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教科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引言

我们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上?

这千姿百态、风云变幻的人生到底是什么?

在有限的人生历程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那些人生中必须要做的事情该怎样去做?

当我们行将离开时,该给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

……

记得从十几岁开始,这些问题就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但是,一直没有人能系统地告诉我答案。

大约在55岁前后,回首自己几十年的坎坷人生,再面对着越来越多的迷惘人群,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的迷惘问题,我开始思考该如何解释、如何回答人生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打算在这方面做点事情,让更多的人少一些人生困惑、迷惘和遗憾,多一些成功的可能和人生的快乐、幸福。今年满60岁了,我觉得到了应该做的时候了。

人生的最大困惑和长久迷惘

1968年春天时,我未满13岁,告别了早已不再上课并且多滞留了半年的小学后,便进入了所谓的“中学”。那时的中学上课更不正规,连班级、年组乃至全校的建制都是模仿军事编制的,学校叫“民兵营”,年组叫“民兵连”,班级叫“民兵排”,班干部叫排长和政治干事。在校的高年级学长们忙着到处“串联”和进行派性斗争,我们因年龄小不能到外地去,就留在学校写大字报、开批斗会、挖战备地道、搞军事拉练,穿插着上一些被叫做“政治”、“工业基础知识”(即物理、化学)、“农业基础知识”(即自然、生物)的课程。这个阶段正是我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懵懂形成的青春期,但家长要忙着上班工作和参加“文革”运动,老师被“运动”得晕头转向而人人自危,谁还有闲工夫来告诉我们这些呢?就算他们有时间、有闲心想告诉我们,估计他们自己也闹不清该告诉我们些什么吧。

在中学混了3年多,我们就算毕业了。当年的政策是应届中学(当时已没有高中初中之分)毕业生全部作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插队落户。我不满17岁时便告别了住在县城里的父母,到农村去插队了。按照现在的说法,这就算步入社会了。可是人生的方向在哪里呢?人生的路应该怎么走呢?还是没有人能告诉我。

两年后,我19岁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可以离开农村的机会。“文革”后期,大学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开始招收由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推荐的学生,历史上被称作“工农兵学员”。因为下乡时间短,我还没有入党,只能报中专或者技校,这样我便成了一所电力技工学校的“工农兵学员”,所学专业是汽轮机设备及运行。可怜的是,学校连教材都没有,刚从“牛棚”里解放出来的老师一边带着我们到电厂去“开门办学”,一边领着几个同学参考“文革”前的教科书编写教材,对付着学了两年。毕业那一年,正是中国多灾多难的1976年:3位伟人相继辞世、唐山大地震、“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大事一件接着一件。特别是毛泽东主席的逝世,犹如天塌地陷一样,似乎国家都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了,谁还能帮助我们分析人生、规划未来呢?

真正参加工作以后,我们面临着如何工作、如何进步、娶妻生子、养家糊口、创建未来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逐渐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起步和深化,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人生问题也越来越多,亟需有人指点迷津。遗憾的是,这时的我们依然得不到系统有效的指导,只能是在人生路上东碰西撞地摸索前行。

我在电厂当了1年多工人后,便被提拔到企业管理部门做职员,两年后又调转回家乡进入县、市两级党政机关,从科员、副科长、科长到副局长,做了13年的公务员。38岁时,我主动告别舒适的机关工作,告别了被亲友、同学、同事、领导认为前途无量的仕途,改行到省城、京城做企业管理工作,既经历了省直科研事业单位、国企、外企、民企管理者的多角色转换,也增加了对社会和人生的多角度认知和多层次感悟。

回想步入社会后这43年,每当年龄上一个台阶,我都会觉得前些年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是很幼稚的。30岁时,回头看20岁是这样的感觉;可悲的是,20岁时的自己却觉得已经是很成熟了;所以,30岁时的我就想,20岁时要是能有人指导一下该多好;40岁时,回头看30岁也是这样的感觉;50岁时,回头看40岁还是这样的感觉。

