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期准备篇
在开启这段狂人摄影日记的旅程之前,请大家随我来做一系列热身动作。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基础知识的储备和基本概念的理解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摄影也不例外,而且这对刚刚开始拿起相机的初学者尤其重要。
在接下来的三章里,我会从前期准备、实地拍摄和后期处理三个方面来讲解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这也是一幅好的摄影作品诞生的必经之路。本章是前期准备篇。而这里我要提到的前期准备又蕴含了另一层意义,那就是对本书后续章节的讲解进行铺垫,对于摄影基础不是很强的读者,耐心仔细地读完本章会受益匪浅。
用艺术熏陶武装自己
摄影术从诞生以来就一直被当作一种纪实的手段,从新闻摄影到自然摄影,照片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大自然的变迁,而这些被相机捕捉到的瞬间很难让人们将之与艺术联系起来,以至于画家在聆听观者点评时,以“画得跟照片一样”为耻。可见摄影和传统的视觉艺术有多么大的差距。这多半是由于摄影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脉相承,一个年代出了若干好的相机,或者几枚好的镜头、高性能的闪光灯等就是壮举,这些技术上的变迁将人们的思维方式定格在科学、严谨的记录、操作复杂的拍摄与暗房技术上,而忽略了摄影本身作为捕捉影像美的艺术价值所在。而这种忽略对于风光摄影尤甚,如果说人文摄影还能表现人性的善与恶而和艺术相关联的话,风光摄影在普通人看来就是记录下一个地点的漂亮景致,再无其他。
我最早开始探究风光摄影的艺术价值是从欣赏爱德华·威斯顿的作品开始的,他的一幅幅图片将曲线与光影的完美组合巧妙地展现在观者面前,让人不自觉地陶醉在大自然的纯影像美之中而赞叹摄影师的视角与眼力。但碍于年龄、阅历和理解力的限制,我当时未能完全领悟这种摄影风格的深刻内在,后来我也如其他摄影爱好者一样去追随安塞尔·亚当斯的步伐,精确计算曝光,最大限度地表现景深和锐度。进入数码时代,各种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和新器材更让我兴奋,并花了好多精力去学习与玩味,但当一切归于平静,喧嚣沉寂下来,我发现我心中始终有一个威斯顿,或者说一个摄影的艺术之梦,这种回归对我来说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我五岁学画,十岁写诗,从孩童时代到青年,直到壮年,我人生中走过的每一步都和各种艺术形式相关联,由于种种原因,我无法接受专业的美术和文学培训,可艺术往往就是一种思考方式,当一个人的大脑沟回中烙上了这种印记,一生都难以抹去。但任何触动又需要一个契机,又是什么促成了我从热衷纪实风光到偏向艺术风光的转变呢?或者说是什么将我内心的艺术细胞转换为摄影作品的呢?我想还是威斯顿,虽然我迟了几年去体会,但终究他对我的影响一直存在着,顿悟也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只不过一旦觉醒,我就像一个武学奇才被打通了任督二脉,顿时身轻如燕,发力自如。
说起风光摄影的艺术价值,就不能不分为两个方面来讨论,故事性和纯影像的美。故事性还是植根于摄影的记录作用,但在记录中表达情感,就像人文摄影的艺术性一样,只不过这里我们借用的元素是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而非社会的广阔舞台。纯影像的美则依仗于摄影师改变视角为我们捕捉物体形态和颜色的美学组合,是纯主观的,无须拘泥于视觉特征的如实描绘,这两者就像美术中的再现性艺术和表现性艺术,或者说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
