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开放经济下企业创新资源配置的分析方法
一、企业创新资源配置的博弈论方法
实际上,分析至此我们已经不难理解政府研发补贴、风险投资等政策设立的初衷,基于国家技术进步与企业创新的冲突,理解企业创新资源配置的内外部机理,能够为国家技术进步决策提供更好的参考意见。由于净现流规则在企业创新资源配置分析中所存在的种种缺陷,加之企业与外部市场、竞争者等存在的决策互动,使得博弈论方法成为研究企业创新资源配置的主流方法,众多研究者也认为使用博弈理论进行的分析能够为创新投资决策过程中的真实选择提供支撑(Kong和Kwok,2007;Kauffmanand Kumar,2008;Khansa和Liginlal,2009)。
袁红林、陈小锋(2002)利用中小企业数据,使用“智猪博弈”方法对中小企业选择模仿创新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从资金、人才制约、风险因素三个方面入手,对中小企业在创新选择过程中所面对的劣势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认为模仿创新是中小企业必然的技术创新战略。基于此,文章对中小企业在使用模仿创新过程中应当注意的诸如模仿与抄袭的关系、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关系、与技术率先创新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但美中不足的是,文章使用“智猪博弈”对创新选择的分析并不系统,更多的是基于主观判断,因此也使文章的解释力受到一定制约。
彭纪生、刘春林(2003)从技术创新理论出发,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建立了包含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两种创新模式的博弈模型,得出了我国应以模仿创新模式为主的结论。模型假设存在两个企业(企业1和企业2),均可独立进行一项创新研究,如果企业选择自主开发,则投入的直接成本为c,成功的概率为p,但此时企业的创新过程存在风险。模型假定创新研究获得成功的企业能够获取相应的收益,而失败的企业或者未采用研发活动的企业如果希望共享创新成果则必须支付给成功者使用费用d。考虑到两个企业面临自主创新研究和模仿策略两种选择,模型分析结论认为:高效用的企业选择创新,低效用的企业选择模仿。从现实经济状况来看,即表现为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收益明显高于中国企业,这种现实使其更有积极性进行新产品研发,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种选择可能得不偿失。
Elverfeld(2003)对Mills和Smith(1996)的模型进行了扩展,考虑在具有n个企业的同质产品市场背景下企业的两步博弈:第一步,所有企业同时选择技术;第二步,所有企业进行古诺博弈,根据已选技术的成本函数决定产出。模型假定企业面临着两种不同的生产技术选择,企业可以选择投资使用边际成本较低的新技术,或者选择不进行技术投资而继续使用边际成本较高的原有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即使行业中的企业面对相同的机会,也仍有一部分企业会选择边际成本较低的新技术进行投资,而其他企业则会维持使用原有技术。当技术固定成本上升时,选择进行技术投资的企业数量将会减少;当不同技术的边际成本差异和市场规模增加时,会使选择投资的企业数量增加。
Tseng(2004)研究了柔性制造技术(Flexibl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FMS)战略选择对企业间竞争的影响,使用柔性制造技术的企业在某些原材料未及时准备妥当的情形下能够迅速转向其他生产。模型同样考虑了包含n个同质公司的两步博弈过程,每个公司首先决定使用何种生产技术,然后决定产量。假设使用柔性生产技术的企业能够迅速完成生产,将产品以正常价格出售;使用原有技术的企业交货时间滞后,只能以折扣价格出售商品。模型结果显示,市场集中度与采用柔性生产技术的企业数量具有内在联系。在高度集中的市场,增加专门性技术的生产成本将增加企业对于柔性技术的投资,而当企业不集中时,结论则是不确定的。
