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扩大战果
朱元璋凭借手中的四千兵力,乘夜攻打定远,定远守将缪大亨投降朱元璋。紧接着,朱元璋率军乘势攻南下攻下滁州。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见到了李善长。两人洽谈许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规劝朱元璋学习刘邦的知人善任、爱护贤良。朱元璋很欣赏李善长的才能,就任命李善长做自己的幕府书记。
攻下滁州之后,朱元璋的姐夫李贞、亲侄子朱文正以及外甥前来投靠,朱元璋还给这个外甥起了个响亮的名字------李文忠。看到这里,了解明史的读者应该很清楚,这个李文忠,后来领兵作战被册封为曹国公。
此时的郭子兴受到赵均和孙德崖的联手排挤,来到朱元璋刚刚打下的滁州。朱元璋见状,立刻将兵权交给了郭子兴。部队稍作休整之后,就发兵攻打和县,因为朱元璋手下猛将云集,所以和县唾手可得。攻下和县之后,郭子兴非常高兴,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驻守和县。这一年朱元璋28岁,距离他来到郭子兴的军营仅仅只有三年。
在朱元璋手下有不少年长的军官,他们自认为自己年纪大,不愿意听朱元璋这个毛头小伙的调遣。因此,要想在军中树立的威信,一定要制服这些倚老卖老的人。
有一次,朱元璋通知他们来开会,并且朱元璋故意把将军凳撤掉而改成了长凳子,还故意迟到了几分钟。等他入会时,每个人都已经就位,而是给他留了一个最次的座位。朱元璋简单地将情况说明了一下,就让他们自己去商量。但这拨人叽叽喳喳了很长时间,却没有说出个是非来。朱元璋这才把自己的对策说出来,并且讲得头头是道,句句在理,这些军官都很佩服他。
攻下和县之后,朱元璋发现和县的城墙破损严重,如果不及时修补。等到元军进攻时只能和这豆腐渣工程同归于尽。朱元璋将破损的城墙分区交给各将领进行修缮,当然自己也分到一份。但各将领都消极懈怠,哪知道了验收的时候,除了朱元璋负责那边区域,其他地方基本都没有修好。朱元璋大发雷霆,众将见状都十分惶恐,朱元璋说道:“如果下次再敢违抗军令,定斩不饶。”众将都松了一口气,开始尽心尽力的办差,再也不敢松懈。
有一次,朱元璋巡查军营,突然见到一个小孩在门口哭泣,朱元璋前去仔细询问,原来这个小孩儿的父母被强征入伍,家人之间不能相见,因此非常想念。朱元璋看到这恍然意识到军队纪律松散,遂下令将强中午的人全部放回家。还命令部队不得强征壮丁入伍。
公元1353年三月,郭子兴病逝。他的儿子郭天叙继任都元帅,张天佑就任右元帅,朱元璋就任左元帅(次)。但因为朱元璋在这三个人之中最有才能,而且军营中很大一部分士兵是朱元璋招募的,所以朱元璋才是支部队实际的都元帅。驻守和县几个月之后,和县出现粮草短缺,朱元璋认识到和县不是久留之地,开始考虑粮草之事。这时朱升给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朱元璋看来,这个建议是十分正确的。因为过早地称王引起元军的围攻,从朱元璋同志现在的实力实在不能遭受元朝百万大军的围攻,说来也怪,元朝对那些起义军专门打那些称王称帝的。而对那些不称王的起义军反而爱搭不理。
为了解决粮食危机,朱元璋准备渡过长江进攻太平和采石。但朱元璋的部队大多数是骑兵和步兵,正苦于没有水军。在这无可奈何之时,正好有巢湖水军来投靠,巢湖水军的到来,无疑让朱元璋的部队如虎添翼。朱元璋亲自登上战船,数千条战船沾长江而下,进攻太平、采石。朱元璋的第二猛将常遇春一马当先,一举攻克采石。饥肠辘辘的部队看到粮食就欣喜若狂地想把粮食用船运回和县,朱元璋果断砍断船缆,船只全部顺流而下。我认为朱元璋一定学习了韩信的背水一战,将士一看回和县无望,舞士气大振,一举攻下太平。
朱元璋的部队攻占太平、采石之后,朱元璋多次申明军纪,明令不得强征壮丁入征,不得掳掠妇女,不得扰民滋事。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因为朱元璋军队纪律严明,所以当地百姓纷纷拥护他们。当然,对于个别士兵的违纪现象,朱元璋也是毫不留情。
朱元璋在太平设立元帅府,并且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张士诚的军队进攻长三角的元军。朱元璋趁张士诚攻打元军的好机会,亲自率领水陆大军进攻集庆(集庆就是现在的南京)。集庆作为六朝古都,其地理位置自然显而易见。
既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那么它的防守也是十分牢固的。在进攻的第三天,朱元璋的军队击败外围陈兆先部队,所部三万六千余人,归降朱元璋。精通军事的朱元璋知道这些归降的士兵虽然表面上臣服自己,但心里一定存有疑虑。因此,朱元璋从中挑选了500名士卒作为自己的亲兵,而这五百名士兵只用自己身边的冯国用应作为统领。听说之后,这些降兵就深深为之感动。从此甘愿为朱元璋南征北战。