关于作品的故事性,我来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新月的夜晚摄影师热衷拍摄银河,而拍摄银河本身又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过程,所以很多人会使用赤道仪精确计算银河方位,使用各种公式推算出曝光时间,ISO和光圈的选择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同时器材也做到了最优。当这一切都付诸实施,一幅清晰的银河被拍摄了下来,于是摄影师欢呼雀跃,成就感满满,但他拍下来的是怎样的一张图片呢?多半与下图类似。
这张照片有什么问题呢?从捕捉银河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问题,但这恰恰就是问题所在,一幅单纯的银河悬在天上的图片可以被称作摄影,但最好叫它天文摄影,而不能叫风光摄影。因为从这幅图中丝毫看不到情绪、故事或者表达,可以把它交给一名天文爱好者去研究星空,但实在不能将它和艺术联系起来。同样是银河的拍摄,请再看下图。
这里银河还没有第一张照片拍摄得清晰,但稍微有些审美能力的读者都能看出这张照片从视觉上给人的感觉好很多。橙黄色的帐篷,戴着头灯的旅行者仰望苍穹、湖水、远山,即便悬在天空的银河没那么清晰,强烈的人与自然对话,孤寂与纯净的感觉已经从内心深处生长起来。而这就是摄影在故事性上的魅力,它并未缺少写实,但这里的写实又和记录不同,这个写实场景的选择表达了摄影师的一种心情,而画面中每一个元素,只是参与表达的分子和原子,为整体而服务的个体罢了,这和第一张照片详细而科学地记录银河的形态有本质区别。请再看下面一个例子仔细体会摄影的故事性。
这幅作品从很多方面来讲都不是一张完美的风光片,存在几个刺眼的过曝点,颜色也远称不上吸引眼球。但是这张照片的看点不在于这些瑕疵,而在于整体上芦苇的拱形、金色的主色调和前景的冰雪,一幅恶劣环境下植物生存的画面跃然纸上,让人感动,进而不会再去关注曝光是否合理,景深是否够大等。也就是说,如果作品具有了故事性,而且强大到一定程度,摄影技术上的细节已经没有人再去关注,就像一枚炸弹在眼前爆炸,还会有心思去观看地上的一棵小草吗?这就是局部为整体服务,技术让位于艺术,故事性击败记录性的根本所在。
关于作品纯影像的美,这里也举一个例子,见上图。该作品乍看上去让人有些迷惑,过一会儿也许能判断出这是倒影和实际景物,但是不敢肯定哪边是倒影哪边是实际景物,久而久之也许能判断出来。但这个过程本身说明了人们在看一幅图的时候去寻找画面和实际世界映射的本能,而艺术家在描绘纯影像的抽象美时会竭力阻隔这种联系,而只是表达一种内心的、抽象的形式。这种表达也许不为所有人理解,但是摆在眼前的线条、形态和颜色等元素的美感却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等深入观察发现了画面和自己所熟悉的世界的关联之后,人们在视觉享受之余还会感叹摄影师的独具匠心。
从这点上来说,摄影的抽象表达和美术的抽象表达还不同,美术作品可以完全产生于艺术家的想象,而摄影师需要在大自然中寻找或发现这种意象中的东西。这跟我们前面提到的故事性又有很大不同,而离摄影的纪实性更是遥远。因为拍摄者所要记录的只是一个最小的局部,时间、地点、环境、发生的事情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几根细条、几块颜色。
关于这种捕捉纯影像美的拍摄理念我曾和一位摄影爱好者聊起,他给我看了一张照片,是一座墓碑和旁边的一束玫瑰。他问我这个场景要怎样拍才能拍出艺术感觉,我跟他说要把墓碑大部分都裁掉,只剩下墓碑的一边,然后留着那束玫瑰。他非常错愕,马上反驳道:如果这样裁就看不到墓碑上的字了,也不知道这是块墓碑……
