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相关文献综述
截至2014年8月,在中国知网上输入“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这一关键词,共有178篇文章涉及研究二者的融合问题(来源类别是全部期刊),其中期刊文献145篇(大部分为一般刊物),硕士论文33篇,博士论文0篇;而在这33篇硕士论文中,有4篇是关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问题的研究。
在研究的专著方面,专门针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融合问题”加以研究的理论成果比较有限,坚持融合研究为主题的书籍以辜堪生教授主编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研究——基于对四川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调查研究》(2011)为代表。而张晓川、杨同敏主编的《石圪节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与实践》(2006)、王忠本主编的《企业文化研究》(1995)、包安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1994)等书籍中,只分别涉及了一篇关于二者融合的文章,即《石圪节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与实践》中的《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一文,《企业文化研究》中由上海老凤祥首饰总厂提供的《注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一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中庄福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思考》一文。虽然目前学术界专门研究二者融合的书籍较为缺乏,但这些文章可为二者融合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准备。除此之外,还主要包括马俊才主编的《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李培主编的《新视野新思路: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席文启、刘阳主编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概论》等书籍也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研究提供了理论前提。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研究”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关系研究、企业文化载体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研究。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关系研究
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差异性分析
二者虽同为国有企业的“软实力”,却各自以独立的状态存在,其差异性体现在:一是二者的内涵不同。思想政治工作旨在分析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动态并把握其发展规律,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企业文化则是企业管理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人本管理理论和价值观观念。二是二者属性不同。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在革命、建设以及改革时期的重要法宝,具有明显的教育性和政治性特征,属于政治学领域;企业文化理论是源于西方管理思想的舶来品,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柔性管理功能,属于管理学范畴。与此同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的教育内容,其中第一层次为政治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层次为行政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层次为经济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第四层次为围绕职工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解决个别职工的思想问题。在这四个层次中,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源于党和政府的需要,是宏观政治文化建设层面的内容。第三层次和第四层次主要源于企业自身的需求,是微观企业文化建设层面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是一种属性文化和另一种属性文化的关系。三是侧重点不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开展对党的路线方针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充分发挥主流思想对员工的引导;企业文化侧重于培育独特的企业价值观及企业精神,强调实现企业文化的个性化发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方法上比较注重宣传、教育、灌输和引导等,比较注重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与此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主体是在党委集体政治核心领导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开展系统教育和正面灌输;企业文化则需要实现“旗手文化”与员工参与的有机结合,即充分发挥企业领导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并实现员工对企业文化的了解与认同,通过全员参与来推进和实现。四是历史背景不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一种方式,企业文化则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五是责任主体不同。企业党委书记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第一责任人,与此同时,企业党组织、工会、团委等组织也是其主要实施主体;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管理行为,其责任主体主要为企业管理人员,涉及企业行政、生产的各部门。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共性分析
二者相通性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一是作用对象的同一性。二者以“人”本身为工作的对象,二者都强调对“以人为本”原则的坚持,强调重视人的多层次需求,并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前提,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实现企业管理效能的优化与提升。与此同时,二者都重视人际关系的协调,注意培养人、发展人和调动员工的潜能,重视对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二是最终目标的相似性。二者都以人为主要关注对象,并以影响人的思想,不断提高员工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为目标,坚信员工素质的高低与企业的兴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四有新人”。当然,二者在提升员工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增强其服务意识的同时,还旨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内容的交叉性。即强调二者工作内容上既不是相互包含,又不是完全重合,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交叉依存关系。同时,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二者在内容上具有相似之处,包括企业道德、企业精神、人本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对此,黄智勇在《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关系》一文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相通性,二者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国外先进文化的影响,并共同植根于培育社会主义的先进思想文化。四是工作方式的相似性。由于二者都是基于对企业员工本身的关注,并重视思想文化对员工思维和行动的作用力。而如何更好地影响企业员工,二者需要实现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有机统一。与此同时,二者在注重宣传灌输,重视开展工作的互动性和实践性,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等方式层面具有相似性。
从两者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二者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二者既不相互包含,又不完全重合,而是一种相互交叉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正是由于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使得二者不能相互替代,而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又使得彼此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对方的发展提供推动力。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互动性研究
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机制的分析,学者的视角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企业文化载体作用的发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作用