易余胤等(2005)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了企业自主创新投资的演化博弈模型,假设企业只有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两种创新策略,在模型中对企业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行为与市场结构的演化规律等之间的规律进行了分析。模型充分强调创新人力资本在创新投资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企业个体若想自主创新成功就必须具备充足的、与自主创新相对应的人力资本,仅具备模仿创新人力资本的企业不可能自主创新成功。模型假设企业在生产中可以在“干中学”的过程中逐步调整创新策略,结果显示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市场将逐步演化为稳定的结构状态。而此时市场中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保证新技术不断出现的自主创新企业的比重则由创新风险的大小、创新及模仿成本的高低等决定。
陆玉梅、田野(2008)认为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是企业间竞争的一种动态反应,演化博弈理论通过对经典博弈理论行为的假定进行修正、对其方法进行拓展,能够较为有效地反映行为主体之间的策略动态调整和均衡选择过程。模型假定市场中存在甲群体和乙群体两类企业群体,生产同质产品。现有一个技术创新项目,每个企业都有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两种创新模式选择策略,两类群体中企业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成功的概率分别为ki和ri(i=1,2),当自主研发成功时,两类个体企业对应的收益为vi(i=1,2)。选择模仿创新的企业需要向自主创新成功的企业支付知识产权费用c,d为自主创新成本,模仿创新成本忽略不计。演化过程表明,由于企业在确定自己的创新模型时是在权衡技术存量、模仿成本等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呈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性。模型演化结果显示,创新市场最终会形成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并存的结构,共同完成创新资源的最优配置。
He et al.(2012)研究了双寡头垄断环境中企业面对柔性技术(Flexible Production)和专用性技术(Dedicated Production Technology)时的生产技术选择问题,试图考虑不同技术的成本差异、产品需求的相关性和竞争对手策略3个主要影响因素。文章建立了具有完全信息的顺序两步双寡头垄断非合作博弈模型,模型考虑了两个企业,分别生产产品A和产品B。第一步,企业同时从柔性技术F和专用性技术D中作出选择。第二步,企业进行产量的古诺博弈,此时选择柔性技术F的企业可以同时进入A和B两个产品市场,而选择专用性技术的企业只能对应进入A或B产品市场。企业在使用任何一种新技术时都面对必要的组织变化调整成本,柔性技术的固定成本高于专用性技术(>OFDI,OFDI=0),两类技术的边际成本均被忽略。研究结果发现,企业为柔性愿意支付的额外费用随着市场规模的增加而增加,随着产品可替代性的降低而增加,企业技术选择主要取决于柔性技术和专用性技术的成本差异。但由于消费者期望、市场竞争和技术的快速变化,制造企业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越来越大。
少数学者还对真实经济中的创新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创新成本、创新可替代性、行业特征等因素都可能对真实经济中的创新选择产生影响,从而使得企业创新资源配置发生变化。Duchin和Lange(1995)对美国经济1963—1977年的创新选择进行了分析,以检验在真实经济中处于何种情况下一种技术可以对另一种技术进行替代,试图建立一个评估未来技术发展变化的演变框架作为决策基础。文章分析认为,理解技术变化的关键是对技术变化的动机、技术变化的影响以及替代性技术的不同选择的分析。结论显示,直接成本和产品价格的降低并不总是采用新技术的动机,一种新技术被采用的情况可能是这种技术比原有技术成本更高,但是不存在其他的创新选择;或者这种技术是一种长期投资,在后期才能降低其成本;或者这种技术能够带来产品质量的改进和产量的提升;或者是技术成本无法估计或不可预见。Wu et al.(2012)在使用博弈论方法对公司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同投资策略研究的基础上,对TFT-LCD行业中的真实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具有不确定性和激烈竞争的高新技术行业,许多关于投资的重要决策都与资本密集型设备有关,企业必须在承担高风险的背景下进行巨大的资本投入以避免落后于竞争对手,对于竞争的快速反应和保持稳定的产量是在行业中取胜的关键。因此,行业中的企业都急切地想得到最新的生产设备,持续的资本投入是企业获得持续成功的关键,但这可能会带来一种不利的结果,即行业中的恶性竞争和价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