动积极手段去延长生命,获得长寿。在古代,神龟和腾蛇都体现了浓厚的神学色彩。曹操毫不犹豫地否定了万物不变、人可以成仙不死等神学迷信思想这是其鬼神神观尤为清醒和理性的一面。

因此,曹操早年对神仙的存在是持否定态度的。据《三国志》记载,曹操曾经在担任济南相时有禁断淫祀之风,扫除鬼神崇拜的事迹。其本人诗文也表达了要与鬼神势力相抗争的心迹。《让县自明木志令》中声称自己“性不信天命之事”。《善哉行》中感慨“痛哉世人,见欺神话形象”刘育霞:《论曹操的神仙思想及其游仙诗》,载《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第1页。。在《掩获宋金生表》中他不信天命,曾军法处置“神人宋金生”“禁妖祥之言”。在曹植《辩道论》中也有曹操不信鬼神的记录:“岂复欲观神仙于瀛洲,求安期于海边……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

但是,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认知水平决定了曹操和孔子一样,不可能是纯粹的无神论者。曹操晚年思想较早年有了极大改变,对神仙之术有着深深的渴望。这在他创作的众多游仙诗里有具体的体现。其游仙题材诗歌要么写神仙宴会的欢乐愉悦,要么想象神仙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要么虚构自己与神仙对话,要么表达对不死神药的渴望,表达希望与神仙共同远游、遍览天下名山、腾云驾雾与神仙自由交往、人神同乐的理想。

当然,总的说来,早年的曹操感慨生命无常,否定神仙的存在,晚年的曹操向往神仙世界,渴望神仙之术。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他也是在借助神仙形象来抒发建功立业的现实抱负。因此,相比之下,曹操对鬼神等的存在持比较理性的态度。

三、刘基的鬼神观

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明朝开国元勋。在一些文学作品里,刘伯温就像《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一样神通广大。被人们无限神化的刘基对神仙等神话形象持怎样的态度呢?

刘基认为,赏善罚恶的天神是不存在的。祸与福、正义与邪恶是天地之间普遍存在的,并不受上天的主宰或控制,二者之间没有一定的必然性。善与恶是人为的,好人、坏人是由理气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并不是天神刻意创造出来的。

在《郁离子·天道》中有个叫盗子的人问天道是否好善恶恶,郁离子认为是,盗子便反问他:为什么做善事的人少而做坏事的人多,为什么善良、美好的事情少而邪恶、丑陋的事情多?难道上天把善良当作邪恶,把邪恶当作善良,或者上天本来就不能控制人世万物?这说明刘基对上天好善恶恶表示怀疑,认为祸福不是上天能够控制的,好善恶恶不是上天的有意识行为,人们没有必要怨天尤人责怪上天不公道。

在《诚意伯文集》卷八的《雷说》里,有农夫在田野里耕种却不幸被雷击中死亡。有人认为,这是人有罪遭到了上天惩罚。刘基认为,打雷闪电只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被雷击中纯粹是偶然的,而不是天神在惩罚恶人。刘基在《少微山神仙宅记》中认为,神仙是存在的。


神仙果有宅乎?超无为以至清,与太初而为邻,又乌有所谓宅也。神仙果无宅乎?左带瑶池,右环翠水,绕以赤城,玉楼十二,其传非一,惜乎,吾不得而见之也。世之人由不能见遂并神仙以为无有,呜呼,是非知造化之情状者也。夫造化之神妙岂夫人之所能究哉。《刘基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133页。


刘基认为,常人由于生理局限,往往不能通过感官感觉到神仙的存在,因此也常常否认神仙宅的存在。刘基认为,大自然的神秘是人类无法想象的,很难说有没有神仙之宅。虽然由于人类的认识局限,但不应该质疑神话形象、神仙宅的存在,刘基用生动的语言对神仙境界进行了一番描述。总体说来,刘基对神仙的存在是持肯定态度的。在《郁离子》中,这种思想体现得更为具体。


