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益一生的专注力训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3 抓住关键期,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中国有句古话叫“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意思是说,人世间的许多事情都有机会之窗,错过了时机,可能就会失败,至少再成功的难度会大很多。

古代先哲的话一点儿都没错。在动物和人的成长发展中,就存在这样的机会之窗,心理学家称之为关键期。

说到关键期,给大家介绍一位奥地利科学家——洛伦兹,他是第一位以心理学家身份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的科学家。

1935年,洛伦兹在研究刚出生的小鹅时发现,小鹅在孵出后的一天内倾向于追逐它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物体。如果它见到的是鹅妈妈,就会跟着鹅妈妈走;如果它见到的是鸡,就会跟鸡走;如果见到的是实验者洛伦兹,就会跟着洛伦兹走,并把他当成自己的妈妈。

但是,如果小鹅在孵出后的24小时内不接触任何动物或人,小鹅的这种能力就会丧失。以后,母鹅和人无论怎么与小鹅接触,小鹅也不会出现追逐他们的情况了。

这也就是说,小鹅出生后的24小时内,是小鹅认知母亲的关键期,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小鹅就会丧失认知母亲的能力。他把小鹅这种无须强化、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反应称为印刻。这一特殊时期就叫关键期或敏感期。

后来的许多研究还发现,这个发展关键期不仅体现在小鹅身上,所有的哺乳动物包括人类,都有关键期。大家一定看到过那些从小和姥姥、奶奶在一起生活的孩子,他们可能终身都无法培养出与父母的那种感情。

心理学家发现,几乎人类的每一种能力都存在关键期。关键期是我们形成某种能力最容易的时期,如果我们在这一时期接受合适的教育,就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错过这一时期,我们就需要花费更多努力才能弥补,甚至永远无法弥补。

一方面,孩子在某一能力的关键期内学习,就会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会很轻松地提高自己的能力。错过了关键期,外部条件再好,个人再努力,效果也不会有那么好。另一方面,在关键期里所形成的能力具有不可逆的特点,它能为接下来的发展打好基础,而且这种影响是持久的、稳固的,很难遗忘和改变的。

举个例子,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在10岁之内,在这个时间段内,掌握一门语言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例如,一个北京的孩子到上海待上半年就能说上海话,再到广州住上一年他又能说广东话了。而一个在上海长大的孩子,18岁的时候考上广州的大学,四年下来,他能听懂广东话,也能说几句,但一开口大家都会知道他不是正宗的广东人。

再举个例子,一位德国的英语教授带着他5岁的孩子到美国做两年客座教授。一年后,他6岁的儿子好奇地问爸爸:“你的英语发音怎么这么差?”

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是这样描述关键期的:

当孩子的某一敏感期出现时,就像一道光线,会照在某些物体上,而被照到的物体就成了孩子的世界。在这一时期,孩子对这些问题充满了激情和冲动,充满了探究和征服的欲望。他能在这个时期内自我调节,会比平常有更强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和自主构建经验。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专注力的关键期。

三岁半是儿童注意力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孩子有这样一些特点:

(1)注意范围扩大,更多的人与事物进入到他们的注意范围之内。

(2)会提出许多问题,对周边的世界充满了疑问。

(3)注意力保持时间短,并且不稳定,容易被周围的新鲜事物所吸引。

(4)有意注意开始发展,无意注意依然存在并占有优势。

(5)动作频繁,到处探索,很少能安静下来,但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会表现得非常专注。

面对这一时期的儿童,我们的建议是:

第一,儿童注意范围扩大是件好事儿,家长要提供更多的合理刺激,比如给孩子买玩具、图书,等等。对电子产品要有所限制——不是完全不让孩子看电子产品,而是要有度。

当孩子提出很多问题——很可能是奇奇怪怪的问题时,家长要耐心解答,并指导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问题上,切忌忽视、回避或拒绝孩子提出的问题。

第二,这一时期的孩子注意力不够稳定,注意也有限,家长应避免让孩子的某一活动持续时间过长。给孩子安排的活动不能太满,一定要让孩子有放松的时间,然后再进行其他活动。

家长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可以提醒他们去注意某一事物,让他们主动搜索要注意的人和事物,或者让他们对指定的事物主动分配注意资源。

这一时期的孩子动作频繁,因为他们是在用动作探索周围世界,家长应该允许并鼓励孩子适当的探索行为。当他们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家长应该跟孩子交流,并一起探索,使他们能够在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上保持注意时长和稳定性。

小学阶段是儿童专注力培养、训练、矫治的关键期。在这一年龄段,如果孩子在专注力上存在问题,家长应高度重视,在科学诊断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矫治与训练。

家长可以在家庭中对孩子的专注力进行训练,如果有必要的话,就要寻求专业机构、专业人员的帮助。时不我待,家长干预的时间越早,孩子的专注力就能越早集中。

有这样一种说法:孩子的不专注现象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动0消失。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缺乏科学依据。真实的情况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不专注行为的表现方式不同了,一些新的症状替代了原先的表现,它并没有消失,也不会消失。

听人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骗别人是道德问题,骗自己是智力问题。我们不能自我欺骗,更不能把自我欺骗用到孩子身上。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见图2-2、2-3)。

图2-2 全国专注力状况

图2-3 小学生不专注认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