我就跟他讲了纯影像美的概念,他的问题就是把记录仍然放在了摄影的第一位,对于墓碑这个事物的认识先入为主,觉得就该怎样拍。其实墓碑整体都收进来也未尝不可,它符合我刚才说到的故事性的表达。当时的光线暗淡,墓碑本身也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如果当作记录一个人一生的一个片段,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单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种艺术表达不如线条和颜色等纯影像的美来得强烈,所以我选择了舍弃记录这张常人看得出来的真实,而去追求我所发现的美。这种追求过程犹如新生婴儿看世界,他对世界只有好奇,没有了解,他不会让墓碑这个物体固有的形象左右他的判断,而完全是看到了什么表达什么,从好奇出发,从眼睛所见出发。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有这么一座墓碑,在浓雾中的夜晚,三两人祭祀,天空星光璀璨,我也许会拍摄整个场景而不去追求局部。这是因为我感到这样的画面更有震撼力,更利于情感表达。所以,选择往往要根据当时的情况,一幅作品的震撼力也经常由这个选择决定。
对于普通的摄影爱好者,如何去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进而拍出深刻的作品呢?俗话说“功夫在诗外”,培养摄影的艺术眼光往往需要汲取其他艺术形式的营养,比如绘画、诗歌、雕塑、音乐、建筑等。这些其他的艺术形式有的是直接的视觉艺术,比如说绘画,我们可以从中学到构图和用色等方法。有的则是基于另外一种感官的,比如说诗歌,它通过文字描写可以创造出一个意象、一个画面。传统的做法是,我们拍一张照片为它赋一首诗,而更高级的做法则是将诗句中描绘的画面拍出来,这就完成了从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向摄影的转变。音乐也是这样,试想当我们听一段交响乐,脑海里顿时浮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那么在大自然中寻找到类似的场景并拍摄下来,就很符合这种意境。由此看出,即便是不同感官的艺术形式也可以共享一个意象,完成同一种情绪的表达。
也许有人还会问,我虽然能想象出一个画面,但是我在现实中不是找不到,就是拍不出来,这该怎么解决呢?其实这就是一个人对视觉艺术的敏感度不够,或许他的听音很好,或许他的握笔手感很好,但是却不能将意象视觉化。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在继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的同时(比如听音乐或者写作),去观察身边的事物。比如,自己家的厨房、后院、卧室,看颜色鲜艳的物体,看黑白的物体,看物体的线条、形状等。从各个角度观察,竭力发现它们在某一个角度的美感,久而久之这种训练就能提高一个人的视觉敏感性。
说了这么多,其实换成摄影领域一个通俗的说法就是,初级的玩器材,中级的玩技术,高级的玩创意,其实这里创意就是艺术的另一种说法。当然,必要的摄影技术还是要掌握的,接下来我们就讨论一下摄影技术。
摄影技术与知识储备
很多摄影爱好者都有这样一个疑问:“我究竟需要了解多少摄影技术才能拍出好的作品?”我想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误区,因为好的摄影作品并不是由技术来决定的,而更多的是由眼光、视角等这些个人的艺术修为决定的,所以了解多少技术和作品的好坏没有必然联系。但我这么说也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上,那就是对基础知识的了解,试想一个人对快门和光圈都毫无概念,摄影创作又谈何而来?本节就是要对基础知识进行介绍,这里不会大段地讲解数据和科学原理,因为那是相机开放商和工程师的工作,我们作为摄影爱好者只要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与日常拍摄相结合的就行。而且我也不会对各种追焦、连拍的技术进行讲解,因为那和风光摄影无关,在这里我只想就拍一张好的风光片所需要知道的最少知识点进行概括。换句话说,你在了解了本节的内容以后,就可以马上到户外拍一张风景照片了,也就是迈出了进行摄影艺术创作的第一步,后面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实践,反复练习。