虺韦问于罗离子曰:“或称神仙,有诸?”曰:“有之。”曰:“何以知之?”曰:“以物。”请问之。曰:“狐,兽也,老枫,木也,而皆能怪变。人,物之灵,夫奚为不能怪变?故神仙人之变怪者也。怪可有不可常,是故天下稀焉。”曰:“神仙不死乎?”曰:“死。”曰:“何以知之?”曰:“天以其气分而为物,人其一物也。天下之物异形,则所受殊矣。修、短、厚、薄各从其形,生则定矣,惟神仙为能有其受,而为能加之?故物之大者一天而无二。天者众物之共父也。神仙,人也,亦自之一也,能超乎其群而不能超乎其父也。夫如是而后元气得以长为之主,不然则非天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虺韦请教郁离子:“有人称述神仙,有神仙吗?”郁离子回答说:“有神仙。”虺韦又问:“凭什么知道有神仙呢?”郁离子说:“根据物。”虺韦请求他解释。郁离子说:“狐狸是野兽,老枫是树木,但都能变成怪物。人是万物之灵,那为什么不能变成怪物?本来神仙就是人变成的怪物啊。怪物可有,不可常有,所以天下怪物就很稀少。”虺韦又问:“神仙不死吗?”郁离子说:“死。”虺韦问道:“怎么知道他死呢?”郁离子说:“天把元气分开就变出万物,人是其中的一物。天下的万物形状不同,就是所容纳的元气各自不一样。长、短、厚、薄各随它的形状,生时就固定了,神仙因为后天对上天之光有所秉受,难道就能超越上天吗?因此世间最大的只有天一个,而没有第二个。天是万物的共同之父啊。神仙是人,也就是天的一个儿子,他能超过万物,却不能超过他的生父。只有这样而后元气才能得以长久做它的主宰,否则也就不是天了。”

从上面这段话中,我们对刘基关于神仙的态度有了一个很清楚的了解。首先,他对是否存在神仙这一问题作了肯定的答复,承认世上存在神仙。其次,在这段话中刘基还解释了神仙稀少的原因,“怪可有,不可常”,怪物可有,不可常有,所以天下怪物就很稀少。再次,刘基认为,神仙虽然存在,但只不过是人类中的变怪者,因此神仙不能永生,最终也会死去。

以上所选择的是我国传统视野中的一些鬼神观,那么民间老百姓又是如何看待鬼神的呢?

四、百姓的鬼神观

自古以来,民间百姓崇奉鬼神,鬼神甚至成为一部分百姓的精神寄托和支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家人平安,人生幸福是每一个人内心的美好愿望,但是现实生活中总会有坎坷、烦恼、病痛等种种不如意,于是鬼神崇拜便随之产生了。例如,人们渴望财源滚滚,便崇拜财神;渴望儿女满堂,就会祈求送子观音;渴望婚姻美满就会祈求月下老人;渴望家庭幸福就会虔诚膜拜福神,等等。可以说,财神、观音、福神、禄神和寿神是最受民间欢迎的神话形象。

常言道,离地三尺有神明。不管社会环境如何变迁,人们所承受的外界压力有多大,千百年来,人们久久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对神灵的信仰。在中国人的信仰体系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神话中的神仙,中国民间很多习俗均与神仙有关。过春节时家家户户要贴门神,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门神是我国民间信仰时间最长、流传最广的保护神之一。门神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原始的意义应该是指祭拜时守住门口之人。最初的门神,常常以桃木雕成,悬挂在门上。相传在唐代,太宗常因噩梦无法入睡,秦琼和尉迟恭自愿守卫他,太宗竟能安然入睡。于是太宗请画匠为二人画像并贴于门上,秦琼和尉迟恭成了门神。此后贴门神逐渐成为一种民间习俗,新春伊始,家家户户都要贴门神、对联。

在众多的民间俗神中,财神是非常著名的神话形象之一,主要有武财神赵公明、关羽,文财神比干、范蠡。旧时除夕之夜,人们总要迎财神,祭财神,认为“财神到家,越过越发”。到了正月初五,传统的汉族民俗是拜财神;正月间送财神,接财神;七月二十二则要祭祀财神生日,又叫财神节。

在我国,观音菩萨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神话形象,在宋代已有“家家观世音”的说法。元明清以至于近代,民众对观音的信仰有增无减,实际上已经成了民间佛教乃至整个民间信仰的核心。观音作为民间信仰的核心,在《西游记》中体现得最清楚。民间至今流传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和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观音会,男女老少都到寺庙里烧香、磕头、吃斋饭。

灶神,民间俗称“灶王爷”“灶王菩萨”。古代时家家户户都供奉着它。到了近代,它还是民间供奉最普遍的神话形象。每年腊月二十三日,进入了传统的“小年”,有一个重要的祭祀活动,便是送灶王菩萨上天。家家户户点上香,摆上供品,放过鞭炮后,希冀把“灶王菩萨”送上了天。第二天,人们就可以打“扬尘”,不至于因打扫惹了“灶王菩萨”。

中国人对神仙等的信仰往往具有功利性的特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渴望通过敬神、拜神寻找寄托与慰藉。神仙是人创造的,被人们通过幻想赋予超人的力量。在普通群众心中,只要是有功于民众或能够为民造福的,都可以成为神仙。一方面对神仙充满敬畏,平时不敢质疑、冲撞;另一方面又有很强的功利色彩,求神是为了求取保佑。人们对神仙的态度基本上是祈福或避祸,这是非常实利的。因此,最受民众欢迎的不是那些顶级的神仙,而是与民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神仙。在每一个神祇原型下,实则潜藏着人类的某些心理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