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
一、主要技术特点
1.基本概念
灌注桩后注浆(PPG)是指在灌注桩成桩后一定时间,通过预设在桩身内的注浆导管及与之相连的桩端、桩侧注浆阀注入水泥浆,使桩端、桩侧土体(包括沉渣和泥皮)得到加固,从而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小沉降。灌注桩后注浆是一种提高桩基承载力的辅助措施,而不是成桩方法。灌注桩后注浆的效果取决于土层性质、注浆的工艺流程、参数和控制标准等因素。
2.技术原理
灌注桩后注浆提高承载力的机理:一是通过桩底和桩侧后注浆加固桩底沉渣(虚土)和桩身泥皮;二是对桩底和桩侧一定范围的土体通过渗入(粗颗粒土)、劈裂(细粒土)和压密(非饱和松散土)注浆起到加固作用,从而增大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沉降。
3.适用范围
灌注桩后注浆工法适用于各类钻、挖、冲孔灌注桩及地下连续墙的沉渣(虚土)、泥皮和桩底、桩侧一定范围土体的加固。
4.技术简介
对于灌注桩后注浆技术而言,通过对桩身内的注浆管进行预设工作,再对管道相连的桩端、桩侧注入水泥,从而加固桩底和增加整体的阻力,提高桩体的承受力度,减少沉降现象的发生,为提高工程质量做了很好的保障。
5.技术特性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桩基沉渣、泥皮等现象,使用灌注桩后注浆技术能够有效地对这类问题进行控制,能够提升桩基的承受能力,减少桩基的沉降现象。
进行大直径或超长桩施工时,采用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会节省材料,减少相应的桩径,降低工程的成本。
由于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使用范围较广,连不同的地质土层中强风化的岩层都能得到广泛的应用,相对于其他灌注技术有明显的优势。
二、主要技术指标
1.技术指标
根据地层性状、桩长、承载力增幅和桩的使用功能(抗压、抗拔)等因素,灌注桩后注浆可采用桩底注浆、桩侧注浆、桩侧桩底复式注浆等形式。主要技术指标为:
①浆液水胶比:地下水位以下0.45~0.65,地下水位以上0.7~0.9。
②最大注浆压力:软土层4~8 MPa,风化岩10~16 MPa。
③单柱注浆水泥量:Gc=dpd+asnd,式中,桩端注浆量经验系数ap=1.5~1.8,桩侧注浆量经验系数as=0.5~0.7, n为桩侧注浆断面数,d为桩径(m)。
④注浆流量不宜超过75L/min。
实际工程中,以上参数应根据土的类别、饱和度及桩的尺寸、承载力增幅等因素适当调整,并通过现场试注浆和试桩试验最终确定。设计施工可依据现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进行。
2.后注浆装置
后注浆装置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后注浆导管应采用钢管,且应与钢筋笼加劲筋绑扎固定或焊接。
②桩端后注浆导管及注浆阀数量宜根据桩径大小设置。对于直径不大于12000mm的桩,宜沿钢筋笼圆周对称设置2根;对于直径大于12000mm而不大于25000mm的桩,宜对称设置3根。
③对于非通长配筋桩,下部应有不少于2根与注浆管等长的主筋组成的钢筋笼通底。
④钢筋笼应沉放到底,不得悬吊,下笼受阻时不得撞笼、墩笼、扭笼。
三、技术应用要点
1.灌注桩后注浆技术特点
灌注桩桩底后注浆和桩侧后注浆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①桩底注浆采用管式单向注浆阀,有别于构造复杂的注浆预载箱、注浆囊、U形注浆管,实施开敞式注浆,其竖向导管可与桩身完整性声速检测兼用,注浆后可代替纵向主筋。
②桩侧注浆采用外浆管,可实现桩身无损注浆。注浆装置安装简便、成本较低、可靠性高,适用于不同钻具成孔的锥形和平底孔型。
2.灌注桩后注浆技术施工要点
1)后注浆装置的设置规定
①后注浆导管应采用钢管,且应与钢筋笼加劲筋焊接或绑扎固定,桩身内注浆导管可取代等承载力桩身纵向钢筋。
②桩端后注浆导管及注浆阀数量宜根据桩径大小设置。对于d≤1200mm的桩,宜沿钢筋笼网周对称设置2根;对于d≤600mm的桩,可设置1根;对于1200mm<d≤2500mm的桩,宜对称设置3~4根。
③对于桩长超过15m但承载力增幅要求较高者,宜采用桩底桩侧复式注浆。桩侧后注浆管阀设置数量应综合地层情况、桩长、承载力增幅要求等因素确定,可在离桩底5~15m以上、桩顶8m以下,每隔6~12m设置一道桩侧注浆阀。当有粗粒土时,宜将注浆阀设置于粗粒土层下部,对于干作业成孔灌注桩宜设于粗粒土层中上部。