朱元璋的兵员得到补充,战斗力得到加强,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之后,重城集庆被朱元璋攻下。攻下集庆之后,朱元璋改集庆为应天。小明王韩林儿得知此事的之后,就此任命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之后,朱元璋同志又高升了,成为中书省平章。
与此同时,朱元璋在应天设立元帅府,任命廖永安为统军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现在朱元璋的力量虽然比以前要强大得多,但是它所处的形势非常不乐观。在朱元璋的东面和南面是元朝军队,东南方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北面是小明王的军队。但仔细想一下,朱元璋所处的位置还是相对不错的。北方的小明王为朱元璋抵挡了元军的进攻,张士诚和徐寿辉两位军阀多少有点矛盾,况且两人还不足以消灭朱元璋,至于东部的元军,只要朱元璋不去主动骚扰,元军就不会主动出击。因此,朱元璋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朱元璋为了巩固根据地应天,派徐达攻占镇江。为了严肃军纪,朱元璋故意将徐达以纵容士兵并为罪名抓了起来。李善长依计为徐达求情,众将不知是计也纷纷为徐达求情,朱元璋也就顺水推舟免去徐达的死罪。不过要求徐达攻克镇江之后,一定要严明军纪,绝不能烧杀抢掠。众人听罢,无不心惊胆战,都不敢以身试法。
此后,朱元璋派耿炳文攻下长兴;派徐达攻克常州、常熟;派赵继祖攻占江阴;派胡大海攻占徽州、处州。派常遇春攻克池州、衢州。至此,朱元璋的军队控制了太湖以西,南至江苏、AH交接处,前景大为乐观。
“高筑墙”的任务完成之后,开始考虑“广积粮”。军队的粮食主要是依靠寨粮,所谓寨粮就是强征老百姓的口粮。朱元璋也是穷苦大众出身,他明白每逢灾年百姓生活就不尽人意,如果强征寨粮那么百姓生活岂不是雪上加霜。
朱元璋决定大力发展军屯,我们的***主席也说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朱元璋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大力兴修水利。自1360年开始,朱元璋不再征收寨粮。为了储备粮食,朱元璋还全面禁止饮酒。一次,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犯禁,朱元璋大发雷霆,一定要杀掉胡三舍。众人让朱元璋看在胡大海在份上放过胡三舍,朱元璋明白军纪的重要性,朱元璋将胡三舍亲手杀死了。
我们都知道,带兵打仗不仅需要不仅需要武将,更需要谋臣。在当时的乱世上,文人们大可不必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起义,肚子里面有墨水,生活总是有着落的。大可不必像那些没文化而生活又没着落的人一样去冲锋陷阵。因此在朱元璋的部队里大多是一些大字不识一个粗人,文职干部却少得可怜。我们可以打一个比喻,在一个军队里,武将好比一个人的四肢主要南征北战,而文职干部就好比一个人的大脑,负责出谋划策和后勤保障。所以朱元璋在攻城略池的同时,也在四处网络人才。
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请来了文人唐仲实等人,并为这些文人修建了礼贤馆。公元1360年朱元璋又“请”来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号称神人的刘基,这个刘基就是家喻户晓的刘伯温。刘伯温到来之后,向朱元璋提出了“避免两线作战,应该逐个击破”的建议,并被朱元璋所采纳。这个建议大概就使我们想起了二战时期的**德国,一时鼎盛的**德国就是因为两线作战而国力不支又疲于应付,最终被盟军击败。当然他发动战争是不正义的,在反***联盟的反击之下就必然走向失败。
朱元璋征战沙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他的手下不仅勇将云集,而且军队纪律严明。这个历史前鉴告诉我们: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才有可能打胜仗,而一支纪律涣散,溃不成军的军队是不可能打胜仗的。同样,对与一个军队而言,一个出色的将领也很重要。这些历史经验对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军事强国有重要意义,我的要加强军队纪律建设,更要不断培养军事人才。同样对于个人而言,自律也至关重要。因为自律的程度,决定你的人生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