让我们来看一下摄影技术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快门:这可能是我们在摄影领域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那么快门究竟是什么,它又决定了一幅照片的哪些方面呢?从风光摄影的角度来讲,快门就关注三件事,快、慢与自动对焦。快门本身其实可以理解为对感光片的一个遮挡物,打开这个遮挡物的时间长短决定了一张照片的曝光,也就是时间越长,感光片见到的光越多,自然我们拍出来的画面就越亮。当然,这是在光圈和ISO不变的前提下。请看下图的两个例子。
左边这张照片的参数是光圈f/11,ISO200,快门速度1/6秒,而右边这张照片的参数是光圈f/11,ISO200,快门速度1/3秒。快门的时间差决定了两张照片的亮度不同,在这里光圈和ISO都不变,而快门速度越快的照片越暗,快门速度越慢的照片越亮。
快门速度还对捕捉移动的物体有影响,如果物体静止不动,那么快门的快慢丝毫不影响拍出来的效果(在有三脚架的前提下,手的抖动这里暂不讨论)。可是当物体动起来时,快快门和慢快门拍出来的影像就截然不同了。比如拍摄一座瀑布,如果我们用很快的快门拍摄,如1/1000秒,那么在这个时间段内,快门是打开的,感光片见光,而由于这个时间很短,瀑布的水花几乎不可能发生什么变化,所以我们会捕捉到一张凝固了形态的瀑布。而当快门速度降低,达到了接近1秒的曝光时间,那么在这1秒钟内瀑布的水花将可能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或者从无到有再到无,这种形态的变化体现在感光片上就是虚化的效果,请看下图的两个例子。
这两幅照片拍摄的是同一座瀑布,抛去颜色等区别,下图的快门速度是1/30秒,下图的快门速度是1/2秒。快门速度的差别造成了左边的瀑布水流形态定格,而右边的瀑布水流形成了虚化的效果。细心的读者也许会问,我怎么知道多少秒的快门速度可以形成定格,多少秒的快门速度可能形成虚化呢?这就要靠经验的积累了,而且也跟当时移动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移动速度越快,定格所需的快门越快,而虚化所需的快门也快一些;物体移动速度越慢,定格所需的快门越慢,而虚化所需的快门也越慢。
光圈:要想了解什么是光圈,我们先要搞清楚景深的概念。根据百科全书的解释,景深是指相机对焦点前后相对清晰的成像范围,景深通常由物距、镜头焦距,以及镜头的光圈值所决定。通常来说,物距越小,焦距越大,光圈越大,景深越浅。由于风光摄影用大广角的情况居多,所以焦距一般都较短,且构图上又往往决定了物距的变化不大,所以光圈成了决定风光摄影景深的最主要因素。那么究竟一幅好的风光摄影作品需要多大的景深呢?用一句话来说,越大越好,因为毕竟风景总是从里到外都清晰才吸引人,而景深越大,则要求光圈越小。在实际风光拍摄中,由于光圈如此重要,所以经常选择光圈优先的拍摄模式,并且将光圈的数值调大,也就是相应地选择了小光圈。请看下面的例子体会大小光圈的区别。
下图的拍摄使用了f/36的光圈,而下图则是f/5,大小光圈造成的背景虚化程度明显不同,景深也就体现得十分明显。那么风光摄影一般该选择怎样的光圈呢?通常来说,我个人喜欢日出/日落选用f/11的光圈,白天f/16,满月夜晚f/8,新月夜晚f/2.8。