④对于非通长配筋的桩,下部应有不少于2根与注浆管等长的主筋组成的钢筋笼通底。
⑤钢筋笼应沉放到底,不得悬吊,下笼受阻时不得撞笼、墩笼、扭笼。
2)后注浆管阀性能要求
(1)管阀应能承受1 MPa以上静水压力;注浆阀外部保护层应能抵抗砂、石等硬质物的剐撞而不致使管阀受损。
(2)管阀应具备逆止功能。
3)设计规定
浆液配比、终止注浆压力、流量、注浆量等参数设计规定。
①浆液的水胶比应根据土的饱和度、渗透性确定,对于饱和土宜为0.45~0.65,对于非饱和土宜为0.7~0.9(松散碎石土、砂砾宜为0.5~0.6);低水胶比浆液宜掺入减水剂;地下水处于流动状态时,应掺入速凝剂。
②桩端注浆终止工作压力应根据土层性质、注浆点深度确定,对于风化岩、非饱和黏性土、粉土,注浆压力宜为3~10 MPa;对于饱和土层注浆压力宜为1.5~6 MPa,软土取低值,密实黏性土取高值;桩侧注浆终止压力宜为桩端注浆终止压力的1/2。
③注浆流量不宜超过75L/min。
④单桩注浆量的设计主要应考虑桩的直径、长度、桩底桩侧土层性质、单桩承载力增幅、是否复式注浆等因素确定,可按下式估算:
Gc=apd+asnd
式中ap、as——桩底、桩侧注浆量经验系数,ap=1.5~1.8, as=0.5~0.7,对于卵、砾石和中粗砂取较高值;
n——桩侧注浆断面数;
d——桩直径(m);
Gc——注浆量,以水泥质量计(t)。
对独立单桩、桩距大于6d的群桩和群桩初始注浆的部分基桩的注浆量应按上述估算值乘以1.2的系数。
⑤后注浆作业开始前,宜进行试注浆,优化并最终确定注浆参数。
4)后注浆流程
作业起始时间、顺序和速率应按下列规定实施:
①注浆作业宜于成桩2d后开始,不宜迟于成桩30d后;
②注浆作业离成孔作业点的距离不宜小于8~10m;
③对于饱和土中的复式注浆顺序宜先桩侧后桩底,对于非饱和土宜先桩底后桩侧,多断面桩侧注浆应先上后下,桩侧桩底注浆间隔时间不宜少于2h;
④桩底注浆应对同一根桩的各注浆导管依次实施等量注浆;
⑤对于桩群注浆宜先外围、后内部。
5)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可终止注浆
(1)注浆总量和注浆压力均达到设计要求;
(2)注浆总量已达到设计值的75%,且注浆压力超过设计值。
6)注意事项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改为间歇注浆,间歇时间宜为30~60min,或调低浆液水胶比。
(1)注浆压力长时间低于正常值;
(2)地面出现冒浆或周围桩孔串浆。
7)后注浆施工过程中注意事项
后注浆施工过程中,应经常对后注浆的各项工艺参数进行检查,发现异常应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当注浆量等主要参数达不到设计值时,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8)后注浆桩基工程质量检查和验收要求
①后注浆施工完成后应提供下列资料:水泥材质检验报告、压力表检定证书、试注浆记录、设计工艺参数、后注浆作业记录、特殊情况处理记录等;
②在桩身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承载力检验应在后注浆20d后进行,浆液中掺入早强剂时可于注浆完成15d后进行;
③当注浆量等主要参数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9)承载力估算
①灌注桩经后注浆处理后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应通过静载试验确定,在没有地方经验的情况下,可按下式预估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Q uk=μ∑βsi × qsi k+βp × qpk × A p
式中qsi k、qqk——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和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μ、Ap——桩身周长和桩底面积;
βsi、βp——侧阻力、端阻力增强系数,可参考以下取值范围:1.2~2.0、1.2~3.0,细颗粒土取低值,粗颗粒土取高值。
②在确定单桩承载力设计值时,应验算桩身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