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甘棠树下有遗篇,姬虎献儿保姬静
召公姬奭是创建西周王朝又一功臣。周朝初建时他得到北燕的封地。他是武王的亲弟弟,东征指挥部的重要成员。东征结束,在朝中官为太保。曾向武王提出当政者要“敬德保民”、“不要玩物丧志”的忠告,收到了好的效果。周武王死后,他和周公共同辅佐成王。他与周公分陕而治,陕以西的地区归他管理。他在自己的封地,以身示范,带头勤政、廉政,成果卓越。《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召公听颂甘棠树下的故事也以民间传说的形式流传千古:召伯南巡,所到之处不占用民房,只在甘棠树下停车驻马,听颂断狱,搭棚过夜。他死后,人们怀念他,舍不得砍伐他停歇过的树。召公作为在自己封地的统治者,为民众排忧解纷却不肯暂用一下民房,而是听颂住宿于甘棠树下。正因为他如此克己怀德,仁柔如水地待民,后人才作《甘棠》诗寄于深情怀念,诗云:“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细细品味,《甘棠》诗内蕴含着浓浓的情感:“高大茂盛的甘棠树啊,不要去剪它更不要去砍它,召伯当年就住宿在它下边!高大茂盛的甘棠树啊,不要去剪它也不要去折它,召伯当年就曾在它下边乘凉!高大茂盛的甘棠树啊,不要去剪它也不要去拔它,召伯当年就曾在它下边休息!”
该诗虽然是一首颂歌,可作者没有描述召公的功业,也没有渲染他的威仪,只以一种朴素的心声,表达真真切切的爱戴。全诗由观物到思人,由想人到护物,“人”、“物”、“思”交融汇合,“缠绵笃挚,隐跃言外。”笔意纯粹却又见波折,措辞亦有音在弦外之妙。
召公尊重普通老百姓,修养自身的德行。劝农耕作,为民造福。民众“爱屋及乌”,因爱其人,连他曾经栖息过的树也爱之,古往今来,若非真正为老百姓做事的人,是不会赢得人们如此崇敬的。这首《甘棠》诗之所以被后人永久欣赏,后世之所以对召公永久怀念和称颂,不仅仅是出乎对召公本人的敬仰,更包含着人们对统治者的喻示和劝诱,以及祈盼统治者如召公一样待民爱民的心情。
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区西部陕州风景区有“甘棠苑”,也称“召公祠”,它是在原遗址上重建的。召公广施惠政,体恤民情,廉明朴洁,民心千古怀之。
再说另一个召公。西周王朝朝廷官员实行世袭制,召公姬奭的若干代孙召公姬虎为挽救西周王朝也作出了不懈努力。
西周前中期,政治情况较好,社会经济发展也较快。后来西北方向的戎、狄等族一再侵扰,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严重,国力日益衰弱。
约公元前855年,继周夷王之位的是有名的暴君周厉王。周王室在厉王的经营下,大有复现其强大的势头,竟使得正处在上升中的楚人也收敛了几分,去掉了自己的王号。厉王亲征淮夷,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不过,在连年征战之下,国家财政出现了空前的危机。于是厉王便任用了善于理财的荣夷公为卿士,以加强王室的财政收入。荣夷公的主要办法是把山林川泽收归国家控制,这就侵夺了有关的中小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又不许劳动人民进入山林川泽中樵采捕捞,也侵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厉王专利,引起了中小奴隶主和劳动人民普遍不满。
约公元前844年,在朝廷内部,对厉王和荣夷公不满的大臣利用了国人的反对情绪向厉王进谏,先有大夫芮良夫进谏,厉王不听,反而更加紧了政府对国人经济来源的控制。于是国人就发出了强烈的怨言。此时召公姬虎又警告厉王说:“人民已经受不了!”高傲的厉王听后大怒,就把卫国巫士请来,监视和禁止人民的议论。这些巫士号称能通神,大概只要有人发出怨言,他们不在场也能知晓。这就为打击政治反对派做好了准备。面对这样的暴政,国人一时不敢言语,在公开场合,见面时只能用目光传达内心的不满。厉王高兴地对召公姬虎说:“看见没有,我已经制止了人们的议论。”召公却说:“用这种办法堵住人家的嘴,比用泥土堵截大河的水还要危险。大河之水一旦冲垮了堵截,造成的伤害会更大,人的嘴也是如此。所以说,要想去除水患,正确的办法是加以疏导;而对待人民的不满,也应该让他们的嘴说出来,再梳理出他们的主要诉求,研究解决。”这时的厉王,得意忘形,根本听不进任何劝告。而国人也把满腔的愤怒暂时压在心头,等待着那决定性的时刻的来临。
周厉王在位期间,对外连年发动战争,对内经济上实行“专利”政策,政治上施行恐怖统治,任用卫巫严密监视人民,不许人民议论政事,凡被卫巫举报者,立即处死。人们不敢讲话,怒目而视,即使在路上两人相见,只以目相对而视的恐怖局面,这样持续了三年之久。