第一,对于坚持企业文化载体的必要性分析。一是走出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失效性困境的需要。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采用强硬性的灌输式做法,在方式方法上缺乏灵活性,容易使这一工作流于形式。同时由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建设的脱节,也导致其内容的空洞性,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和实效性。二是由于企业文化自身的优越性能更好地弥补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弊端。企业文化载体作用的发挥,旨在将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于各项文化建设内容中,提升企业员工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论,企业文化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和较为丰富的内容,能更好地贴近员工实际,更有针对性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企业文化同时也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管理理论,能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并以其独特的文化管理方式,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此同时,企业文化还能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制,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生产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联系更为紧密。
第二,企业文化载体建设的方法分析。一是完善相关体制建设。如:完善企业领导机制,由企业党政来充当文化建设的小组长,实现企业文化中心与宣传部门的合署办公;建立目标责任制,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传达到各基层部门,并完善相应的考核体制;二是从培育企业精神、打造企业形象以及优化企业环境等方面入手,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热情,推进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内联作用和外塑作用,充分发挥其精神黏合剂的功效,重视企业的职业道德建设、优化人际关系、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感召力等方面着手加以推进。三是推进企业视觉形象的设计,树立企业整体形象;推进企业文化产品载体建设,积累优秀文化理念;创新企业文化的方式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着手加以改进。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企业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本身旨在对全体职工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帮助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助于更好地协调和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能为企业文化建设指明正确的方向。并且能帮助企业员工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尤其是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的文化渗透。另一方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树立企业精神,推进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精神作为一种群体意识,只有深入职工内心才能发挥其真正优势,而如何深入职工内心,其重要的途径在于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这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和手段来进行,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创新精神等内容,有助于提高职工的思想觉悟,协调企业内部外部人际关系,潜移默化地影响职工的思想和行为。与此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精神引导方式,能通过对人的思想行为活动规律的研究来提高人的自觉性,从而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培育企业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可以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对企业精神的培育,能帮助建立良好的企业环境,和谐美好的企业环境能更好地满足员工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优化企业文化环境。能促进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帮助企业坚守道德原则,从而增强企业信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激发员工的内聚力和自豪感,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有助于企业制度文化的形成,使企业制度由外在约束向内在约束转型,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总的来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在更高层次上指导企业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条件和准备。而企业文化作为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式,以此为载体,能充实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将其与企业生产经营结合在一起,避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的“两张皮”存在,提升其工作的实效性,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研究
二者的融合旨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并在此过程中,呈现出诸多的优势。主要包括: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形式,为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寻找突破口;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我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以及提高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等。以此为基础,学术界对二者的融合研究形成了以下理论成果:
1.二者融合的理论前提
对于二者的融合,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给予了相应的理论指导。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为指导,强调国有企业“软实力”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鼓舞人,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为企业发展做贡献。对此,苏丽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中的“需要论”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向人本质回归,并对人的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加以尊重和满足。实际上就是要求二者融合坚持以“员工为本”的原则,实现员工全面发展为目标。第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为指导,实现企业价值观的建构,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员工价值观更加多元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为指导,明确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为企业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为指导,这有助于正确分析企业内部矛盾、企业外部矛盾,帮助企业更好地协调和处理职工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国家的关系。第四,应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坚持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强调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及企业文化建设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或口号层面,在注意“起飞”的同时,也要注意“落地”。与此同时,郭峰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一文中,还指出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等都可以作为其理论基础。
2.二者融合的原则及应规避的误区