ISO:在胶片时代,这个概念就是胶卷的速度,或者叫感光度。这个数值越大,拍出来的照片噪点越多,但是却能相应地提高曝光量,使得快门和光圈的选择更有余地。从风光摄影的角度来说,由于没有太多抓拍的需求,所以ISO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越低越好,尤其是流水长曝的拍摄,需要较慢的快门。但有些时候我们也需要高ISO来增加亮度,比如夜晚拍摄星轨和银河,如果ISO过低,无论怎样调节光圈和快门都达不到记录下星空的目的,与其如此,不如牺牲画质而增加曝光了。请看下图。
这幅夜拍的作品噪点很多,因为我将ISO调到了4000,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天空和前景都能看得清,而如果保持较低的ISO,如200,则光圈达到最大的情况下可能要持续曝光1小时才行,而这样会让星星出现轨迹,不利于银河、极光等对象的拍摄。通常来讲,如果不是进光量有要求,ISO200比较妥帖。
对焦:对焦是风光摄影极其重要的一环,毕竟谁都不想拍出前后都虚的作品。那么对焦需要注意些什么呢?首先就是自动对焦和手动对焦的使用。如果是单张出片,那么大部分情况下自动对焦足矣,而如果是多张曝光合成,则需要使用手动对焦。这是因为如果需要曝光合成,每一幅照片的缩进缩出必须一样,而自动对焦时每次缩进缩出寻找焦点会破坏这种一致性。还有一种自动对焦与手动对焦结合的模式,就是在第一次对焦的时候,使用相机的自动对焦功能寻找到焦点,然后将镜头上的对焦模式改为手动对焦,这样以后再调节曝光时,就可以不用重新对焦而是使用这次自动对焦到达的位置。对于大型风光摄影的对焦,一般取在画面的下1/3处,而无须考虑具体的物体;对于离前景很近的对焦,需要移动对焦点对在前景的细节上。
曝光补偿:一般来讲,在使用光圈优先或者快门优先模式的时候,曝光补偿有很大的意义。这是因为对于快门或者光圈恒定的拍摄模式,相机会寻找正确的光圈和快门组合来完成曝光,如果想要“不正确”的曝光,比如加一挡或者减一挡就要做曝光补偿。而手动曝光需要我们自己选择光圈和快门的组合,所以曝光补偿不起作用。在相机上,曝光补偿又叫EV补偿,如上图所示在尼康相机上用蓝色圈出的按钮。
焦距:也就是镜头的推进推出所到达的焦段。定焦镜头只有一个焦距,比如24mm,而变焦镜头的焦距在一个区间内变化,比如70-200mm的镜头,可以逐渐拉近或放开。在风光摄影领域,焦距的选择和摄影师的拍摄习惯有关,如果是大广角的拍摄,焦距就要尽量短,比如14mm;而拍摄远景或者野生动物,则要选择一个较长的焦距,如200mm。
测光:对于风光摄影来讲,数码单反相机的矩阵/中心测光基本上保证了一幅照片正确曝光。对于大光比的情况,可以使用滤镜,或者使用后期曝光合成,总之没有必要对单点进行单独测光。而点测光更多用于拍摄野生动物和鸟类,所以这里只需采用矩阵/中心测光即可。
拍摄模式:有全手动、程序自动、光圈优先、快门优先和全自动五个模式可选。全手动模式顾名思义就是摄影师根据拍摄的光线条件自主选择光圈、快门和ISO的组合,以期达到相应的亮度效果;而光圈优先模式则是我们设定光圈和ISO值,相机自动选择快门速度;快门优先模式则是我们设定快门和ISO值,相机自动选择光圈。程序自动模式和全自动模式类似,都是由相机自身根据光线条件选择所有参数,只不过全自动模式多了一个闪光灯自动介入的功能。
包围曝光:以一个设定的曝光值为中心,分别做加减曝光的拍摄,步进可以是0.3、0.7、1.0、2.0或者3.0,而拍摄张数也相应地可以是3、5、7、9,这样拍出多张曝光不同的照片,后期可以在Photoshop中进行合成。
间隔拍摄:现代的数码单反相机一般都内置了间隔拍摄功能,并被广泛应用于星轨拍摄、延时摄影等。我们需要设定的是间隔时间、拍摄张数以及启动延迟,然后触发快门进行拍摄,得到的将是一定时间内设定张数的系列图片,可被用于后期组合。通常可编程快门线能够起到相同的作用,但是毕竟额外插线不方便操作,机内这项功能简化了流程。
