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媒体时代的影像:第二届国际摄影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观看的语法”之变革——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背后的影像哲学

罗纳德·德伯特指出,超媒体不仅仅体现了科技的融合,也暗示了电子媒介对于新媒体环境的大量渗透和普遍存在……“超”(意味着超越或超出)强调了这个新环境的两个核心特点:传播发生的速度和不相关联的媒体的互文性或互操作性……连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单一的无缝数字—电子—传播网。Deibert, R. J. Parchment, Printing, and Hypermedia: Communication in World Order Transformation.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114-115.

本文关注超媒体时代的诸多技术向度之一,即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为此我们首先提出哲学上的虚实关系,并且探讨摄影技术对于虚实关系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建构了一整套成熟的“观看的语法”;接下来关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对于“观看的语法”的重大技术突破及其哲学意义。

一、虚实关系:哲学与摄影

虚实关系,是哲学上的一个永恒话题。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洞穴隐喻”,其目的就是厘清“虚拟现实—现实—超越现实”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古希腊的另一位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实在—潜存”这一对经典的哲学范畴,深入思考了“无中生有”“虚实相生”这个基本命题。英国现代哲学家贝特兰·罗素的《现象与实在》更是西方摄影理论界必读的经典文献之一,借助“事物好像是什么”与“事实究竟是什么”之区别,罗素指出画家、艺术家与科学家、哲学家在观看方式上的根本差异。

人脑所接受的信息90%来源于视觉。几乎所有哲学家都是将视觉作为人类感觉的出发点,来探讨虚实关系的。因此,虚实关系首先涉及的是一种影像哲学。影像是世界的构成方式,这是影像哲学的立论前提。摄影术的发明是镜像世界和影像仿真领域的第一次伟大革命,第一次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将虚实关系从一个理论问题变成一个技术和实践问题,它使人类对虚实关系的思考从观念和文字层面,上升到了影像复制、记录和表达层面。借助光学—化学影像或光学—数码影像设备,现代摄影师们就像柏拉图笔下的悲剧诗人那样,令人震撼地为我们提供了现实世界的复制品,从“观看的语法”,经由“感觉的语法”,最终引起了“行动的语法”的一次重大革命。著名摄影理论家苏珊·桑塔格对此有过精辟的概括,她说:“照片是一种观看的语法,更重要的,是一种观看的伦理学。”桑塔格:《论摄影》,黄灿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第7页。这里所谓的“观看的伦理学”一向令人颇为费解,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行动的语法”,亦即,我们以照片为媒介,以影像为手段,深刻而广泛地介入现实生活,摄影的出现以及摄影技术的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行为模式,重新塑造了我们的价值体系,为人类行动提供了一种类似于语法那样的规范性体系。

二、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语法革命”

近些年来,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技术逐步走向成熟,意味着从“观看的语法”,经由“感知的语法”,最终走向“行动的语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借助人工智能和数字影像技术,人们不仅像生活在现实中那样,从虚拟世界中获取逼真的视听触觉体验,还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通过一系列控制手段实现了人机交互、人机一体。此外,增强现实技术基于现实,但最终超越了现实,借助虚拟叠加的方式加强了人类的行动能力,人类有了更明亮的“双眼”,更灵巧的“双手”,更不受限的“双腿”,实现了感知能力与行动能力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它通过数字头盔、数据手套等技术设备,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实现感官(视听触)沉浸和人机交互。20世纪20年代,电视机诞生,它以声音和影像并茂的虚拟现实,打开了人类视觉空间,使人们足不出户,遍览天下大事。然而这远非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现实。真正的虚拟现实直接将我们投入虚拟的三维空间,与交互的环境融为一体。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我们能够自由地运动,观看风景,就和真实的世界一样,我们有着足够的自主性。可以说,虚拟现实是人们利用计算机生成一个逼真的三维虚拟环境,将模拟环境、视景系统和仿真系统合三为一,并利用人机交互设备,把操作者与计算机生成的三维虚拟环境连接在一起。操作者通过人机交互设备,以自然的方式(如头的转动、手的运动等)向计算机送入各种动作信息,并且通过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多种感知获得三维感觉世界。

增强现实是人工智能和人机交互的交叉学科,基础技术包括CV(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多模态融合等,虚拟现实的通俗解释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从空间和位置上来模拟人类视觉、听觉、触觉甚至是嗅觉的感受,从而让人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增强现实是人感知的真实世界的增强,打火机、手电筒、望远镜都是传统意义的AR,甚至谷歌地图也是一种AR。虚拟叠加,人机交互,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它们带给人们的共同感受是:虚拟和现实间已没有明显的界限。正如桑塔格所说,在一个由摄影影像统治的世界,所有边界都是任意的桑塔格:《论摄影》,黄灿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第36页。

自诞生之日起,摄影便既是一种“虚拟现实”技术,又是一项“增强现实”技术。美颜相机让我们现实世界中的脸增强了美丽属性,Photoshop、Lightroom这些后期处理软件,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将虚拟世界的内容叠加到了现实世界。照片不仅仅是现实世界的镜像,而且实实在在地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人机交互”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着。桑塔格说,在影像中遭受痛苦是一回事,与拍摄下来的痛苦的影像生活在一起是另一回事,影像本身就是对生活的干预,不管它强化了良心和同情心,还是相反,对苦难影像的司空见惯最终使得我们的道德感更加麻木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