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时漫画宋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词,可以说是很多同学的童年噩梦

这些字你明明都认识,合起来却不知道在讲啥,你当然会觉得很难背。只有理解了词,懂得词人到底想表达什么,我们才能牢牢地记住它。

不过在研究词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一个问题:

词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别急!

待混子哥细细道来。

一、起源

在文学界,有一个江湖,叫作:

诗歌江湖

这个江湖里,大佬众多,其中有不少是我们都很眼熟的。

下面重点来了,其实这些大佬背后,大多都有同一个幕后推手——

音乐!

那些曾经的诗歌江湖领袖,大都跟音乐有着不小的关系:

诗经,古老的诗歌形式,里面的诗几乎都可以唱出来。

楚辞,搭配的是楚地的音乐,也就是古时候湖南、湖北的民歌。

汉乐府,继承了前面的音乐,同时又收集了各地的民歌,是汉朝官方指定的流行歌曲。

这里要注意一下:

不是所有的诗都能唱。

这些音乐,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中原音乐

后来,打西边来了一个叫胡乐的。

胡乐是古代少数民族及外国音乐的统称,包括西凉、龟兹、高丽、天竺等地方的音乐。

胡乐来了之后,二话不说就要和中原音乐合体。

大概在隋唐时期,胡乐和中原音乐合体成功,诞生的联名款,叫作燕乐

燕乐一出现,立马火遍大江南北。从朝廷到民间,大家都非常喜欢它。

由此,也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了不起的音乐有了,用啥歌词呢?

在早期,乐工们直接用当时的名诗,搭配音乐演唱。

这里还有个小故事:

有一天,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一起喝酒,看见十几个歌女在唱诗,就要打赌。

第一个歌女唱:

第二个歌女唱:

第三个歌女唱:

这下王之涣坐不住了,说:

结果,那个最漂亮的歌女唱:

这个故事记载在唐传奇小说集《集异记》里,真实性很难说,但确实反映出当时用名诗作歌词是很流行的。

但是随着燕乐的发展,它的旋律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诗已经不能很好地配合音乐的节奏了,一些乐工只好将诗改动一下再来演唱,比如: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为了配合音乐,诗句的某些部分要重复唱,据说有一种唱法是这样的:

渭城,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客舍青青,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劝君更尽,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西出阳关,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也勉强算是可以唱了,但是有些民间乐工发现自己还可以做更多。

据说在盛唐时期,民间就出现了按照音乐来填词的创作方式。

从此,诗歌江湖上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大佬:

词!

就音乐来说,诗和词有两点不同:

1.音乐种类不同

主要是中原音乐

是中外结合的燕乐

2.能唱的数量不同

有的能唱,有的不能

几乎都能唱

二、发展&繁荣

一种文学体裁要想火起来,离不开一个因素:

文人的参与。

文人的参与,会提高新兴文体的文学性、艺术性,而且文人本身的影响力也会让新兴文体传播得更广。

词当然也不例外。

词最开始起源于民间,都是些民间作者在创作,很少有文学名家参与。

据说盛唐时候的李白写过几首词,其中就包括这首《忆秦娥·箫声咽》:

忆秦娥·箫声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可惜的是,这仅仅是据说而已,至今也没有能够证明其作者是李白的确凿证据。

到了中唐,情况好了一些,有些文人偶尔开始写词。比如说有个叫张志和的,写过一首《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飞》: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还有白居易,他写过一首《忆江南·江南好》:

忆江南·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但词的真正崛起,还要到晚唐五代时期。

那时候,商业逐渐发达,娱乐场所越来越多。

而早期的民间词,就是为了娱乐而生的,所以参与填词的文人也越来越多。

这时候,诞生了第一部文人词集:

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鼎鼎有名的

《花间集》对后人写词的影响很大,但是不足也很明显:

《花间集》里的词是文人在吃吃喝喝的时候写的,很大一部分题材都是关于儿女情长和贵族公子的生活。

所以花间词的格调是比较低的,很多文人在这个基础上开始寻求突破。

李煜把酒宴上写吃吃喝喝、情情爱爱的词,变成文人抒发感情的工具,一下子就变得高大上了。

柳永写的词很受老百姓欢迎,不光词写得好,还能自己作曲。

苏轼在婉约之外,开创豪放和旷达的写词风格。

周邦彦吸收前辈的优点,可以说是词的集大成者。

李清照善于展现丰富细腻的感情,语言朴素但又很雅致,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辛弃疾扩展了词的内容。在他笔下,爱国情怀、农村生活的闲适自乐都可以写进词里。

在这些大佬的带领下,词在诗歌江湖上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