公元前841年以共伯和为首的贵族,联合城市平民和百工为主体中下层人民(当时称他们为“国人”),包括王宫所属的工匠、卫兵全都参加暴动。这次称为‘国人暴动’。首先在京城爆发,迅速传到四周,平民和奴隶们冲进王宫,周厉王仓皇出逃,渡过黄河,奔匿到彘(zhi读“至”,今山西霍县)。他的儿子姬静躲藏在召公姬虎家里。“国人”包围了召公的住宅,要杀死周厉王的儿子。召公姬虎无可奈何,他想我周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保住姬静就是保住了将来的国君,国安民才能安。最后他把自己的儿子交出去,冒充太子姬静,才算了事。国人推举共伯和代行天子事,由周、召二公共同掌握实权,史称“共和执政”。
“共和执政”十四年,厉王去世,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召公把太子姬静奉为天子,是为周宣王。共伯和又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了。召公对姬静说:“作为国君,首先要爱民,你父亲他的一系列做法,都是损害百姓利益的,所以招致国人暴动。你登基后要多维护百姓利益,这就是我教你读先祖文王六十四卦中的‘损’卦和‘益’卦。绝对不能有损百姓利益。”姬静说:“诺。”
周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周宣王(姬静)登基,继承王位。周宣王在周、召二公的辅佐下,对所处的内部的动荡局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经济上出现短暂兴旺景象,史学上称之为“宣王中兴”。
首先,周宣王在政治上不搞专权,有事与大臣共同商议,毛公鼎上记有:“自己发出的政令要有毛公的签字才有效”。他申令各级官吏不要欺压百姓,不可贪财,不准酗酒,以扭转官府中腐败作风。其次,在经济上,宣王取消了厉王时期的专利政策(即一切土地、山林、河塘为王室所有),放宽了山林川泽的控制,还宣布“不藉千亩”,废除藉田典礼。这样不仅增加了财政收入,还缓和了厉王时形成的紧张的阶级关系。
什么是“藉田”?西周以来,周天子和各级奴隶主贵族控制着大面积的良田沃土。这些土地称为公田,由于当时生产技术低下,耕作公田时需要成千上万的奴隶,进行大规模的集体耕种。奴隶没有自由,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田间劳作还要受到“田畯”鞭打和监督,田地里收获的所有果实,全部归奴隶主贵族所有。奴隶们也有一小块自己的耕地,这块土地上的所有东西才是奴隶的。但是奴隶们只能“公事毕”,然后“治私事”。
废除藉田制,是把贵族、王室的公田分给奴隶们,让他们去耕种,然后王室收取部份成果。从前奴隶集体耕种公田,公田所产全部物产是周王室和贵族经济的主要来源,所以他们对藉田很重视,每年春耕时节,周天子便举行藉田典礼,就是天子在田地上亲自动手挖一铲土,然后百官们跟着挖。然后让奴隶们耕作。
西周初时“天子亲藉千亩”的典礼虽然是摆摆样子,但实际上给大批率领、监督奴隶耕作的百官们,起到了示范、重视农业耕作的作用,使那些“田畯”更忠于职守了。
宣王“不藉千亩”的措施,也使一部份国有土地上的奴隶转化为“隶农”,他们的劳动积极性有所提高,原没有人格的奴隶成为“隶农”,同时,把厉王时遭到严重摧残的农业生产逐渐有所恢复。宣王凭借暂时得到恢复的国力,开始了对外的征战,北伐猃狁、西戎,南征荆蛮、淮夷。使宣王时局得到“中兴”。
由于西周王国是奴隶制国家(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制约),家天下、世袭制、嫡长制,君王中必然会有不肖子孙继位,社会危机必然不是某一王所能挽救的,宣王的“中兴”,只是暂时延缓了社会的崩溃。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宫得继位,称为周幽王,留下“幽王宠褒姒”、“烽火戏诸侯”千古传言。西周王国到周幽王时,终于在天灾、人祸和外族入侵中灭亡了。历时二百五十七年。历史的车轮总是在循环往复中滚滚向前,永不停息。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开始东周王国,开始了我国文化繁荣的历史时期,此是后话。就此搁笔,不再赘述。
参阅书籍:
中华上下五千年,宋涛主编,沈阳:辽海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
中华典故大全集。秦泉主编。外文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
寓言神话大全集,编者:李娟,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封神演义(明)许仲琳著胡青江改编,湖北美术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于丹字解人生,于丹著。东方出版社。
说文解字,姜军主编。汕头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出版。
尚书、论语、孟子等古典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