图片格式:作为较严肃的风光摄影师,一般会采用RAW格式拍摄,而不会采用JPEG这种压缩格式。这是因为RAW格式包含更多的信息,尤其是在单张调节明暗的情况下,更多的信息意味着可以将暗部提亮、亮部变暗,而且RAW格式的白平衡等信息都写到相机的固件里,所以在后期处理时可以随意设定想要的数值。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完全不能用JPEG格式拍摄了呢?也不能这么说。JPEG由于对图像进行了压缩,所以一般来讲尺寸会小很多,有利于节省存储空间,而且写卡速度很快。另外由于大部分看图软件都能直接打开JPEG格式的图片,所以便于预览。对于只是用于网络展示的摄影爱好者,也可以选择JPEG格式。除了以上两种格式,还有TIFF格式,这种格式的图片尺寸比RAW格式还大,同时白平衡等信息也都固定了,好处仅仅是不压缩,所以实际意义不大。
白平衡: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色温。这个数值决定照片的冷暖色调,也就是发黄或者发蓝。通常来讲,使用RAW格式拍摄不必关心这个数值,但是JPEG和TIFF格式则要选择正确的白平衡,比如正午阳光直射下的色温约为5600K,阴天色温为3200K,日出或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000K,烛光的色温约为1000K。一般来讲,自动白平衡就能应对各种情况,尤其是在使用RAW格式拍摄的情况下,白平衡只是为了当时看一下效果,并不影响最终的作品。
色彩空间:相机在拍摄时的色彩空间设置只跟JPEG有关,而跟RAW没有关系,如果选择JPEG格式拍摄,则要选择sRGB色彩空间,在后期处理的章节中还会讲解这个部分。
直方图:一张照片的曝光数据图,可以在每拍摄完一张照片后在相机屏幕上查看,见下图。
最左边的直方图代表了该照片低曝,因为曲线的左侧大面积贴靠在了左边缘(代表低曝)上。而最右边的直方图代表了该照片过曝,因为曲线的右侧大面积贴靠在了右边缘(代表过曝)上。中间的直方图趋于合理曝光,但是左右两个边缘处都有少许贴靠,所以该照片也还是有少许过曝和低曝的情况。
有了以上的知识储备,我们就可以到野外去拍摄了。
摄影器材与户外装备
谈摄影,不能不说说器材,而风光摄影更是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拍摄野生动物不同,风光摄影由于需要远足,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器材一定要轻,为翻山越岭减轻负荷。以下是我个人的装备列表,读者朋友们可以参考。
机身:富士GFX 50S、GFX 50R,尼康D850,尼康D7做备机。尼康无反中画幅相机是我拍摄风光的首选,而尼康系列单反和微单相机则是因为我对大广角的需求。
镜头:富士23mm、32-64mm、120mm,尼康14-24mm、24-70mm、70-200mm、500mm。
滤镜:CPL一般使用在24-70mm镜头上面,而这支镜头我远足的时候很少使用,所以在我的野外生存摄影包里没有偏振镜的位置,也算是减轻了一点点的重量。不过我自己拥有LEE的滤镜系统SW 150和三片GND,有时候我会带到山里去,配合包围曝光,基本上能解决高光比的问题。另外还有一块LEE降10挡灰镜,去海边的时候我很喜欢带上它。
线控:尼康MC-36可编程快门线。用于拍星轨,还具有防手抖、反光镜预升等功能,是摄影包中的必备品。
三脚架:捷信旅行者1545T。从某种意义上说碳纤维不如铝合金结实,不过在稳定性方面还是不错的,主要就是重量轻,适合长途跋涉。
很多时候我会把所有东西都省略,只带一台机身、一支镜头、一个三脚架加上线控就出发了。原因很简单,登山时我只带一个40多升的背包,睡袋、帐篷、防潮垫、食物塞进去就没有多少空间了。
户外装备方面我并不是专家,这里只是从一个户外摄影师的角度来谈,所以以下我提到的户外装备,并不一定就是远足的最佳选择,但对于摄影来讲足够了。
睡袋:从0摄氏度到零下7摄氏度再到零下30摄氏度,我有3个应对不同季节的睡袋。羽绒质地,因为够轻,木乃伊型,因为方便钻进钻出,保暖性好。
