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从时代特征出发、反映时代需求的“与时俱进”原则
《资本论》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但在《资本论》发表之前,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作品中就已经对《资本论》中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大量探讨,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在对涉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的认识也在不断修正,如在对劳动和劳动力两个概念范畴的界定上。当马克思在1849年写《雇佣劳动与资本》的时候,他认为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他的劳动,所以提出了“劳动的价值”。但随着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进一步研究,他发现雇佣工人作为商品卖给资本家的,不是他的劳动,而是他的劳动力,是他的劳动力在一定时限内的使用权,而劳动力的使用权则是可以被衡量的,也是有价值的。这一认识改变奠定了《资本论》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分析的基础。再比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预言: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将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后来在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共产主义实践,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有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和高级阶段。
可见,马克思从来不把自己的理论看作是最终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强调了任何一种理论都应随着实践活动和时代背景变化不断更新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不断批判和革命的。”(9)他认为,我们“所考察的经济范畴,也都带有自己的历史痕迹”。(10)他清楚地认识到,《资本论》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经济是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形式,而这一具体形式又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早期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同样的,《资本论》中所讨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也必然会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演进逐渐成为历史。因此,要保持理论的长久生命力,必须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不断更新。众所周知,在《资本论》的写作计划中,马克思曾经打算把《世界市场》问题作为《资本论》的续篇内容,即作为他的经济学著作六册计划中的最后一册,这一写作计划反映了马克思在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资本主义扩张的实践进行思考后,对《资本论》理论体系的修正完善。在考察了《共产党宣言》发布25年来欧洲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后,马克思曾指出“这些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11)。而时隔45年,恩格斯在纠正马克思对1848年欧洲革命形势的过高估计时曾明确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12)。恩格斯论述了马克思主义随实践发展变化的这一理论品质:“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指南,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具体的问题是不断变化的。”(13)可见,《资本论》的创作过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特点,这也是《资本论》能够常读常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巨大改变的背景下仍然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其理论形成和发展中也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进一步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中国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强调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党的十九大更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全新表述。因此,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过程中,必须继承并坚持“与时俱进”这一重要原则,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能真正成为反映时代需求、解释当前中国发展问题,并进一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学说。