那么,是不是只有我们这些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人才会有这样的人生迷惑和解决需求呢?因为生活和工作等原因,我这些年一直没有中断与60后、70后、80后、90后的交往。在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中我发现,越是出生年代靠后的人,困惑和迷惘越多。

这其中,50后和60后都已步入、已接近“知天命”或“耳顺”之年,困惑和迷惘正在逐渐被时间和年龄冲淡;70后则已经开始慢慢地接近“不惑”,趋于成熟,困惑和迷惘正在逐步减少;而80后和90后呢,前者正值“而立”之年,后者刚刚步入社会或者刚刚迈进高校,正是困惑和迷惘的频发期、集中期。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可归纳为3点:一是关于人生管理科学的系统研究和教育一直没有成型,人生的许多重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明确的回答;二是和平的生活环境以及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人生的欲望更大、更多、更强了;三是社会和人生进入多元化时代,更加复杂,变化更快,人生可以选择的路径更多了。

如果人生只有一种欲望,或者面前只有一条路,相信我们谁也不会迷茫,只要想办法满足这单一的欲望,或者沿着这一条路坚持走下去就是了。可是如果有两条路、三条路,或者有更多的欲望、诱惑摆在我们面前时,不迷茫反倒是不正常的了。

梳理一下人们对人生一些基本问题的困惑和迷惘,大致上可以分为学业、职业、事业、前途、婚恋、信仰、道德、生命、命运、幸福等方面和类别。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人生的价值何在?人生的意义又何在?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人们又哪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时代又怎么能加快前进的脚步?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腐败问题将怎样遏制?人类自身发展的一些问题又将如何得以解决?

人生为什么没有说明书?

我们生活在一个神奇美妙的世界里。一般情况下,我们每一个人都将以现在的生命方式在这个世界上生存3万天左右。在这期间,我们将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体验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之所以神奇,就在于它总是能给我们以未知的新的东西;这个世界之所以美妙,则在于它能让我们在解析未知和解决问题之中获得快乐。

我们也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有很多问题需要有人来解决,其中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在我们自己的人生路上,也同样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而且其中多数问题必须是由我们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缓有急。怎么认识?怎么区分?怎么辨析?怎么解决?

在人生路上,家长、学校和社会可能会教我们一些解决某一个或者某一类问题的方法。但是,有一些关乎我们一生甚至子孙后代的大问题却可能一直没有人严肃认真地来指导,没有人系统深入地来教诲。

所以,绝大多数人都是一直到人老心衰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最重要的问题一直是要靠自悟的啊!可是等有些问题自己悟明白的时候,早已是时过境迁,一切都不可能从头再来了;还有很多问题,直到彻底闭上眼睛可能也没有悟明白,只能带着遗憾到另一个世界去寻找或创造幸福了;更有些问题我们可能从来就没有去悟过,根本就不知道那些还是问题,但那些问题却左右着我们的命运,影响着我们的一生甚至子孙后代。

考古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类历史大约已经有300万年甚至更久了。没有人能统计出地球自诞生以来总共制造出了多少人,估计应该有千亿之巨了吧。而当今世界,更是有史以来生产人口最为丰盛的时代,据说全球每秒钟就有4~5个人被生产出来,每年新生人口1.2亿人以上,数量可谓巨大。

人类自从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各种各样的说明书,那些数不清、说不尽、读不完的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说明书,潜移默化地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了。我们在工作或者生活中,经常会因为遇到了某一个问题,便去翻箱倒柜地找来某一类说明书。

几百年来,人类生产制造那么多大大小小的物质产品都会给出一份使用说明书。奇怪和遗憾的是,每年生产制造出上亿个最为重要的产品——人以后,却从来没有给提供过一份说明书!工业时代以前,人们制造其他物质产品也没有提供说明书,其原因是科学技术不够发达。那么,到了人造卫星能上天、科考“蛟龙”能入海的今天,一切都有说明书了,唯独“人”还是没有说明书。我们不禁要问——人生为什么就没有说明书?

