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得益于中国与世界逐渐接轨,国内的欧美文学研究在近三十年中硕果累累。20世纪80年代,当文化领域逐渐解冻融冰时,国内就已有不少学者着手译介欧美的文学经典作品,其中绝大部分都曾因政治因素而遭到贬斥。在众多译者、学者的努力下,原先残缺的欧美文学知识谱系,终于日渐完整。在之前几十年的研究中,欧美19至20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品曾经一家独大。而进入这一时期,研究对象逐步涵盖了从古希腊至当下的各个历史阶段,同时在研究方法上,纠正了过度政治化的偏颇。
进入20世纪90年代,出生于民国时期的老一辈的学者逐渐离去,中青年的学者渐成中流砥柱。他们大多熟悉二战后新涌现的西方文学理论,因此在研究视角上更趋多元,现当代作品也逐渐成为研究重点。
到了21世纪,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国内学界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已经大致了解了国际上欧美文学研究的现实状况。在此基础上,当今学者的研究更强调“以我为主”的研究思路。从原来亦步亦趋地跟随西方,到如今质疑欧美文学的话语霸权,并探索用适合我国特点的理论视角来阐释欧美文学。
本书就是作者的一次尝试,它汇集了四位年轻学者的近期成果。第一章研究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这位作家是20世纪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作者综合美国南方文学传统和作家个人特点,提炼出麦卡勒斯小说中的“哥特性”,并详细分析了这一特征的文学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二章研究的是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他的作品多以航空题材为元素,语句精炼,包含哲理性。作者从历时性的角度,逐一研究了他的四部小说,结合多种外文资料,梳理出了作家一生的创作轨迹,并结合西方思想史深入分析了其作品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第三章研究的是中国现代作家对于法国作家福楼拜的接受。作者详细考察了福楼拜作品在母国以及在中国的传播情况。仔细梳理了李劼人、丁玲、矛盾等作家对于福楼拜的审美接受,并且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角度分析了诸多现代作家受到福楼拜影响的原因。第四章是从文化研究的角度阐释简·奥斯丁的作品。作者尤其立足于作家的女性身份和其作品的婚恋主题,充分论述了18、19世纪之交英国乡绅阶层的爱情婚姻观。并用平行比较的方法,从文化角度解释了东西两种婚恋观的差异。
他们顺应时代潮流,在研究中体现出了新意。本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其一,扩展研究对象。麦卡勒斯和圣埃克苏佩里作为20世纪的欧美作家,在西方虽然享有盛誉,但国内学界的关注点大多集中于《伤心咖啡馆之歌》或是《小王子》等个别作品。国内学界对他们的整体性了解比较有限。本书的前两章分别对他们个人的创作风格和代表作进行了全面而细致分析概括。其二,东西互补的视野。福楼拜和简·奥斯丁是被国内学界研究较多的学者。但本书的后两篇论文另辟蹊径,从接受研究和中西对比的角度分析了两位作家的风格特色。
总体而言,本书在充分吸收了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多元视角,在丰富的国内外资料基础上,进行细致梳理,深入分析,并得出有启发意义的结论。当然,由于作者的学识能力有限,许多观点尚不够成熟,分析也不够充分,在此恳请各位读者指正。
作者
201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