帐篷:四季帐篷、三季帐篷,我总共有3顶,特性都是防风性能好,其实帐篷不如睡袋重要,但是我喜欢鲜艳的帐篷作为拍摄的前景。
防潮垫、枕头:都是最轻的装备,薄薄的一层,肯定不舒服,但是携带方便。
烹饪装备:我有一套丙烷加热装置,其实就是一个喷火嘴,可以配上丙烷气罐使用,很轻便,加上铝合金小锅,可以说适合长期在山中露营。不过如果是一天往返的拍摄,我很多时候不带这些装备,只带几个巧克力条。
水:一般我会带上两个水壶和净化水的装置,还有净水药片,这些适合带去一些有水源的地方。不过很多时候登到山顶就什么水源都没有了,这种情况我会带足够的饮用水。
登山杖:轻便耐用,带有防振功能。
头灯:我有两个200流明以上的头灯,照射距离都在100米左右,适合拍摄夜晚的光柱,自己使用也很亮。我还有两个75流明的头灯,开车去露营就足够使用了。
登山靴:我不喜欢穿太重的鞋,所以选择了一款轻便耐用的多天远足登山靴。
冲锋衣、裤子、手套:冲锋衣是为了防风,裤子可呼吸,轻度防水,手套有厚薄两种,主要应付冬夏的情况。
暖宝宝:这个挺好用,尤其在极寒的情况下,全靠那点热量让手脚暖过来,可持续使用10个小时,我一般都带上好几个出发。
防雪裹腿:踩到齐腰深的雪里鞋可能就全湿了,防雪裹腿可以让冰雪只在裤子表面肆虐。
冰爪:我没用很专业的冰爪,其实就是一个防滑鞋套,走在冰上还好,对于登山没有任何意义。
雪鞋:适合冬季野外行走,很厚的雪也可以保证不陷进去,不过极端厚的雪也不行,这个还是有限制的。
滑雪板:分为越野滑雪板和野外滑雪板两种。越野滑雪板比较细,适合不是很厚的,规定路线的滑雪;还有一种是野外滑雪板,在没有路自己找路时使用,要求滑雪板厚,可以压住雪。
防熊喷雾、熊铃、高压喇叭:主要用于对付北美山里众多的黑熊、棕熊及山狮等猛兽,还有麋鹿(攻击性甚至超过熊)。防熊喷雾跟防狼喷雾差不多,让对方睁不开眼睛。熊铃用于提醒熊人来了,快走。高压喇叭可以远距离吓退熊,就像猎枪一样。
以上装备可能还有遗漏,我的原则就是简单、轻便。
场景设计与地点选择
从风光摄影的角度来讲,我喜欢拍两个时间段,日出和夜晚。对于日出的拍摄,我喜欢选择有云的晴天,有前景可以构图,或者是在山上可以俯瞰。夜晚我喜欢拍摄银河和星轨,所以朝向北天空将北极星收入,或者朝向南天空,取银河升起的方向,后者一定要在新月左右,否则什么也看不到了。另外一个考虑就是融雪季节的问题,一般春天是最差的,因为雪开始融化,非常有可能发生雪崩,我不敢拿生命在这个季节冒险。夏天不错,很多地方冰雪都消融了,可以很容易上去,温度也不是太低。但冬天仍然是我的最爱,因为冬天的景致特别,冰雪覆盖大地、烟雾缭绕的清晨等,而且这个时间段基本上没有熊出没的危险,可以放心在野外露营。秋天在这方面就不好,因为秋天熊储备脂肪,会拼命在外面找吃的,碰上的概率很大。
在加拿大落基山这片区域,班夫还是我的首选,一是离我住的城市较近,二是这片山区的景致确实非常棒,有很多面朝东南的选择可以让我拍银河。我也会去贾斯珀和库特尼国家公园搭帐篷,尤其是贾斯珀的Tonquin Valley和库特尼的Floe Lake,秋天就是落叶松金色的海洋。
了解了这些季节的变化和时间段,我就会制订相应的拍摄计划。在本书的接下来几章的实战分析中,我会逐个讲到各种主题的拍摄计划的制订,在这里我只想笼统谈一下场景设计的问题。
风光摄影的场景设计涉及几个方面,但归根到底是要在出发前想好一个画面,所以先从画图开始。这跟设计草图也有几分相似之处,比如预想拍摄一个银河悬在天上,前景有湖水,岸边有帐篷的场景,就可以逐项分析画面的元素,比如帐篷是橙红色的,那么就要到户外用品商店去买这个颜色的帐篷,自然景观我们无法构造,所以就要查找目的地的地形图和方位,确定哪里有这样的景致,再去看天气预报,确定新月的日期、天气状况等,这样一个场景设计就基本上完成了。也许有些读者会问,这样的设计是不是太过于人为,而缺少了捕捉大自然美景的意义?这就看个人想法了,我个人觉得设计场景和捕捉大自然美景并不矛盾,有的放矢地计划拍摄无论对风光摄影的拍摄成功率还是降低风险都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