人生又为什么没有教科书?

如果从一个人咿呀学语开始算起,到大学毕业,他一直都在学习。上完幼儿园上学前班,读完小学读中学,读完高中读大学,用了差不多20年的时间。或者说,这不仅仅是20年的时间,而是20年的生命,是一个人1/4甚至是1/3的生命。尤其是在初、高中期间,家长监督孩子学习如同狱警看管犯人,老师则是起早贪晚地诲人不倦,学生更是“三更灯火五更鸡”地学而“不厌”。有人这样评价道:当今中国,最勤奋、最辛苦的是中学生,最忘我、最敬业的是中学老师。被迫也好,自愿也罢,一个人从出生到大学毕业,不知学了多少“知识”。结果呢?走向社会时才发现,学过的好多东西根本用不上,最需要的、最重要的东西却没有学。特别是在必须面对人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时,多数人依旧是茫然不知所措的。

目前中国的教育体系,乃至全球的教育体系,都还没有将人生管理这一课题科学系统地纳入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授课内容。这里所说的系统,一方面是指应该在中小学和大学开设专门的课程,而不是分散琐碎地掺杂在其他一些课程之中;另一方面,是指在师范教育中应该开设人生管理科学专业,为中小学乃至大学的人生管理科学课培养师资。不然,长达12年甚至16年的系统教育,却没有系统地学习到关乎一生甚至子孙后代的人生大学问,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缺憾。

为人父母者,作为某个个人的“生产厂家”,他们似乎应该教授儿女这些人生最重要、最有用的基本理论。但遗憾的是,因为几乎没有人教授过他们,所以他们也只能靠自己去悟。有的父母可能会战战兢兢地将点滴人生感悟告诉自己的孩子,但却大多被儿女以“过时”为借口予以屏蔽;也有的父母快要离开这个世界时才刚刚悟出点儿道理来,但到那时儿女似乎已经不再需要父母指点什么了,因为儿女也已经步入中年,“生米早就做成熟饭”了;还有的父母到离开这个世界时,依然没有悟出个所以然来,只能怀抱着对自己人生的遗憾和对儿女的失望凄然而去。在学校和社会的课堂里,或许会有人零零散散地给我们讲解一些关于人生的道理,或者会教给我们一些能力,但是由于不成系统,或者是过于功利主义,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

不难想象,如果能像研究和传播其他知识那样,有专业,有课程,有教科书,在人生的各阶段学习科学文化和专业技术的同时,还能系统地学习有关人生重大问题的基础理论,他的人生历程和个人发展是否能更顺畅一些呢?他的生命能量和个人成就能否会更大一些呢?他的人生效率和社会贡献能否会更高一些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为了适应社会必须学习很多东西,却为什么没有系统地学到人生管理的科学知识呢?当今社会有那么多的学校、专业和课程,怎么就没有人生学校、人生专业、人生课程呢?这世界上有千万种、亿万种书籍,我们却怎么连一本系统完整的人生教科书都没有呢?

人生是一门科学,可以有说明书和教科书!

当今世界,上至宇宙星空,下至地幔内核,人们什么都在研究,可谓学科林立,投资浩大,成果丰硕。那么,人生究竟可不可以算作一个科学门类,建立一个学术专科,成立一个或者一类机构,动员组织有关的社会力量来加以研究呢?在人生这一广泛而又复杂的概念面前,人们究竟能不能发现一些基本规律,究竟能不能提炼出一些普遍定理,进而形成被大多数人所公认的人生守则呢?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各种物质产品的说明书和各学科的教科书,都是因近现代科技发展、文明进步、社会需求而诞生的。而作为生产力最核心要素的人,更需要人生说明书和人生教科书。需要,并不见得就一定可以做出来,或者是不见得马上就能做出来,但是总应该要有人去努力的!