二者的融合应坚持的原则包括: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强调二者的融合应立足于对员工的关注和对员工需求的满足,充分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第二,坚持与企业科学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即强调二者的融合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企业经济发展与政治文明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实现企业个人发展、企业目标以及社会发展目标的协调,实现企业当前行为与长期效益的统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第三,心理疏导的原则。即强调充分关注员工的心理诉求,实现员工的内心和谐。员工内心和谐是推进企业员工之间关系和谐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能加强与员工的交流,在沟通过程中了解员工的内心感受和诉求,并完善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推进企业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及配套的制度建设。在此基础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及培训讲座,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书籍读物,有针对性地给员工提供心理咨询与服务。对此,孙洁进一步指出,二者的融合还应坚持主体性、渗透性及指导性原则。王新磊则强调二者的融合应坚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服务效益的原则。侯亚军在《企业文化视角下的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途径探析》一文中还进一步提出了坚持榜样示范原则、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原则。对于二者融合原则的分析,在已有的理论成果中,可以看出“以人为本”是核心原则,只有建立在关心人、满足人需求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调动员工能动性,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自身发展的有机统一。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研究在坚持一定原则的同时,也要避免融合的误区。主要包括:一是避免万能论现象。有的企业为了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开展各项工作时,过度强调二者的作用,甚至认为是万能的,可以解决企业遇到的种种问题。这种过度强化的现象,不仅在理论上是不成熟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伤害。因为它是主观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源,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违背了科学的唯物主义观。二是避免无用论现象。这种“无用论”思想同样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只简单地、绝对地、片面地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却否定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巨大作用,形成了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企业同样应远离这一误区。三是避免空口号现象。现阶段,国内不少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没有认识到现代企业文化的内涵,也不去追求建设现代企业文化的实际意义,仅仅是盲目地随波逐流、追求形式,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大而空的口号,只有表面的远大的抱负,而缺乏客观的实际基础,给人们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四是企业目标的非企业化,都不是罕见的现象。例如:为追求所谓政绩而在企业发展中采取短期行为,损害长远利益者有之;为骗取上级信任或股民支持而虚报企业业绩、说大话、造假账、误国误民者也有之;尽管这些企业的领导者不一定都受到惩处,但这样的企业肯定是不能创造出优秀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五是搞形式主义。形式主义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造成的危害是严重的:它不仅违背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之流于表面、流于形式、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极大浪费,同时也影响了党群关系与干群关系,破坏了党风和政府的声誉与党政干部的形象。
3.二者融合的路径选择
对于二者有效融合的路径选择,目前学术界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第一,强调融合应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肯定了二者融合与市场结合的重要性,强调根据市场的变化更新内容并创新工作方式。若脱离实际,缺乏对市场经济的分析和把握,将影响二者融合的效能。第二,融合应加强党组织的领导。随着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面临问题的复杂化,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企业党组织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者,还应承担二者有机融合的职责,增强企业“软实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第三,融合应坚持人本管理方式。人本管理是二者融合应坚持的主要工作方式,强调以改善企业员工的生活条件为基点;以基础教育、技能教育、家庭教育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以大目标、短计划的方式开展,以服务于企业生产和发展。第四,二者融合的配套机制建设。强调制度建设对二者融合的保障作用,旨在强调推进二者融合相关的激励、保障和作用机制的优化和完善,实现机制之间的和谐统一。第五,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帮助员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解我们的共同社会理想,并在员工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伦理教育等活动,保障企业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第六,培养企业领导者和员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领导者的思想意识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坚持实事求是;领导者的思想必须具有真知灼见;领导者应培养员工主动接受并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识。第七,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促进企业文化建设。这就需要做到优化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有效统一。优化企业的外部环境旨在强调和谐社会的建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优化内部环境则旨在加强企业内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的营造,主要包括:坚持以广大职工群众为根本,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第八,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其顺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并保持和经济工作的紧密结合,通过深入实际、贴近实际,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并以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表达。第九,培养企业精神。企业精神的培育依赖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依赖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外先进文化的借鉴等。与此同时,还应推进二者在人员、组织机构、活动形式、生产经营中心工作、培养职工目标及深化改革等领域的融合。可以说,对于二者的融合研究,学术界已形成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包括丰富的期刊资料和硕士论文资料,这为本书的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学术基础。
(四)研究现状的总体评述
本书回顾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互动性以及融合研究的文献,这些文献成果值得肯定。然而,纵观当前学术界对二者融合理论的研究资料发现,相关理论研究相似性较大、理论论述居多、定量和实证分析相对较少。与此同时,在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上,现有的研究成果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于二者融合研究的基础理论较为缺乏,主要包括:融合的本质、融合的目标以及融合载体,以至于对“什么是融合,如何有效地推进融合”等问题难以把握。二是二者融合理论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在这些研究中,只有部分研究成果谈到了二者融合的理论支撑,并从马克思的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层面展开了论述,但论述过程中,理论支撑显得有些单薄。三是缺少融合的考评机制的研究,从而难以衡量二者融合的实际效果。
针对二者融合研究中还存在的问题,笔者以“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研究”为主题展开深入研究,虽然本书没有实现在选题上的创新,但笔者希望通过此书的探究写作,构筑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和逻辑严谨的行文结构,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的并存;通过对中西方相关理论的借鉴,丰富二者融合的理论内涵,并提升其渗透力与影响力;通过对二者融合理论的本质、载体、目标等基础理论的分析,给予融合较为准确的定位;通过对二者融合考评指标体系的建构实现对二者融合工作的考评,实现二者融合理论的“起飞”与“落地”的有机结合。可以说,通过这一主题的研究,笔者希望立足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共通之处,充分发挥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载体作用,创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其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提升其推进新时期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