从古至今,人生之所以没有说明书和教科书,理由大概有3条:一是人类历史风云变幻,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环境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际遇和生活状态,怎么能有统一的说明书和教科书?二是千人千面,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绿叶一样,怎么才能编写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人生说明书和教科书?三是人生旅程漫长复杂,不可预见因素太多,这在人生说明书里怎么说明,在人生教科书里又怎么去教导?

但是,我们千万不要被这些理由所迷惑,认为人生的路上就只能跟着感觉走了。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些问题,又可以看到另外一番景象。

不论世界风云怎样变幻,地球自转并围绕太阳公转等自然规律依旧照常运行,人们必须在自然规律的制约下生活,千古未变。

不论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社会、环境下,生老病死,吃喝拉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规律依旧,千古未变。

不论是千人千面还是亿人亿面,每个人一生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重大问题却都相同或相似,千古未变。

不论人生的路程多么漫长和复杂,人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法则必须遵循,千古未变。

既然最基础、最根本、最主要、最关键的东西都没有变,那么我们从中找出规律并加以说明,应该是能够办到的。

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一种工作,是指发现、总结、提炼普遍真理或普遍定律,并将其推广而且还要得到公认的学术过程;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规律进行分析、解释、预测并且可以进行检验的、有序的知识系统,包括那些可以合理解释并可靠应用的知识。世界上的科学门类不胜枚数,各个门类的科学家更是不计其数,却唯独没有最为重要的人生管理科学及科学家,岂非咄咄怪事?

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一对负责任的父母,应该在孩子刚刚进入青春期阶段就给他们提供出一份人生说明书,应该让孩子在中学和大学阶段能够得到系统的人生教育,让孩子在走上社会之前能对人生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但是,我们无法要求现在的父母都具备这样的能力,因为他们未曾接受过这方面的专业教育和训练。因此,这样的责任应该由社会来承担,因为人生管理科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是中、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

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未来的科学研究、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中,一定会矗立起一门重要的新学科——人生管理科学,也一定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大有建树的人生管理科学家。本书付梓,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投石问路,抛砖引玉,全社会一起来编写《人生教科书》!

人类既然需要人生教科书,按道理又可以编写制作出来,那么就有一个谁来做和怎么做的问题。

谁来做?这是一个关乎全人类的课题,当然要全人类来共同完成。每一位有人生感悟的人都应该参与进来,把自己的真知灼见贡献出来;每一位有志于这项事业的人都应该积极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加入到写作和修订工作中来。我个人的经历、见解和能力是有限的,本书只是发端之作,所以冠名“征求意见稿”,并非谦词,实为问路之石、引玉之砖。

怎么做?梳理出人生的共性、基本和主要问题,分析出其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提炼出认识这些问题的基本观点,甄选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方法,编纂成册,广泛征求意见,不断充实完善,最后定稿,甚至永不定稿。

我们期待更多的有志于研究这一课题或乐于发表个人对人生感悟的朋友共同来编写出真正意义上的人生教科书。我们更期待能够得到社会有关机构的关注和扶持,期待能有文史哲领域专家、学者的参与和指导。

本书将人生过程中的众多重要事项加以梳理,归纳为10大类别,并循此来探求人生的基本问题,力图作出符合规律的说明。

虽然现在多数人都认同“健康是人生第一需要”的观点,但是绝大多数人却做不到始终将健康放在人生活动的首位;虽然学习将贯穿并影响人生始终,但很多人却要到没有学习能力的时候才拍腿慨叹“少壮不努力”。为什么?是因为对人生及命运的认识和观念上还存在着一些偏差。所以,本教科书以《观念与命运篇》开篇。

谨将此书奉献给每一位珍爱人生、思考人生的朋友!

2014年10月8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